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提心有八種,我們發的是哪一種?

菩提心有八種,我們發的是哪一種?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因迷悟不同,所以有佛、有眾生。佛即菩提,成佛就要發菩提心。

《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入道修行,發心立願是首要的,立願,才能度眾生,發心,才能成佛道。如果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即使經過微塵數劫,還是在輪迴中兜兜轉轉。

《華嚴經》中又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名魔業。」忘失菩提心,雖然修行各種善行,也只是徒勞而已。

那麼,究竟應該怎樣發菩提心,一般發菩提心有幾種類型呢?

中國凈土宗第十一代祖師、被認為是「永明延壽禪師」乘願再來的省庵大師,特別重視發心、立願,曾著作《勸發菩提心文》激勵四眾弟子,重點闡述發菩提心的幾種相及發心的因緣等。發心有八種相,即邪、正、真、偽、大、小、偏、圓,這八種相是在透徹觀察各種修行人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在現代社會,也依然有很好的警示、指導作用。

」——既不追求名聞利養,又不貪圖欲樂果報,只是為了了脫生死,為了追求無上的菩提。

」——不向內參究自心,只知向外追求名聞利養,或貪圖現世的欲樂,或者期望未來的果報。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佛道長遠,不生退怯之心,眾生難度,不生厭倦之想。

」——有罪惡不懺悔,有過失不去除,內心污濁,外現清凈,開始時精進、不久就退失、最後又懈怠。雖有好心,卻夾雜名利,雖修善法,但被罪業染污。

」——眾生度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上求下化決不退失。

」——觀三界火宅如牢獄,視生死輪迴如怨家,只期望自度,不想要度人。

」——認為心外有眾生可度、有佛道可成,不忘人我是非、功勞得失,分別知見不能除盡。

」——知道自性是眾生,因此願意度脫。了解自性是佛道,因此願意成就。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

我們可以一一對照,審察自己的發心究竟是哪一種。發心,就是要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就是要取正、取真、取大、取圓,這樣的發心,才是諸佛菩薩讚歎的真發菩提心。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

只有發起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才有著落處,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為開始,不同的只在於願力的體現,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心只要真,事情就會實在;願只要廣,修行就會深入。

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行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是學堂 的精彩文章:

「隨喜」功德,福報無窮!
供養須曼花衣,會得什麼果報?

TAG:如是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