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德經:有道的人,不會爭辯對錯,善者不辯,才能抱朴歸真

道德經:有道的人,不會爭辯對錯,善者不辯,才能抱朴歸真

《莊子》中有「黃帝問道廣成子」的故事。廣成子是得道真人,黃帝幾次登崆峒山,求師問道。

後人說的「黃老思想」,是指黃帝和老子這一個脈系傳承下來的思想,是上古文化的智慧結晶,可惜流傳至今,只剩下一本《道德經》。

老子說的道,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有描述。

能守住道的人,就是守住了天地的根本。

老子說:「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我們人活一生,是無常人生。什麼樣的事情,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以什麼樣的方式,降臨到自己身上,這是人無法控制的。

有的人,以為自己能活到80歲,結果39歲就突然走了,萬萬想不到。

普通人,連自己的言行和心思,都無法自控,更加談不上控制外界的人事物。非常被動。這就是無常。

與「無常」對應的,是「常」,二者皆是道,老子說「道常無名」,「常」是說不來,沒法定義的,沒有名字。但是,可以守住,就是道家說的「抱朴歸真」。

朴,是無窮小。

就像數學上的無窮小數,根本沒有盡頭。「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朴雖小」,《尚書》用「微」來表述,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能做到「守一」和「允執厥中」,就能守住道。

普通人,幾乎都是二元化思維,是守不住「一」的。

我這個是對的,你那個是錯的,這是二元化思想。

這件事,我從這個角度看,是這個樣子;你從那個角度看,是那個樣子。你和我見解不同,是因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哪裡有什麼對錯?

沒有必要爭辯對錯,善者不辯,這才是「守一」。

「允執厥中」,是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

普通人,幾乎都帶著自我成見,以主觀行事,能做到客觀的人,都很少,能保持不偏不倚的,更少。

人偏離中正之道,為失道。只有極少數有道者,能守住中正。

老子說:「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能守住中正的侯王,萬物和民眾,都會來歸順。因為,這是天地之根,萬物來和去,生和滅,都離不開這個根本。

而這個根基,不在這裡,也不在那裡,人的心能真正地清靜下來,自然能悟到。

對此,《清靜經》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道,只能悟。不可說,不可名,不可觸摸,不可佔有。

老子說:「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如果把真道比作江海的話,那麼道之在天下,就像是川穀。江海和川穀,雖然都是由水組成,二者相差甚遠。

我們說的道,想的道,以為的道,也是如此,和真道相差甚遠。

道不可名。

為什麼要「始制有名」?

是為了讓人「知止可以不殆」。

人遠離道,已經迷失很久了,如果還不知止,是找不回自己的。

《清靜經》說:「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雖然得道了,其實什麼都沒得,為了教化眾生,所以才名之為道。只有悟道的人,才可以傳道受業解惑。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說蓮花 的精彩文章:

讀書最基本的3件事:一是學會做人,二是打破我執,三是洞察規律
老子:只要思路開竅,人可以達到「榮辱不驚」的境界

TAG:易說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