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棣明明喜歡朱高煦,為何卻將皇位傳位了朱高熾?

朱棣明明喜歡朱高煦,為何卻將皇位傳位了朱高熾?

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於1378年生於明朝中都,其生母是徐達的女兒。朱棣當皇帝後,考慮立誰為太子時,曾在朱高熾與朱高煦之間猶豫不決。朱高熾能夠從太子之位順利登上皇位,確實有很大的外在因素。

一、朱高熾以他溫和的性格與處世態度,得到朱元璋的認可

在一次對孫兒的考察中,朱元璋要求幾位皇孫分別批閱大臣奏摺。朱高熾關注的都是與軍民相關的大事,而忽略錯別字。

朱元璋發現錯別字沒有改過來,就問朱高熾是不是沒有看到。朱高熾回答:孫兒沒有疏忽,我認為這都是小毛病,不足以麻煩天子。

朱元璋大為讚賞,接著又問他老百姓遇到水旱災害怎麼辦。朱高熾回答:「恃聖人有恤民之政」。朱元璋聽了朱高熾的回答,心中不禁大喜,說到:「小子異日不可量也」。

考察過後,朱元璋冊封朱高熾為燕王世子。開國之君的冊封,如同一次「身份賦能」,對於日後朱高熾上位至關重要。

二、朱棣偏心,喜愛朱高煦

朱高熾體態肥胖並且患有足疾,在朱棣眼中,他是一個行動不便的胖兒子。再加上他生性喜靜不喜動,讓「馬上天子」朱棣並不看好。

對朱高熾更不利的因素是,朱棣偏愛朱高煦。在靖難之役時,朱棣就帶著朱高煦到前線作戰立功,而讓朱高熾留守北平,僅僅留給他幾位文臣。

朱棣的這種「偏心」,反而給了朱高熾機會。在處理事務的過程中,朱高熾與文臣建立友誼,深得文官擁護。還有一件事,也改變了朱高熾留給別人的文弱印象。

朱棣在外「靖難」,北平守備空虛,朝廷大將李景隆率50萬大軍直撲北平。朱高熾臨危不懼,率領老弱病殘堅守北平城,而他的母親徐王妃也親自督戰。

當時北方天寒地凍,朱高熾想出一個辦法,他讓人往城上不停地澆水。等到第二天,城牆結冰,讓敵人無功而返。這次守城之功,一舉奠定在臣民心中的地位。

三、靖難之役後,朱棣的猶豫

朱高熾儒雅仁慈的個性,得到文臣擁戴,而且是朱元璋選定的世子,是最合法的繼位人。此外,即使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朱高熾為名正言順。

但是,朱高煦比較英武,性格也像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多次救護朱棣,立下不少戰功,而朱棣也許過立其為太子的諾言。

在軍中,朱高煦也有比較大的影響力,丘福等人都堅定支持他。

當時,朱棣在南京辦公,仍命朱高熾守北平,而將朱高熾留在身邊。這一親一疏,顯而易見。

四、皇帝不急臣子急

朝臣在覺察到朱棣的猶豫後,紛紛上書請求立太子。朱棣看到奏摺後非常不高興,便借口朱高熾正是求學上進階段,以後再說。

然而,將天理人倫放首位的明朝大臣不依不饒,反覆請求立太子。此事因此而沸騰,連周王也親自上書,請求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周王與朱棣是同母所生,關係密切。在這種情形下,朱棣只得召臣子商議立太子之事。

這幫文臣不斷地列舉歷代立嫡的故事,向朱棣灌輸立嫡長子的重要性,解縉更是直接進言:「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

在文臣的輪番勸諫下,朱棣下定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

五、朱高煦敗北

當了太子的朱高熾並沒有完全坐穩,朱棣時不時也會對其不滿。朱高煦被封了漢王,本該去雲南就藩,但朱棣捨不得,還是將他留在身邊。

朱高煦自然不甘心屈居人下,一直都在尋找機會扳倒朱高熾,為此而走上一條不歸路。他經常在公開場合說自己想當李世民,這讓敏銳的朱棣也不得不有所防範,畢竟他也不想當李淵。

朱高煦還不止嘴上說,真的付之行動。他私自招募三千士兵,暗地裡製造兵器,為非作歹。在外征戰的朱棣知道後,龍顏大怒,準備將其貶為庶民,後經朱高熾說情才改變決定,僅將其遷封到山東,勒令立刻就藩。

六、朱瞻基對朱高熾太子之位的作用

朱瞻基是朱高熾長子,他的出生,頗具傳奇色彩。在他出生前,朱棣曾夢見朱元璋給了他一個大圭,上面刻有「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圭是古代帝王舉行典禮時的玉器,朱棣認為這個夢有寓意,是吉兆。

朱瞻基滿月時,朱棣見他滿臉英氣,與自己夢中見到的樣子很像,就對他特別喜愛。

朱棣奪天下後,對朱瞻基的教育非常重視,特命靖難第一功臣姚廣孝親自輔導。

朱瞻基非常受朱棣疼愛,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朱高熾的嫡位。當初解縉在數次勸說朱棣立太子無效後,搬出了朱瞻基才改變了朱棣的意見。也正是從那時起,朱棣對朱瞻基寄予厚望,從各方面對其進行培養,讓他下基層、處理政務、軍事考驗。

朱瞻基文韜武略,也沒有辜負朱棣的厚愛。朱棣對其很滿意,曾對朱高熾說朱瞻基日後必是一個太平天子。朱高熾能夠順利繼位,多少也沾了點朱瞻基的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秋媚 的精彩文章:

康熙王朝中,姚啟聖為什麼敢打康熙的御用太監李德全?
清朝的將軍、都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誰更加位高權重?

TAG:陳秋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