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希臘奧運會選手必須要裸身,勝負欲爆棚,要麼奪冠要麼死亡

古希臘奧運會選手必須要裸身,勝負欲爆棚,要麼奪冠要麼死亡

文|劉瀛璐

古希臘奧運會選手必須要裸身,勝負欲爆棚,要麼奪冠要麼死亡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996屬於雅典」,現代奧運100周年之際的奧運會主辦權,希臘人志在必得,然而在被喊著「尊重國際奧委會的選擇」的亞特蘭大截和後,又過了8年,才再度回到東道主的身份上來。作為現代奧運的起點,古代奧運的終點,雅典錯失良機。然而,從1896年復活後的100多年裡,奧運早已變為全球化的行為,並非屬於希臘的專利,也並不在雅典,而是在奧林匹亞。

時間退回到公元前776年的奧林匹亞,這個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西部的「神聖之林」,是一個不屬於城邦和部落的自由地帶,四季宜人,林蔭充沛,人們本以天神宙斯之名在此朝聖和祭祀,但從這一年開始,奧林匹克運動會卻成為它最深的烙印。最初有資格參加奧運會的只有兩種人:說希臘語的人和信仰希臘諸神的人。在此後的近千年里,來自更廣泛範圍的參與者不停加入其中,周遭變幻,奧林匹亞如同風暴之眼,用4年一次的盛世大聯歡呈現出希臘精神對於美和尊嚴的追求。

這期間的奧林匹亞一方面是開放包容的,來自各城邦的學者、藝術家、政治家、商人帶著各自旗幟,紮好帳篷,宣揚理念、交換資源、展露才華;另一方面又是十分保守嚴格的,一些地方官員和宗教頭面被組織起負責參賽人員的審核和監督,大概相當於現代的奧組委,他們甚至草擬了一份章程:除了國籍的嚴格限制,諸如參賽者必須得到裁判團8人共同證明有10個月以上運動訓練史,在奧運會一個月前參加過實地訓練,並且在政治上、道德上、宗教上、法律上沒有任何前科的人方能參加。

古希臘奧運會選手必須要裸身,勝負欲爆棚,要麼奪冠要麼死亡

取得參賽資格後,選手就可以開始準備熱身備戰了。並不需要多高級的裝備,運動會規定,下場運動員,必須赤身裸體。古希臘人理念,勻稱、健美的身材就應該展現出來,從「力的時代」到「美的時代」,運動員從單純注重肌肉發達進化到追求姿態優美,著名的雕塑《擲鐵餅者》是最形象的佐證。好在7、8月份的奧林匹亞不冷不熱,又沒有女性觀賽,索性就大大方方出來秀吧。頂多會在身上塗抹橄欖油,或者用一些自製神器保護好關鍵部位。唯有公元前520年第65屆奧運會被正式列為比賽項目的「武裝賽跑」例外。當城邦出現了重裝步兵後,穿著緊身甲胄、佩戴頭盔、手持盾牌的競技者開始出現在各大競技場上。盾牌由大會統一發放,要完成相當於800米的距離跑。

奧運會最初的比賽項目,主要就是賽跑,並陸續增加擴展到其他領域。公元前708年,規定由一人完成賽跑、跳遠、擲鐵餅、標槍、摔跤的「五項全能」出現,公元前680年「四馬戰車」賽固定以前,五項全能一直是奧運會的壓軸項目。公元前688年的拳擊、公元前632年的少年競技項目、公元前444年的藝術競賽等等陸續出現,最多時,比賽項目達到23項。從公元前520年起,確定會期為5天。第1天祭祀,第2到第4天比賽,最後一天用來頒獎。之後又延長到7天。400年間,關於奧運會的賽程、賽制、賽項的設立,再次顯現出了希臘人的聰明才智。

縱觀奧林匹克的所有競技項目,基本還是為戰事服務的體能展示,很多項目也來自和應用於實戰中,最好看的也是戰鬥表演。比如四馬戰車,既是競技項目,也是各國用來展示軍威和物色勇士的渠道,更是少見的允許女性參加的項目。這是一項危險係數頗高的運動,賽手們沒有任何保護措施,駕馭四匹戰馬拉扯的兩輛雙輪馬車,全程大約10圈,是一項技巧和耐力雙重考驗的項目,彎道尤其危險,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公元前460年的戰車比賽中,40多個競爭者,只有一人僥倖沒有受傷到達終點。然而即便艱難取勝,榮譽也並非屬於駕馭者,而是屬於馬匹和戰車的主人,相比於獲得神聖月桂冠和一筆不小財富的所有者,真正上場操作的人可能只會獲得一條頭巾。公元前416年的奧運會上,雅典一位有權勢的貴族派出7輛戰車參賽,結果取得第1、第2和第4名,貴族一高興,豪氣宴請了所有觀眾。這種求勝心理,在古代奧林匹克精神中十分常見。

古希臘奧運會選手必須要裸身,勝負欲爆棚,要麼奪冠要麼死亡

1908年,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在英國一次演講中讚賞奧林匹克精神「參與比取勝更重要」。放在現代還好,在古希臘,是斷然不會被同意的。古希臘詩人平達曾寫道:「勝利者由於自己的功績而終身享有愉快的安寧,這種無邊的幸福是每個凡人最高的企望。」這種心理與奧運會對於優勝者的獎勵原則息息相關。如果一個競技者能在三屆奧運會上蟬聯月桂冠,就有權在奧林匹亞享受由一流雕刻師用大理石或青銅為其塑像,並放置在宙斯神殿周圍,名垂千古,扭轉命運。從此,奧運冠軍將是他最榮耀的標籤。凱旋迴家,會受到鄰里熱情招待,詩人為他們譜寫讚歌,所屬城邦甚至也會因此士氣大漲,在即將到來的戰事中扭轉敗局。除了這些榮譽之外,物質獎勵也極為豐富。除了所屬城邦給予的年金、補助,公元前6世紀末,據記載,奧運會優勝者可以獲得500德拉克馬的獎勵,當時一名奴工的日工資連1德拉克馬都不到。除了戰車和騎馬類比賽外,所有奧運項目均不設名次,成王敗寇的思想深刻貫徹,也就是說,要麼第一,要麼失敗。發現於公元前3世紀的一則銘文記載著,在入場準備的當口,參與搏鬥的選手這樣祈禱:「啊,宙斯,請在戰鬥中賜予我勝利或者死亡。」在榮譽的誘惑下,古希臘所有的競技都是為了分出勝負,人們不擇手段,甚至詛咒對手,「詛咒他連起跑線都闖不過,即便過了起跑線,願他中途脫離賽場跑道。」與今天「重在參與」的競技說辭相比,勝負欲爆棚的古希臘人,認為在競技場上的勝利要比戰場上的勝利來得更讓人欽佩,這讓奧運會變得十分好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夏代考古第一人,七十高齡騎毛驢吃黑窩頭在田野做調查,獻身學術
他是一位犀利的文學教授卻痴迷於蝴蝶,研究成果比專業人士還多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