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明清交替之際的篆刻家篆刻講堂八十八

明清交替之際的篆刻家篆刻講堂八十八

封建王朝交替之時,雖然時局動蕩,但是篆刻家依然層出不窮,之前我們曾經介紹過明末篆刻家趙宦光(1559~1625),也介紹過明末清初的篆刻家程邃(1605~1692),也介紹過清初的篆刻家林皋(1657~?)。在明清交替時期還有很多篆刻名家,他們在其時有一定的聲望,被推為某一流派的代表,但是由於所留作品較少,往往不被後人所熟知,也是因為傳世的作品較少,所以其藝術面貌無法全面領略,其藝術成就也無法全面評價。今天我們來介紹幾位這樣的篆刻家。

莆田派的代表宋珏

(1576~1632),字比玉,福建莆田人。以往論印學時,都將其稱為首先開始將隸書入印之人,但是其印譜已經失傳,僅僅從其墨跡上看到的幾方自用印章,皆用篆體,未見到用隸書入印之作,其時有「莆田派」的名目,足見在其時的影響力。

因為所留印作甚少,我們只找到了其自己所用的姓名表字印,我們一起來看看

明清交替之際的篆刻家篆刻講堂八十八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從這兩方印我們可以看到其治印是工秀之中帶著猛利的,可謂融合何震之猛利,汪關之工秀於一體,用一些斜筆來破工秀所帶來的板滯。

漳海派黃樞

(生猝年不詳),字子環,福建漳浦人。黃樞全面運用商周金文(當時稱為「款識錄」)入印,其印譜亦取名《款識錄》。他是明末著名書畫家、文學家黃道周本家,黃道周書畫上所用之印多出於其手。其時,漳州印學家沈鶴生、劉履丁,皆師法黃樞,成一時之風氣,遂有「漳海派」的名目。

印人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劉漁仲(履丁)以此道名,而其源實出於子環。後程穆倩(程邃字穆倩)出,因子環而變之以雅,世人遂但知有穆倩,並漁仲亦不知之,況子環耶。」

這段論述是講將商周金文入印,是由黃樞開始的,然後劉履丁師法黃樞,程邃也以商周金文入印,是得到劉履丁啟發的,但是後人只知道程邃引商周金文入印,卻不知是從黃樞開始的。主要是黃樞之印譜《款識錄》早已失傳,只是黃道周書畫頗多流傳,其中用古文奇字的印章,應是黃樞手筆。

明末之時,文、何印法沿襲已久,由於學習效法之人太多,漸漸淪為俗套,其時出現了很多力圖求變之篆刻家,而用金文入印之法,是由黃樞起始的,這種求變之法,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只是可惜其時古物出土不多,所用資料大抵根據薛、王兩家的《鐘鼎款識》和《漢簡》等,但是錯誤較多,不免落下笑柄,遭時人譏諷。

《印人傳》有如下兩段記載:

「數十年來工印章者舍古法變為離奇,則黃子環(黃樞字子環)、劉漁仲為之倡。近復變為婉雋,則顧元方、邱令和為之倡。」

「明詩數變,而印章從之。今之論詩者,極口詆竟陵,然欲其還而為『黃金白雪』、『百年萬里』亦有所不屑。今之論印者,雖極口詆漳海,欲其盡守三橋、主臣之『努力加餐』,『痛飲讀騷』,凜不敢變,亦斷有所不能。故漳海諸君子甘受『符籙』之誚,毅然為之,死而不悔者,彼未嘗不言之有故而持之成理也。」

也許很多讀者都有點不知所云了,那麼我們簡單翻譯一下,就是將金文入印,是由黃樞倡導開始的,為的是改變其時慢慢落與流俗的文、何印風,但是被很多時人所譏諷,認為這種方式離奇,甚至稱之為「符籙」。但是沒有他們的堅持,這種創新就不會熠熠生光,甚至在其百年後由其他篆刻家發揚光大。

尋求創新和突破的人,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我們來看看其本家書法家黃道周的作品中的用印:

明清交替之際的篆刻家篆刻講堂八十八

明·黃道周《洗心詩》的署名處,可以看到兩方用印,姓名印「黃道周印」與字型大小印「石齋」。

明清交替之際的篆刻家篆刻講堂八十八

明清交替之際的篆刻家篆刻講堂八十八

明·黃道周《贈倪獻汝叔侄詩軸》,此書法作品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我們看到其上的兩方印章,在很多黃道周的作品上都可以見到,印文不明,便是因為其上所用之文字,為金文變體,不敢妄加猜測。但是印作的古樸秀美仍然可見黃樞在篆刻上的造詣。

江皜臣

(生卒年未詳)安徽歙縣人,客閩中,以刻玉著名。周亮工《印人傳》說:「皜臣治玉章,則真能取法古人而運以己意者,即其鄉人何雪漁尚不屑規模之,況其下者乎。」在很多印譜中可以偶然見到江皜臣的作品,但其印譜已經失傳。對於玉印,我們知道,之所以篆刻以石材入印,是因為其硬度較玉低,易於受刀,石材入印是明清流派篆刻興起的重要基礎,所以亦追尋古法,用玉治印者甚少。

明清交替之際的篆刻家篆刻講堂八十八

此印中的刀工,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澀刀的韻味,很有漢代玉印的風格,而從款識我們又可以知道此印不是玉質。其刻印雖有玉印之風,但是行刀如劃沙,自然取勢無凝滯之病。江皜臣自己曾言:「切玉後,恆覺石如宿腐,不屑為。」可見其對治玉印之喜愛。

明清交替之際的篆刻家篆刻講堂八十八

文出唐·薛據《早發上東門》

十五能文西入秦,三十無家作路人。時命不將明主合,布衣空惹洛陽塵。

何通

(生卒年未詳)字不違,江蘇太倉人,大學士王鏊的世仆。治印功夫極深。他在王家見聞廣,看的圖書文物也多,所以成就可觀。其刻有《印史》六冊,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出版,從秦李斯起到元董摶霄止,選取各時期的歷史人物,各為刻一名章。這種做法是很了不起的,張灝《學山堂印譜》卷首開列主要的「篆刻家姓氏」,自歸昌世以下二十三人,最後附錄何通,注云:「此吾州王文肅公家世仆,技頗不惡,故亦錄之。」古時,對出身是很看重的,所以未將何通列為篆刻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應該更加尊重事實,給予公正的評價。

何通之古代名人姓名印很多,風格各異,我們附上幾方,供大家欣賞。也看看這位英雄不問出處的明末篆刻家的印作風貌。

明清交替之際的篆刻家篆刻講堂八十八

明清交替之際的篆刻家篆刻講堂八十八

明清交替之際的篆刻家篆刻講堂八十八

明清交替之際的篆刻家篆刻講堂八十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