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成慶教授和茶語張陽在雷克薩斯茶局上的禪茶分享

成慶教授和茶語張陽在雷克薩斯茶局上的禪茶分享

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

自古以來,茶與宗教、尤其是佛教,一直都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凡是種茶的地方,我們似乎都能尋覓到佛教的蹤跡;凡是和茶有關的意境,似乎也都能窺見「禪」的影子。

直到現在,「禪茶一味」四個字已經成為了部分人倡導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也常在一些茶室、建築設計、或茶席擺設上,感受到禪意。

禪的智慧與雷克薩斯倡導的生活方式不謀而合。基於此,雷克薩斯為許多媒體大咖舉辦了以「禪茶一日」為主題的茶會。茶語網參與執行,張陽受邀與上海大學歷史系成慶教授、雷克薩斯楊琳女士一起,聊聊茶與禪的淵源。

楊琳女士(左一),成慶教授(左二),茶語網張陽(左三)

此前,雷克薩斯已經邀請茶語組織舉辦過兩場高端茶會。茶語邀請了曾任斗記副總的黎敏女士(同時是泰元坊文化的聯合創辦人)聊原料與極致茶品的融合,品鑒了斗記產品序列中極致茶品的部分。茶會上雷克薩斯邀請了馬光遠、李稻葵等經濟大咖分享經濟熱點話題。

在「禪茶一日」這場茶會上,茶語網張陽給大家分享了的茶文化,成慶教授與大家分享了禪茶淵源、日常生活中的禪智慧以及禪修放鬆……等等,為我們打開了理解禪與茶的另一種方式。

這場茶會的主講大咖成慶教授,是上海大學歷史系教師,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與佛教思想史,他對於佛學、禪學等宗教文化的理解頗有心得。

由充饑提神到精神追求,

感受禪與茶的緣深情滿

浙江,湖州,安吉。這場「禪茶一日」的茶會就是在這裡舉行。

浙江,自古以來就有「絲茶之府」之稱,自南北朝開始就一直有著進獻貢茶的記載。同時,浙江也有著數量可觀的千年古剎,詮釋著茶與佛教源遠流長的關係。

佛教在南北朝時於中國盛行,那時候,修建了大量的寺廟。而茶葉最初進入寺廟,是由於僧人日常生活中的需要。

「在中國,早期的佛教僧人遵守肉食禁,由於茶葉刺激性較小,在其中加入鹽巴、大米、蔥姜蒜等,可以作為充饑用,也可作為禪房提神的物品,它對於僧人的修行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成慶教授說道。

由於經濟的繁榮、文化氛圍的濃郁等因素,原本僅僅只是生活需求的茶,在邂逅了江浙這一帶神奇的地方之後,便上升到了精神追求的層面。僧人們喝茶也不僅僅出於生活的需求,漸漸的,他們在喝茶中找到了一種樂趣,開始追求平靜、淡然、素雅,並形成了一種特殊茶文化的氣息。

這種佛教與茶文化交織的情況,在唐宋時期達到了鼎盛,這個時期,知名的寺廟與高僧大批湧現:

比如唐代著名茶僧皎然法師,一直在杭州靈隱寺修行。他是「茶聖」陸羽的指導老師、學術夥伴,並開創了茶詩千古佳作之先河。他將茶與禪完美結合,堪稱「中國茶道的始祖」。

法欽禪師,浙江餘杭徑山寺的開山鼻祖,於五巔之峰手植茶樹,用以供佛並祛除坐禪之昏寐。迄今為止,徑山寺禪與茶的因緣已經有了1200餘年。再後來,大慧禪師更是因地制宜把茶禪文化傳播更廣。

武夷山最核心位置的天心永樂禪寺,其僧人以冰水煮茶,積極推行歷史悠久的天心禪茶——扣冰茶,讓「禪茶一味」這一包含智慧的哲理為世人受用。

「武夷岩茶確實跟佛教其實也莫大關係,且僧人對茶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台灣凍頂烏龍源種就是天心永樂禪寺僧人給的。」茶語網張陽說道,「台南人林鳳池遊覽武夷山時,向天心永樂禪寺老方丈要了武夷茶苗,後在台灣凍頂山引種成功,隨後被移苗廣泛種植。」

