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熱射病如此兇險?

為什麼熱射病如此兇險?

作者丨掙脫枷鎖的囚徒

丨陝西多地出現熱射病,西安5人熱暈1人亡,熱射病是什麼?

熱射病是人處在高溫環境下造成健康損害的被稱為熱相關疾病(Heat-related illness)最嚴重的可致死性狀況,死亡率非常高。

很多「科普」都在說,熱射病就是「中暑」。

實際情況是,因為中醫存在「中暑」這個概念,國內在翻譯時把熱相關疾病硬套上中暑這個名詞,並劃分了幾個等級,熱射病相當於最嚴重的中暑。

丨中暑,熱相關疾病與熱射病

中醫中暑的說法可以追溯到《黃帝內經》。

《素問·熱病第三十一》說:「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也就是說,中暑(病暑)是指夏至日以後所有發熱性疾病(傷寒)。

明代的《景岳全書》作了進一步解釋,並首次使用了「中暑」一詞:

「暑本夏月之熱病,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

「中暑而病者」就是今天人們通常說的中暑,也叫「陽暑」。「因暑而致病者」則是指為了避暑採取的一些寒涼措施「失當」導致的疾病,比如因為穿的太少、晚上蓋得太少,吹風扇、吹空調而「感受風寒」,即夏天感冒;或者吃過於寒涼的東西導致的腹瀉等,也叫「陰暑」。

看過下面的介紹,你就會覺得傳統上的中暑跟「熱相關疾病」其實並沒有多大關係,只不過是借了一個既存的名詞而已;就像把「傷寒」(西醫中一種特定桿菌感染的疾病)翻譯成「傷寒」(醫聖張仲景吧一切發熱性疾病統稱為傷寒),把霍亂(西醫中霍亂弧菌感染導致的嚴重腹瀉)翻譯成霍亂(中醫中不分原因的嚴重腹瀉)一樣,兩者原本並不是一回事。

熱相關疾病(Heat-related illness),是指人處在高溫、或/和高濕環境,尤其是或/和劇烈運動,引起散熱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最終可能發展為體溫調節功能喪失而引發體溫沒有節制地升高的系列症候群;

包括,或者分為,熱疲勞、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等幾種狀況。

丨熱相關疾病的發生

以上幾種熱相關疾病的發生基本上是續慣性的。

作為恆溫動物,人對熱平衡的需求僅次於氧氣。

高溫,尤其是高濕環境下,只要綜合反應氣溫和空氣相對濕度的表觀溫度指數超過31~32℃,出汗就成了唯一有效的散熱途徑。

從表中可見,空氣濕度超過40%,只需要26.5℃的絕對氣溫,表觀溫度就超過31℃;如果空氣濕度達到100%,22℃的氣溫下人體散熱就存在壓力。

這就是在當下「桑拿天」,我們會感覺特別熱,動輒就會大汗淋漓的原因。

如果在高溫環境下進行體力活動,特別是長時間劇烈活動,產生的大量熱量會極大加重人體的散熱壓力。

此時,為了維持熱平衡,唯一的辦法就是出汗、出汗、再出汗,出大汗,大大地出汗。

汗是什麼?

汗是血液通過汗腺簡單過濾而成,就是說,汗就是血液。

長時間大量出汗,體液大量丟失,如果得不到有效補充,就發生脫水。

當脫水達到一定程度,血液循環開始出現問題,此時,熱相關疾病就會續慣性「登場」:

丨熱疲勞與熱暈厥

由於出汗是是唯一有效散熱途徑,換言之也就是最後的救命手段,熱環境下保證出汗具有極大的優先順序

而出汗需要極大增加皮膚血液循環的量。

大量出汗造成的脫水使得全身血液供給「捉襟見肘」。

為了優先保障救命的出汗技能,血液循環就會再分配:

增加皮膚血液循環量,相應減少骨骼肌、某些內臟血液循環,導致這些組織器官循環出現一定障礙。

肌肉循環減少,人會感覺慵懶、乏力,肌肉酸脹不適,並有輕度頭暈,這就是熱疲勞。

我們都知道腦組織對於缺氧極度敏感,全身血液循環障礙難免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腦供血不足,就會出現明顯頭暈,甚至出現短暫性意識喪失,這就是熱暈厥。

