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佛學禪宗影響下的書法藝術:淺談張瑞圖其人其書

佛學禪宗影響下的書法藝術:淺談張瑞圖其人其書

中國的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主導思想。但是從宋代開始,這一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由於中國宋代的士大夫普遍處於一種養尊處優的生活境況,他們沒有必要去思考很多迫切的大問題,而且宋代整個社會環境對於文人的待遇非常的好,國家也設置了很多官職讓文人去擔任。雖然這解決了文人的溫飽問題,但是也造成了文人之間的相互競爭,所以宋代後期的黨爭以及派系之間的鬥爭非常的激烈,文人與文人之間的關係也趨於緊張,尤其是宋徽宗時代黨爭紛起,直接導致了後來國家的滅亡。

宋代士大夫整體的生存狀況是不錯的,但是他們有一部分人是受到整個文官集團排擠的,比如說當時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蘇軾,他既不被王安石所代表的革新派所接受,也不被司馬光所代表的守舊派所接受,所以他一生都在貶謫中渡過,而蘇軾這個人身上體現出了非常強烈的除了儒家思想之外的思想體系,那就是中國的佛教思想以及禪宗理論。

佛教實際上是外來的宗教,但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很快就被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了中國知識分子思想體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此之後,中國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融匯在一起成為的影響中國知識分子幾千年最為重要的三個思想內容之一。因此,宋代時期,佛學成為熱很多知識分子思想中的主流,他們藉此來抒發自己在現實中的不公正待遇。

明朝是宋朝之後又一個漢人統治的大一統王朝,而明朝也基本上走向了宋朝末期的老路。宋朝末期,黨派林立,而明朝時期,既有東林黨,還有閹黨等各種政治勢力在政治舞台上互相較勁,可以說是一片烏煙瘴氣。

當時的知識分子只能藉助佛教思想來逃避現實生活中種種尷尬的境地,這其中,以王陽明為代表的王學左派,以及經過佛教改造的儒家思想成為了世人思想的普遍追求。

在這樣的社會文化的氛圍下,明代書法家張瑞圖也是如此。他帶有非常強烈的佛家思想,一生為官數載,但最後還是回到了家鄉養老,以此來逃避現實社會政治的干擾,過上了寧靜的生活。

在這期間,他自修了禪學,隨後,明代發生的幾次較為重大的政治事件更加堅定了他在家鄉安養休息的想法。

從事後來看,這些選擇不可謂不明智,如果他當時沒有及時的退出,很有可能會陷入政治鬥爭的漩渦而無法自拔。

1607年,年輕的張瑞圖成為舉人,被授予院編修。這一個職位是七品的官職,幸運的是,如此年紀輕輕就可以在京城扎穩腳跟了。如果他處事夠圓滑的話,那麼他就很有可能在京城謀得一官半職了。對於當時的張瑞圖來說,未來的人生是無限的光明。

但就是在這個時候,東林黨人正在朝堂上掀起一場比較大的政治動亂,於是,張瑞圖認清了這些政治鬥爭的現實,及時的告老還鄉,在他的老家修建了新區,並居住於此,在這裡研究佛學,但是並沒有真正開始他的佛學研究之路。

此後,朝廷數次召回他擔任各種職務,他都沒有推辭,但是都幹了不久久辭官卸任。一直到1620年,張瑞圖再一次罷官,這一次,他在老家已經還鄉一年多了,在這期間里,參禪悟佛已經進入了狀態,此時,他在詩文中寫道:

我本孤生士,十年在草澤。

表現了他對仕途的失望。

1629年,崇禎二年,張瑞圖被人舉報結黨營私,隨後,後來他通過各種辦法免除了牢獄之災,但是仕途對他來說已經沒有了任何希望,他也了卻了在官場上的各種糾纏,回家開始正式禮佛。

辭官之後的生活軌跡多在東湖,交往方外之士,如古航禪宗、慈雲長老、彥白上人、雪關長老、古拙上人等,都有一定的交往。禪學在他的詩里也多次體現,如在《贈博山長老詩》中寫道:

博師早聞首,行深德業粹。

真機融背觸,正風超落昧。

晶瑩爍迦羅,萬象無循態……

在佛門裡,張瑞圖得到真正的清凈,慢慢絕緣世俗,充實了他的晩年生活。又如:

雪師眼光爍四天,點簡諸方誰可意。

為我痛下頂門錐,為我掃斷粟荊棘。

解開布袋出家私,亂撒明珠到薜荔。

毫光放自雪山眉,萬里遙輝照篋笥。

便擬裹糧往從之,勘取碑文刊白字。

這首《和雪關師》詩中,道出了他們之間的交往,也把雪關禪師寫得特別神奇。

如果說此前他種種禮佛的行為還只是一種緩兵之計,那麼此時他對於佛教的學習和理解才真正成為了他擺脫內心世界矛盾和痛苦的良藥。

政治包袱成為他後來心中難解的一個心結,而佛教在這方面為他精神世界的安定提供了不少的解決辦法。

在參禪禮佛的同時,張瑞圖自然不會放過對於書法的學習,由於他小時候就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所以他傳統書法的功底還是非常深厚的。