此外,我們目前看到的日本「清、和、靜、寂」茶道,也都是由於中國僧人東渡日本,才得以傳播發展。

一為專註喝茶,二為活在當下,

是為「禪茶」

「一直都有朋友問,什麼是禪?什麼是佛法?」成慶教授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講起了禪宗的來源:

「當年佛陀拈了一枝花朵,報之以微笑。意在說明禪宗是傳佛心印,心心相印。比如,我們現到一個莊嚴廣大的寺廟中,裡面有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如果每個都跪拜一圈,可能要花上一天。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在內心正確用功,心神領會,不拘泥於形式,就可以了」。

在說完第一個禪宗的公案之後,成慶教授說起了第二個公案:「1000多年以前,有兩位僧人從遠方來到趙州,向趙州從諗禪師請教:『如何是禪?』趙州禪師問:『你們以前來過嗎?』答曰:『沒有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這便是著名的「吃茶去」的故事。

「禪借茶道所闡發的,一是要專註喝茶,二是要活在當下,也要我們根據自己,用一個正確的、新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應對一切的事情。」 成慶教授簡短說道。

「所謂的『專註喝茶』,即泡好當下這杯茶,注意觀察自己的內心。」成慶教授頓了頓,有點無奈:「現在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家人、事業、名利中,當自己不斷追逐外界的時候,心就會被環境主導,人就會失去主導的自我。」

成慶教授說起禪茶的第二層含義,即活在當下:「在茶道里,有個詞叫一期一會。喝茶時,把自己和手中的茶、所在的環境、喝茶的朋友……看成是一段因緣際遇的過程。」

「茶友們珍惜當下這段緣分,不焦慮未來,不惦記下一分鐘、下一天的事情,也不因為剛才的失誤苦惱。太多人思考到未來,才會感到焦慮,或是為過去而感到遺憾,所以沒有辦法和自己和解。」

所以在這裡講的,禪茶所闡發的,即是不要執念於過去、不必焦慮於未來,珍惜當下。正如這場茶會,安心「且坐喝茶」,等到喝茶已盡,因緣已散,佛起衣袖各自行道,從此以後各有各的因緣。

佛陀摸頂,也不過是「且坐吃茶」

有人把喝茶當成是一種修行。在成慶教授看來,確實如此。所謂的「修行」,不僅是專註內心、活在當下,還要合適就好。

「對於一個禪人來講,佛陀摸頂,也不過是『且坐吃茶』。」成慶教授解釋道,「我們遇到佛了,佛摸頂了,就感覺很珍貴。然而對於一個禪人來講,佛陀摸頂,也不過就是飲一杯茶那麼簡單。」

「在禪宗里,沒有神聖與平凡的對立。比如這杯茶,你知道其好壞,但是並不執著它的好壞,不去想下一泡是普通茶,還是牛欄坑肉桂。」成慶教授笑了笑,說道:「禪對茶器的理解,也是合適就好。」

是的,我們在看到一些茶人茶事的時候,總能看到這樣「合適就好」的例子:在許多人都追求名貴器具的時候,千利休卻與那些拿著昂貴器具的人背道而行,他拿著破碗、砍斷竹子、摘來花朵,順手拈來器物就可作茶器,此飲茶意境也令人驚艷。

「破碗可用,但並不是都倡導大家用破碗,有好碗自然也可以安心享用,適合自己就好。但是用完了也不必惦記,喝完便拂袖而去,不用惦念,不用無法釋懷。」

「此外,這樣的心境也會影響到茶湯好壞。對於泡茶而言,技術是重要的,舉手投足間的力道和用心的方法,都會呈現在茶湯上。但如果心不平,則泡的不佳;相反,心境平穩不浮躁,用心泡,味道至少也不會差到哪裡去。這也是我們講修行中的樂趣,於細微處見成敗。」

一杯禪茶背後的故事,遠不限於這場茶會所談到的那麼簡單;品味其中滋味,領悟其中神韻,也並非只看他人他事便能悟透。也許,當你一個人靜靜地泡上一杯茶,開始關注自己內心的時候,也正是領悟禪茶的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語網 的精彩文章:

除了霉變茶、隔夜茶,還有哪些茶喝了容易進醫院?飲茶的九大禁忌
如果沒有這八大茶界發明,世界喝茶總人口可能至少要少一半!

TAG:茶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