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本年度地球資源已用完!透支模式已開啟……

本年度地球資源已用完!透支模式已開啟……

你知道嗎?我們生活的地球也可以透支,而且,還有準確的日期。

日前,國際環保組織《全球足跡網路》(GFN)發表年度報告,指出人類於7月29日,已將2019年地球所有天然資源配額消耗一空,包括水、土壤和潔凈空氣均被用盡,使2019年的地球透支日成為歷年來最早。

地球透支日,也叫地球超負荷日,是環保專家們計算出人類耗盡一年自然資源的日子。

這一天之後,人類將進入「寅吃卯糧」模式,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已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

人類正在「寅吃卯糧」

「地球透支日」在過去20年來,已提前兩個月出現,今年的7月29日則更是有史以來最早一次。

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環保組織「全球足跡網路」(Global Footprint Network)通過計算確定每一年的全球資源耗盡日。

人類消耗的自然資源已經大大超過了自然界的負荷能力,而我們排出的二氧化碳也超過了森林和海洋可吸收的二氧化碳。

地球正在被我們透支!

1971年首次出現人類消耗超過自然產出的局面,但直到12月21日才出現超支的情況。

這個日子每年都在提前,而今年首次提前到了七月份。7月29日,便是本年度自然資源耗盡的日子。

2019才過了大半年,地球就已經透支了,想想都可怕。

該組織表示,「人類目前使用的生態資源比生態系統再生能力快1.75倍」,「我們正在蠶食地球的自然資本,降低其未來的再生能力」。

而每個國家的資源耗盡日也有所不同,比如盧森堡的資源早在2月16日就已經透支,美國是3月15日,整個歐洲5月10日,法國為5月15日,中國則是6月14日。

專家根據每個國家的消耗,還推算出人類所需要的地球數量。

如果每個人都像法國人一樣生活,那麼我們需要2.7個地球才足夠;按照美國這樣的高耗能,那麼5個地球才能滿足我們。

什麼叫「坐吃山空」!地球只有一個呀!再這樣下去,遭殃的只能是我們人類。

我們的家園

正面臨巨大環境風險

聲明中還表示,由於大範圍砍伐森林、土壤侵蝕、生物多樣性喪失及大氣中二氧化碳不斷累積,全球生態系統透支情況變得越來越明顯。二氧化碳會導致氣候變遷及更頻繁,出現極端氣候現象。

這種全球生態透支的代價正變得越來越明顯,表現形式包括森林砍伐、土壤侵蝕、生物多樣性喪失,還有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後者會導致氣候變化和出現更頻繁的極端天氣。

而最明顯的就是現在越來越熱的天氣,厄爾尼諾現象便是其中一個。

厄爾尼諾現象頻繁的發生,給各國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發展中國家抗災能力弱,受害最為嚴重,發達國家也未能幸免於難,1995年芝加哥的熱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國一場颶風就造成400億美元的損失。

而在近幾年,世界多地酷熱天氣致人死亡的新聞也已經屢見不鮮。

另外,隨著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和氣候變暖,可能會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長生長季節,使世界一些地區更加適合農業耕作。

但全球氣溫和降雨形態的迅速變化,也可能使世界許多地區的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無法適應或不能很快適應這種變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壞性影響,造成大範圍的森林植被破壞和農業災害。

有的科學家根據氣候變化的歷史數據,推測氣候變暖可能破壞海洋環流,引發新的冰河期,給高緯度地區造成可怕的氣候災難。

氣候變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險和死亡率,增加傳染病。尤其高溫會給人類的循環系統增加負擔,熱浪會引起死亡率的增加。

全球氣候系統非常複雜,影響氣候變化因素非常多,涉及太陽輻射、大氣構成、海洋、陸地和人類活動等諸多方面。

對氣候變化趨勢,在科學認識上還存在不確定性,特別是對不同區域氣候的變化趨勢及其具體影響和危害,還無法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

但從風險評價角度而言,大多數科學家斷言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一種巨大環境風險。

面對災難

我們必須有所改變

那麼我們怎麼做才能使這個日子不那麼快到來呢?

從各國政府可能採取的政策手段來看,一是實行直接控制,包括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溫室氣體的排放,限制砍伐森林。

二是應用經濟手段,包括徵收污染稅費,實施排污權交易(包括各國之間的聯合履約),提供補助資金和開發援助。

在法國,16%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自私家車。50年來,消費者越來越喜歡購買SUV這種更重的、需要燃燒更多燃料的車型。

三是鼓勵公眾參與,包括向公眾提供信息,進行教育、培訓等。

專家表示,要是我們能減少50%的排放量,我們就能多爭取93天,把資源耗盡日推後到十月份。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發達國家己把開發節能和新型能源技術列為能源戰略的重點。從今後可供選擇的技術來看,主要有節能技術、生物能技術、二氧化碳固定技術等。

「地球是我家,保護靠大家」這句話可不能當空頭支票呀,地球不是信用卡,總有花光的那一天。

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

為地球,也為人類

「存點積蓄」吧!

來源:科技日報綜合新華網、中新網、微信公眾號「新歐洲」、百度百科

編輯:劉義陽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日本解除禁令!批准在動物胚胎中培育人體器官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