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太空爭霸的核心——月球南極

太空爭霸的核心——月球南極

魯曉芙,財經作家,旅居歐洲,以荷比盧為基地,從事全歐洲投資併購業務。

中國經濟已經國際化了,不了解歐洲,有時候,你就不了解中國。

歡迎關註:魯曉芙看歐洲。合作請聯繫微信:Xiaofu_Lu

今年7月的星空特別熱鬧,甚至可說是全世界的「太空月」,盛事接踵而至。

首先是7月20日,阿波羅11號任務太空人登陸月球50周年。

接下來是22日, 印度「月船二號」發射升空,帶著這個新興太空競爭者的夢想與野心奔向月球。

25日,已是新興太空強權的中國登場,「雙曲線一號遙一」運載火箭射向天際,將多顆衛星送入軌道,達陣的不是中國航天局,而是中國北京的一家民營太空業者。

圖片說明: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阿德林(Buzz Aldrin)的面罩與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的身影。

中國目標:嫦娥四號,月球背面

當然,中國的太空事業在今年1月就已大大露臉,「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中國還預計今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軟著陸之後自動採樣,再飛回38萬公里之外的地球;接下來還有嫦娥六號、嫦娥七號等探測與採樣任務。

圖片說明: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巡視器正常分離,兩器完成互拍。圖為玉兔二號所拍攝的嫦娥四號。

至於中國宇航員何時會登上月球,目前中國尚未宣布,但顯然正緊鑼密鼓規劃。許多專家認為,在未來5年之內,中國將建成自家的太空站天宮,並宣布進行載人登月計劃。

中國航太專家先前還透露,中國將在2020年下半年發射火星探測器,期望在中共建黨一百周年(2021年7月1日)之前,完成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

中國太空事業從2003年開始,急起直追,最受震撼的應該是美國,這個太空霸主在1972年之後,就不曾送太空人登月,2011年結束宇航飛船任務,如今要送太空人上國際太空站,甚至得仰賴俄羅斯。1966年美國宇航局NASA整體價值約為470億美元,今日NASA價值只有200億美元。

美國目標:再度登月?直攻火星?

半世紀前邁出「人類的一大步」的美國航太總署(NASA),近年來對於載人太空計劃的長期目標,在「再度登月」與「直攻火星」之間搖擺不定,特朗普總統2017年上台後確立了「先回月球,再上火星」的優先順序,登月時程設定在2028年 。

今年3月,副總統彭斯在NASA宣示,美國太空人(至少會有1位女性),將提前在2024年重返月球,一方面是要趕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如果他有第二任期)結束之前,一方面也是著眼於中國的挑戰。

彭斯當時說:「講清楚說明白:今天我們正在進行一場太空競賽,猶如1960年代歷史重演,但是勝負關係更為緊要。」

1960年代的太空競賽,是美國與蘇聯冷戰的另一個戰場,美國後發先至,打了一場漂亮勝仗;而蘇聯在1980年代末期的垮台,也與里根總統力推「星戰計劃」的「戰略防禦倡議」相關。

時至今日,兩強對壘換成美國與中國,許多分析家形容為「新冷戰」(New Cold War),太空、月球仍然是戰場之一。

月球南極,能讓人類利用的「冰庫」

太空事業,美國是「大巫」,中國是「中巫」,印度只能算「小巫」,但印度新近發射的「月船二號」(Chandrayaan-2),卻可望先把拔頭籌。它的登陸器,預計在9月初降落在「月球南極」,派出漫遊車進行採樣與分析。

而月球南極,正是今日太空強權兵家必爭之地。

圖片說明:2019年7月22日,印度第二個月球探測器「月船2號」(Chandrayaan-2)發射升空

原因在於,月球南極雖然終日陽光普照,但是有許多巨大、深邃、陰暗的隕石撞擊坑,形成可讓水冰存在的「冷阱」。先前的軌道器探測顯示,月球南極很可能蘊藏大量的水資源,可供人類利用。

如果一切順利,2024年之後,美國太空人重返月球,應該會選擇南極著陸,停留在月表的時間,不會只有幾個小時,而是幾天甚至幾星期。在水資源不虞匱乏的前提之下,太空人將開始建立月球基地。水除了可以飲用與灌溉,還可以分裂為氧原子與氫原子,作為基地大氣層與太空船燃料。

圖片說明:月球南極。

換言之,對於未來人類的深太空(deep space,例如火星)的載人探險、殖民任務,月球不僅是最佳試驗場,而且還是一座天造地設的「加油站」。火箭在月球「加滿油箱」之後,再利用月球重力只有地球1/6的優勢,奔向極為遙遠的另一個世界。

除了科學探險探測,太空也是人類未來的經濟命脈之一。目前全球太空產業一年產值約3500億美元,金額其實不算大,但是美國投行摩根士丹利估計,太空經濟到2040年,將成長到1萬4000億美元。

《外太空條約》能約束美國與中國嗎?

根據1967年生效的《外太空條約》,包括月球在內的所有星體,都是人類的「共同利益」,由各國在平等的基礎上探索和利用,任何國家不得通過提出主權要求。月球南極也不例外。但話雖如此,美國與中國顯然志向遠大。

中國科學院院士、嫦娥系列各型號總指揮和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2017年3月的一段談話頗具代表性:

「宇宙就是個海洋,月亮就是釣魚島,火星就是黃岩島,我們現在能去我們不去,後人要怪我們。別人去了,別人佔下來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這一條理由就夠了。」

將太空比擬為強權爭奪主權與資源的東海與南海,十分「傳神」。美國保守派大老、前聯邦眾議院議長金里奇,顯然非常贊同,他日前對《華盛頓郵報》表示:「中國處心積慮要證明自身科技優勢,如果他們搶在我們之前抵達南極,我們恐怕將不得其門而入。」

另一方面,也有許多分析家認為,美國的「太空版中國威脅論」是杞人憂天,NASA的半世紀優勢,不可能在短期內喪失殆盡。保守派/鷹派人士的論調,或許能為NASA多爭取一些預算,但落實到政策面,恐怕弊大於利。

半世紀的經驗告訴人類:太空事業,合作才是王道。國際太空站就是一個典範:它是由美國領軍,與15個國家共同建造,俄羅斯、歐洲太空總署(ESA)、加拿大與日本都作出重大貢獻,歷來更接待了18個國家的太空人。

中國的太空事業,並不像美國所想的所宣傳的那樣封閉、自私,而是更加提倡合作共贏。

未來太空競賽,風物長宜放眼量。

編輯:鶴立高崗 格式:黃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歐洲經濟與文化評論-魯曉芙 的精彩文章:

女性康養酒店:歐洲最好的在奧地利
特朗普主義,大白話解釋4個原則

TAG:歐洲經濟與文化評論-魯曉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