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墓室中明明有驚世寶藏,盜墓者卻找不到,專家:古人智慧超乎尋常

墓室中明明有驚世寶藏,盜墓者卻找不到,專家:古人智慧超乎尋常

墓室中明明有驚世寶藏,盜墓者卻找不到,專家:古人智慧超乎尋常 | 文 三隻眼文齋

我國秦漢時期,厚葬之風盛行,人們根據「事死如事生」的觀點,給死者下葬時,總是傾盡一切,搞出一個大排場,王侯將相士大夫下葬時尤其如此,更不用說那些王陵了。因此,秦漢墓葬里,總是出土一些能震撼人心的文物,考古學家常常在這些墓地里找到奇珍異寶。當然,秦漢大墓也就成為「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們熱衷盜挖的地方,造成後世所說的漢墓「十室九空」的結局。漢武帝生前就開始建造自己的陵寢,據《漢書》記載「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可見其奢華程度。

在厚葬之風推動下,許多價值連城的青銅器、玉器和金銀物品,便白白地埋葬在泥土裡,使得民間產生沉重負擔,苦不堪言。《後漢書·崔駰附崔寔傳》里有這樣一段文字:「寔父卒,剽賣田宅,起冢塋,立碑頌。葬訖,資產竭盡,因貧困,以酤釀販鬻為業。」意思是,崔寔的父親去世,為了厚葬先父,崔寔把家裡的田產、住宅都賣了,最後自己一貧如洗。西漢廬江太守丞桓寬在《鹽鐵論》中,也描述了厚葬之風給世人帶來的凄慘情景,他說,連普通百姓也紛紛仿效,厚葬先人,「而至於髮屋賣業」。由此可見,秦漢墓葬成為盜墓者重點光顧的對象,都是厚葬惹的禍。

然而,對於考古工作者而言,如果墓葬沒有被盜挖,就能從中得到極有價值的隨葬物品,了解到古代人們生活各個方面的情況。由於漢代疆域遼闊,漢墓的分布很廣,除西藏和台灣外,各省均有漢墓發現的報到,但多數都曾被盜墓者光顧,文物損失嚴重,甚至許多驚世寶藏流落異域他鄉,成為憾事。漢代墓室的盜洞,是考古工作者心中的痛。為了延續厚葬的做法,又要提防墓室被盜,古人可謂絞盡腦汁,使得一些隨葬寶藏得以倖存。2006年,合武高鐵安徽段開始修建,在六安市的長崗村的高鐵修建過程中,需要打通兩個巨大的山墩,結果發現了一座漢代墓葬。

為不延誤施工進度,考古隊對這座漢代墓葬採取緊急的搶救性發掘。最初,經過勘察檢測,發現這座漢墓形制巨大,且保存完好,沒有被盜墓者光顧。專家們非常興奮,懷著滿滿的期待,看看要出土什麼驚世寶藏。結果,土墩上方的黃土清運之後,卻聽到一句讓人泄氣的驚呼:「有盜洞!」這時,大家心都涼了,只見墓頂上方赫然出現兩個直徑約一米的盜洞。這就意味著,墓室里早就鑽進了盜墓賊,隨葬品肯定已被洗劫一空。考古隊眾人的情緒瞬間降到冰點!

無奈之下,所有人還是只得打起精神,繼續手中的工作。幾個月後,發掘工作終於見到了眉目,墓室門被打開。墓室里放置著一套「黃腸題湊」,根據殘存的墓志銘和地方文獻記載,專家們斷定這是西漢王朝六安王劉慶的陵寢。專家們又仔細檢查了遺留在墓室中的盜墓工具,推斷墓室被盜發生在唐代。從墓室現場看,雖然隨葬品幾乎已經被盜墓者取走,但表現墓葬最高禮儀的「黃腸題湊」也算是價值非凡的珍寶。專家們隨後展開了對六安王的這套「黃腸題湊」的研究。

依照漢朝禮制,「黃腸題湊」與梓宮、便房、外藏槨、金縷玉衣等是帝王陵墓中的必然組成部分。「題湊」是一種始於上古,在周朝形成規模,其後流行於秦漢的葬式。墓穴槨室的四周用黃心柏木枋(即去皮後的柏木)堆砌成的框狀式結構,層層平鋪疊壘,不用榫卯。使用「黃腸題湊」的葬式,在於一方面標榜墓主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保護棺木不受損壞。這種葬式體現了古人在墓葬方面的智慧,然而卻耗資巨大,非王侯無法承擔。曾經在北京大葆台出土一套"黃腸題湊",黃心柏木的使用多達15880根。

專家們在研究六安王這套「黃腸題湊」時,突然有了新發現,讓大家為之振奮。在「黃腸題湊」東面角外藏棺槨內,大家發現了驚世寶藏——200多件青銅鼎、陶器、玉器,以及大量的五銖錢。這才是墓主真正的隨葬品!原來,六安王下葬時,策劃指揮的人多動了一點腦子,對盜墓者採取了預防工作。利用盜墓者不熟悉「黃腸題湊」的結構方式、盜墓時間往往較為緊迫的原因,將冥器放在墓室明顯之處,而將隨葬的寶藏放在「黃腸題湊」裡面。精通盜墓手法的盜墓者畢竟不是考古專家,根本找不到「黃腸題湊」你的驚世寶藏。專家們讚歎:古人智慧超乎尋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隻眼文齋 的精彩文章:

農民挖到古董,當廢金屬賣了19元,專家卻由此找到寶物上萬件
47具棺槨出土,「打臉」專家,棺內一顆「最強大腦」橫空出世

TAG:三隻眼文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