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兩個「184」,深海科考的20年

兩個「184」,深海科考的20年

我和我的祖國

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

結束大洋鑽探184航次(ODP184)近兩個月的航程,1999年4月12日,「JOIDES·決心號」在香港尖沙咀碼頭緩緩靠港。第二天的結航儀式上,航次首席、同濟大學院士汪品先開玩笑地說自己是「Co-chief trainee」。他當時63歲,是船上第一位來自中國的首席。

大洋鑽探船 「JOIDES·Resolution決心號」。圖片由翦知湣提供

ODP 184航次首席科學家(左為汪品先院士)。圖片由翦知湣提供

ODP 184航次科學家合照。圖片由翦知湣提供

他的學生,同樣來自同濟大學的翦知湣小他30歲,這位博士畢業留校工作的年輕人,剛和老師及其他兩位中國科學家一起結束科考。那是第一個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大洋鑽探航次,全世界最大最先進的科考船來到南海,在中國海域打下深海第一鑽。

搶在20世紀落幕之前,中國進入了深海地質的大門。

20年後,7月29日下午,已經是「探索一號」TS12第二航段首席科學家的翦知湣乘「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作業。這也是「深海勇士」號的第184潛次。

從50萬美元到300萬美元

門是窄門。「大洋鑽探計劃是整個地球科學領域歷時最長、成績最佳的國際合作計劃。我們80年代就想加入,直到1998年才通過。」翦知湣說。

開始於1968年的大洋鑽探計劃分為4個階段,1985年是第二階段大洋鑽探(ODP)的開始。雖然希望加入計劃,但每年50萬美元的會費在當時是個天文數字。「我的第一個自然基金才6萬元人民幣。可想而知要國家拿出50萬美元做這件事,確實力不從心,也不知道劃不划得來。」翦知湣回憶說。

十多年後,在中國科學家的持續呼籲和主管單位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才正式加入大洋鑽探計劃,年付50萬美元,相應獲得每年兩個參航名額。

「有了名額,還要有建議書。」翦知湣說,大洋鑽探計劃實行「建議書制」,各國可以提交航次建議書,列出自己的科學目標和計劃,參與一年兩次的評審。「加入計劃意味著可以派個別科學家上船參加航次,但影響相當有限,更好的選擇是在中國岸外實施大洋鑽探,才能產生影響學科發展的效果。而到哪裡進行鑽探,是在各國科學家提交的建議書中擇優選定的。」翦知湣說。

在獲准加入大洋鑽探之前,學術界已經開始準備航次建議書,「1996年,在汪老師的建議下,我們提交的『東亞季風演變在南海的記錄』建議書在1997年大洋鑽探學術委員會的全球評比中以第一名勝出,獲得儘快實施的機會。」

後來才有「決心號」在南海實施ODP184的故事。

如今,中國已經承擔每年300萬美元的會費,在2014年和2017—2018年參與主持了三個半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鑽探航次,並正在推進成為美日歐之外的第四個計劃領導者。

從「深鑽」到「三深」

「1998年中國加入ODP,當年我們沒有派人上船,名額留到第二年,才有了4位科學家的參航機會。」翦知湣清晰地記著20年前,「我們2月18日從澳大利亞西南的弗里曼特爾港起航。」

開了十來天,「決心號」來到南海南沙海域附近,翦知湣提到一個小插曲,因為對地形地貌不熟悉以及在那之前出現的海盜事件,外國船長表示「不願意去定好的南沙井位了」,「汪老師一邊交涉,一邊跟國家海洋局外事部門聯繫,南沙艦隊派出中國軍艦保護,然後大家就安安心心打鑽了。」他笑著說起往事。

迄今為止, 那是南沙唯一的深海鑽井,也是ODP184航次里科學成果最多的一站。20年前大洋鑽探首航南海,我國進入國際深海研究的國際前沿。

「深海研究的三大手段就是『三深』,深鑽、深潛、深網。深鑽是大洋鑽探計劃,鑽進大洋洋底,研究沉積構造;深潛是通過載人和無人深潛,開展深海科學調查;深網是通過布設海底觀測網,『把實驗室建在海底』,將設備送下去、把信息傳上來。」翦知湣說。「火越燒越旺。現在我們的設備、我們從事的研究都不遜色於國際同行。」

「深海勇士」號184潛次是他的第二次下潛。

看似巧合卻不是偶然,科學家們以這樣的方式對20年前開啟中國「三深」技術的ODP184航次作了遙遠的呼應和致敬。

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

翦知湣保存的ODP184航次彙報中有這樣的記錄:所有中國科學家在參加大洋鑽探航次後的最大體會,是大洋鑽探船高水平的科技設施和高效率的管理系統。建議「儘早改變我國海洋考察船的現狀,建立現代化的『海上實驗室』」。

「那時候跟國外差距很大。」翦知湣說,「當時國內還基本沒有穩定同位素質譜儀,我們的科學家主要做苦一些的工作,比如在顯微鏡下觀察微體化石,因為我們缺少很多大型儀器設備。」

時至今日,「我們的設備技術條件已經具備國際水準,我們思考的問題也是全球性的大科學問題。」翦知湣說。「探索一號」本航段的科考目標中,對深海冷水珊瑚和海底垃圾堆的考察,都是海洋科學中的前沿問題。

「深海勇士」號像盡職盡責的「深海班車」,這艘年輕的載人潛水器和身後團隊一樣專業務實,在過去不到兩年的時間,下潛達到184次。去年5月,已經82歲的汪品先搭乘「深海勇士」號第一次下潛。同樣的海域,相隔近20年,曾經的ODP184首席在自主研發的潛水器里,第一次看到了研究大半生的水下世界。

「時代變了,國際合作的形式也不一樣了。剛開始合作的時候我們做的是一些可能別人不太愛做的工作,現在我們踩著人家的腳指頭了,大家合作的形式就要發生變化。」翦知湣說,「以前很好商量,你不做的我做,現在是你能做的我也能做,咱們定好規矩,平起平坐。」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左常睿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8月將至,最適合觀星的時候到了
美國開始拍賣5G頻段,信號將影響全球科學數據?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