熱疲勞和熱暈厥通常不需要特別治療,只要轉移到陰涼處、及時補足體液,癥狀就會很快消失,也不會造成不可逆性損害。

丨熱痙攣

高溫高濕,特別是劇烈體力活動情況下,經常會發生一處和幾處骨骼肌不自主的疼痛性痙攣,這就是熱痙攣。

夏日高溫下進行的競技體育比賽中運動員的腿抽筋就是最常見的熱痙攣。

熱痙攣最常累及參與運動最多的肌肉群,比如小腿、腹壁、背部和手臂肌肉。

熱痙攣同樣不需要特殊治療,只需要及時降溫、休息,並補足體液,尤其需要注意電解質的補充;然後經過適當的伸展運動和按摩,會很快恢復。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熱痙攣緩解後幾個小時或更長的時間不要從事劇烈活動。

經過上述處理,如果痙攣不緩解,持續超過1小時,就需要及時就醫。

丨熱衰竭

當繼續丟失的體液得不到補充,全身血液循環最終必將出現難以支撐的失代償,血液循環障礙就會表現為大量出汗,臉色蒼白(皮膚血管開始收縮,皮膚血流量開始減少),肌肉痙攣、疲倦、虛弱、頭暈、頭痛、噁心或嘔吐和暈厥。

熱衰竭最具有特徵性的表現是,皮膚血流量低,皮膚血管收縮導致的皮膚潮濕、涼爽,以及脈搏弱而快速,呼吸快速而淺

熱衰竭是發生可致死性的熱射病的前奏,一旦出現熱衰竭表現,任何人必須立即停止所有活動,完全休息,快速移動到陰涼的地方,飲用涼水,最好是含有電解質的飲料。

如果,經過上述處理,熱衰竭體征或癥狀在1小時內不緩解或者惡化,就需要立刻送醫院救治。

丨熱射病

體溫失去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控制,成撒韁野馬似的衝過40℃,是發生熱射病的標誌。

發生的機制是,體液的丟失導致嚴重的血液循環障礙,為了維持腦和心臟最基礎的氧氣供應,不得不關閉皮膚血液循環,出汗功能隨之完全關閉,表現為從熱衰竭的大量出汗到無汗狀態

此時的人體,就如同一隻被熬幹了水的水壺,溫度會衝破水沸點的100℃一樣,出汗被關閉,最後的散熱途徑關閉,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設定的「調定點」溫度完全形成虛設,根本不起作用,體溫就可以完全不受限制的任性升高。

這也是熱射病人體過高溫與日常所說的發燒(fever)的根本性區別

發燒(fever)指的是致熱源導致的,在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調控下的體溫升高,即設定點溫度先升高,然後體溫升高到設定點的溫度。

也就是,體溫升高的限度是上調的「調定點溫度」,最高體溫不會超過調定點溫度,因此,發燒是一種生理性(良性)體溫升高,體溫升高本身不會造成組織細胞損害,——「燒不壞腦子」。

熱射病的過高溫,體溫不受體溫調節中樞的控制

目前記錄到的熱射病病人最高的體溫記錄是46.5℃,由於救治及時,患者的腦子居然沒有燒壞(沒有遺留永久性腦損傷後遺症)。

但是,通常情況下,如果體溫升高達到和超過傷害性熱,即辣椒素受體可以感受到的最低溫度,就會對體內生物活性物質產生損害。

人們最常說的就是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酶結構和活性受損,造成生物損傷。

比如,腦內鈉鉀ATP酶失活,水和電解質進出細胞不受限制,就會發生腦水腫,甚至腦細胞壞死破裂,腦功能和機構的破壞,很容易就會導致死亡。

這就是熱射病死亡率極高的原因。

丨熱射病的預防

如上所述,熱射病的發生有一個過程,只要提高認知,正確識別和處置熱射病之前的系列熱相關疾病,熱射病以及其他熱相關疾病是完全可以預防的;

具體預防措施,首先是避免長時間呆在高溫,高濕環境,尤其是熱適應能力差的幼兒和老年人;

其次是,避免在高溫高濕環境長時間從事體力活動,又是劇烈活動;

最後一點,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點,就是喝足夠的水,及時補足丟失的體液。從某種意義上講,只要有水喝,補足水分,就不會發生循環衰竭,也就是不會發生致命的熱射病。

-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公園 的精彩文章:

不良飲食習慣成為全球死亡主因
參觀訪問切爾諾貝利是否安全?

TAG:科學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