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如何保護腸胃健康(上)
炎炎夏日,有些人會出現腹脹、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癥狀,甚至還會出現腹痛、腹瀉等。這些疾病為何易出現於夏季呢?夏季胃腸道健康該如何呵護?
夏季高發的原因
細菌污染
高溫下細菌易於滋生。剩飯、剩菜或熟食等若不加以適當貯存,就容易被細菌污染,食用後易導致胃腸道感染。
夏季也是蟑螂、蒼蠅最為活躍的季節,使得病原體更容易傳播。
胃酸被沖淡
由於夏日飲水較多,胃酸的效率被迫降低,不能有效分解食物。
胃酸是一種強酸,PH值大約在1一2左右,這使得它具有一定的「屏障」功能,大部分伴隨食物進入胃腔的病原體都會被殺滅,而胃酸被稀釋後,其滅菌能力必然會有所下降。
生食蔬果
夏季時鮮蔬果大量上市,與其他季節相比,人們生食蔬果的機會有所增加。
生食比熟食更易誘發胃腸疾病,除去果蔬上細菌污染這一因素外,還有農藥殘留等問題。
冷飲的刺激
寒冷會刺激胃腸黏膜收縮,胃酸分泌減少,影響消化。腸道壁上的平滑肌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過多食用冷飲,會使平滑肌在低溫刺激下收縮明顯加強,甚至誘發痙攣,造成疼痛。
寒冷也會加速腸運動,使正在消化的食物加快通過胃腸道,影響營養吸收,造成排便次數增多,大便易稀溏,出現腹瀉。
其他因素
許多人貪涼,空調溫度開得較低,室內外溫差過大也是誘發夏季胃腸道疾病的成因之一。
進入寒冷空間後,人體血液易分布到肌表以禦寒,胃腸道供血相對減少,粘膜修復受到影響。
此外,由於天氣炎熱而導致睡眠不佳,抵抗力下降等,也會誘發胃腸疾病。
中醫的解釋
中醫將外感邪氣歸納為「六淫」,即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燥邪、火邪。而夏季的外感邪氣主要為「 暑」、 「濕」二邪所主導。
暑邪
暑邪致病有顯明的季節性,其特點為: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暑性升散,傷津耗氣;
暑多夾濕。
這3個特徵基本概括了夏季好發病的特點,如心腦血管疾病、中暑、胃腸道疾病等等。
夏季之所以容易罹患胃腸疾病,是古人所觀察到的「暑多夾濕」這個特徵。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江南所稱的「疰夏」。
盛夏時節氣溫高,雨水多、濕度大,暑邪易夾濕邪侵略人體,致病多為暑濕攙雜證,表現為發燒、煩渴、四肢睏乏、胸悶嘔惡、大便溏瀉而不爽、苔黃膩等。
濕邪
「濕邪」可細分為「內濕」和「外濕」,它們又都和「脾胃」有關。
「暑多夾濕」指暑邪喜歡夾雜著「外濕」侵犯人體,而濕邪又比較喜歡困脾,導致脾胃虛弱,而脾胃虛弱又容易生濕邪,即「內濕」,新產生的濕邪又進一步困脾,導致脾氣更虛,形成惡性循環。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夏季呵護胃腸道,應當設法避免「暑」「濕」二邪的侵擾,適當健脾。食療上建議使用鯽魚、黑魚、淮山藥、蓮子、扁豆、薏苡仁、綠豆等烹煮。
作者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脾胃病科副主任醫師朱凌宇
秋楓木 艾蒿 忘憂


※西瓜話古知多少
※新聞 | 繼續教育學院為邊遠、特困地區鄉村醫生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
TAG:上海中醫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