明代的董其昌認為他的小楷非常的好,而當時的世人卻不知道張瑞圖的書法,實際在是太可惜了。連董其昌都為他叫屈,可見張瑞圖的書法之好。

張瑞圖前後期的書法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轉變。因為我們知道書法作為藝術的一種,它與人的人生經歷有很大的關係,而藝術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往往會融入他們個人的人生經歷和感受。他們將個人的心境在藝術創作中加以表現,從張瑞圖前後兩個較為波折的人生經歷來看,他的藝術作品發生了明顯的轉變。比如前期,他的書法作品表現的是一個傳統的大夫內心非常昂揚激情的書寫效果。

這一時期較具有代表性作品是他的行楷《心經》。這個《心經》創作在1623年。此一時起張瑞圖正處於人生上升期。我們知道《心經》是中國書法史上的書法家非常喜歡書寫的一種書體,但是張瑞圖和以往的書法家非常虔誠的禮佛態度不同,張瑞圖在他的人生早期還不是對佛教非常的理解。所以在這個書法作品中,他表現的是一種青年人昂揚向上的激情,是積極入世的效果,《心經》雖然是與佛家有關,但是他表現的一術效果和他書寫的內容是背道而馳的。

從書寫效果上來分析,張瑞圖以簡單的側鋒用筆,突出了方直、尖利等用筆特性,這類作品融合禪意的不多。而能融入禪意的作品多是他的楷書作品,他的楷書成熟較早,主要取法於鍾繇等魏晉小楷,他曾說過:「晉人楷法平淡玄遠,妙處都不在書,非學所可至也。」

到後期書法,張瑞圖一反以前尖刻犀利,積極入世的書寫姿態,書法的筆法變得溫潤溫潤和諧,超然風塵,再沒有政治紛爭的煩惱,所以這一時期的作品顯得非常的平穩和諧,表現了他內心的寧靜。而隱逸生活中,參禪禮佛成為他最佳的生活模式,也是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期間,他拜會了諸多長老,深入禪境,超然風塵,禪家妙悟與靜修也極大的影響了張瑞圖的晚年書法,使得他的書風由凌厲轉向溫潤,化繁為簡,退去了早年的豪邁與鋒芒,轉向率意與平淡。

這種書風的轉型,是在他早年的書法學習的積累和思考的基礎上,加上飽滿的生活閱歷,使得他的書法有了更大的提升。當然晚年的禪定生活也是促使書風成熟的一個重要原因。

張瑞圖的人生經歷可以說在文人身上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普遍的文人群體,在整體的生存狀態上都呈現出這樣的一種差別,也就是他們雖然社會地位很高,卻很難實現,他們真正的人生價值,因此,他們早期接受的儒家思想並沒有真正的能夠讓他們有機會去實現自己所信奉的智商標準。

而後來世俗中種種與他們格格不入的弔橋就促使他們逃避現實去尋求佛家和道家的庇護,所以中國的文人整體的特質是一種外儒內道,或者說外儒內佛的張瑞圖前妻的書法作品展現了他儒家思想佔據主導地位時,積極入市的一面,但是後是後來是現實生活給予的,她種種打擊讓他轉向了佛家,去尋求慰藉因此,書法的風格變得圓潤平淡,自然,樸實了很多

而張瑞圖在整個明代時期的書法轉型並不是一個個例,我們可以看到明代很多書法家,藝術家身上都帶有這樣的一種很明顯的前後分析,比如說明代後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非常偉大的藝術家徐謂,他的前半生在胡大將軍府上作幕僚,雖然沒有半點功名,但是總有人可以賞識他也算是順風順水。

但是後來他的靠山倒台了,徐謂最後只能淪為靠賣字畫為生,他嘗試自殺而不成,反倒誤殺妻子而坐牢,一聲困頓不得志。這一切促成了他後期藝術的轉變 風格變得犀利勁俏,大筆揮毫,潑墨山水畫非常得雄渾。滲透著他自身無限的悲壯。

總之,以張瑞圖為代表的落魄文人,他們的人生經歷見證了整體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文人悲慘的命運,而後來他們或者寄託於宗教,或者寄託於藝術,在虛幻的世界裡徜徉而逃避社會現實,見證了一個時代文人的悲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松風閣書法日講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書法的意境美?
母親收藏廢紙18年,兒子著急用錢拿來賣,如今可換一套房

TAG:松風閣書法日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