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705年到713年,李隆基在四場政變中的崛起與強大

705年到713年,李隆基在四場政變中的崛起與強大

李世民殺李淵易如反掌,重名節也並非重點,主要是李世民和李淵的關係並沒有到「必殺」地步。對於皇帝之位來說,殺父殺母之事又不是一次兩次了。只要統治得好,老百姓誰會在乎。

(1)「名節」對於雄主李世民、朱棣等人來說根本不算什麼事兒,關鍵在李淵識時務

李世民殺兄害弟,儘管打著「誅殺叛賊」的名義,但無論當時還是後世,有幾個不會認為是借口?唐朝的儒家思想根本不強悍,否則武則天也做不了女皇帝。

自公元317年北方大亂起到589年天下統一,長達272年的動亂,儒家思想在統治階層內總體是日漸減弱,更何況,李家在這期間不斷地與少數民族權貴通婚,由此,隋唐皇帝們在鮮卑文化甚至再早的匈奴文化上都有很強地浸染。隋唐初的統治階層,對於儒家的「名節」觀並不在意。

話雖如此,作為皇帝總要「最大化團結」支持者乃至中立者,能少些對手就少些對手。這才是合格帝王所為。

面對「平亂」後李世民,已經殺紅了眼睛。而這時,李淵能適時支持李世民「平叛」,並同意李世民作為太子的行為,一方面救了自己的命,一方面也是父親不得已。

李世民所面臨的就是「殺父立刻當皇帝,但會有後世的壞評價」,以及「忍耐兩三個月再當皇帝,自己卻能博得好名聲」。如此情況下,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後者,當然,這也要看自己是否能確保兩三個月後按照「商定」的結果去做,從「政變」過程看,李世民控制了軍事主力是毋庸置疑的。

軍事在手,有何懼?

(2)李世民是兒子,被殺的也是兒子,作為父親能選擇什麼?既然不再搗亂,李世民又何必殺之

李淵能夠造反成功,其本身在時機把握、隱忍力上已經高人一籌了。見勢不好保命要緊的靈活力,讓李世民失去殺父的必然性。

更何況,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兒子,李世民也是兒子。面對既成事實,李淵作為父親也只能承認李世民的合法性。這個無論從民間的父親還是有權有錢的父親,都是一個道理。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李淵才多活了九年。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兵變,兩個月後李淵就禪位於李世民。九年後的635年,李淵病逝。九年時間,李世民治理下的大唐日漸興隆。李淵也沒必要為了死去的兒子,再去反對活著的兒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日俄戰爭中清廷與民間有共識:都不是好人先去威脅最大者
1905年,沙俄本可以繼續打,為何與日本停戰了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