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我見過最厲害的人,他們「從不工作」

我見過最厲害的人,他們「從不工作」

我見過最厲害的人,他們「從不工作」

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感受,在這個全民「累點低」的時代,每天下班只想做一件事——躺平。

一對黑眼圈,一張面癱臉,足以書寫你的身心俱疲。

可偏偏在這個時候,會有人跳出來說,他一點都不累。

馬云:「加班算什麼,我一直12*12。」

劉強東:「混日子的不是我兄弟。」

周鴻禕:「朝九晚五發不了財。」

以及著名歷史學家約翰·霍普·富蘭克林的這句名言:


我向來十分認同『謝天謝地,今天是星期五』這句話,因為對我來說,星期五就代表我可以不受干擾,連續工作2天了!

這還不夠,如果你有機會跟一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科學家、藝術家交流,他們也會調皮地告訴你:


我一生,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工作,但你也可以說,我從未工作過一天。

附帶一個謝耳朵式的欠揍的微笑臉。

我見過最厲害的人,他們「從不工作」

這一切之荒謬,讓我們普羅大眾嗤之以鼻:有什麼了不起,我要是能過上你的生活,我也不怕累!

但是,這終歸只是我們的推斷。

假設一下,現在我搖身一變成了企業家、藝術家,是不是就能和他們一樣不知疲倦了?

答案是,沒那麼容易。

即便和他們一樣有錢、有閑、有機會做自己喜歡的事,十有八九,我還是會和現在一樣累。

因為,真正讓他們精力充沛的,壓根不是外在的客觀條件。

《發現心流》提出,真正讓那些企業家、藝術家精力充沛的,是一種內在的心理狀態,如果缺乏這種基礎打底,環境再好也沒用。

這種狀態就是:心流。

我見過最厲害的人,他們「從不工作」

什麼是心流?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即心流理論之父、積極心理奠基人在書中講到:


「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

。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受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運動員所謂的「巔峰狀態」、藝術家及音樂家所說的「靈思泉涌」,指的就是這種感覺。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到湖畔大學講課,看到阿里員工的日常後,回來說:

「勁兒使對了地方,就是爽!」

「熱火朝天,氣氛非常好!」

「一群目標一致的人在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有動力,有創造力,有收穫。」

我見過最厲害的人,他們「從不工作」

武志紅喜歡寫作,寫作時的他,和阿里的員工一樣,有時會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目標明確,動力十足,全神貫注,沒有時間感,成就感爆棚。

下筆時的勁兒,完全是由內而外使出來的,寫上大半天,絲毫不覺得累。

我就不一樣了。

我是被KPI推著往前跑,業績壓力把我死死地按在工位上,領導的大小指令,到我這,都像是「趕鴨子上架」——

瞎忙一天,活沒出來,居然還會累到回家連澡都洗不動。

作為一名基層員工,我真的覺得,我有時比老闆還累。

以上,其實就是在「心流」區和不在「心流」區的區別。

一個是動力型,感覺很爽;

一個是壓力型,感覺很累。

在心流區的人,很少會感到疲憊。

他們不是被推著向前走,而是主動向前沖。

而不在心流區的人,經常不在狀態。

他們的工作體驗是被動型的,缺乏自我意識。

所以在工作中,他們通常是明明什麼都沒還做,就已經感到疲憊不堪。

我見過最厲害的人,他們「從不工作」

這時就會有人反問,

我工作的動力,就是為了賺錢;

而賺錢的目的,就是為了不用工作。

如果能在錢財足夠的前提下,過上閑暇愜意的生活,無論做什麼,都不會覺得累吧。

然而作者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

我見過最厲害的人,他們「從不工作」

有了錢,你還是會累。

因為金錢買不來「心流」體驗。

在《發現心流》引用的一個調查報告中顯示:


在美國,有84%的男性和77%的女性認為,即便繼承大筆財富,衣食無憂,日後仍將努力工作。

因為,他們仍然要通過工作,來獲得持續的心流體驗。單靠金錢,無法保證幸福感。

另外,大多數追求不用工作、渴望閑暇生活的人認為:有足夠的錢財換來不用工作的底氣,能夠閑下來,幸福感便會上升。

但事實上,不用工作、終日閑暇,更累

我見過最厲害的人,他們「從不工作」

這是為什麼呢?

米哈里指出,在心流體驗中,有一個關鍵因素:成就感

我們對工作一直存在偏見,認為工作與娛樂相比,一定沒有娛樂讓人愉快。

但研究表明:工作在營造專註、滿足,給人歸屬感和成就感上,比娛樂更勝一籌

況且,能真正把閑暇時間利用好,比把工作做好,難得多。

因為,你要自己制定目標,全心投入,需要很高的自覺性。

仔細想想,放假的時候,我們在幹什麼?

逛淘寶、看劇、刷朋友圈?

還是讀書、旅行、學廚藝?

顯然,後者比前者更能產生心流,使人愉快,因為它們更具挑戰,帶來的成就感也更多。

但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追劇逛淘寶時,自己好像更加開心、放鬆呢?

答案很簡單:不費腦。

不費腦的活動(米哈里稱之為被動式休閑),也能帶來快樂,但卻不同於心流。

這種快樂是暫時的,當活動結束,快樂也就消失了,沒有後續效應,也就是俗稱的「沒有營養」。

如果心流是治病的葯,那麼無營養的快樂,只能是麻醉劑。

沉迷於這種即時快感(如美食、性、碎片信息流)的人,一旦麻醉的勁兒過去了,就會感受到強烈的空虛感。

麻醉用的越多,人就越容易「上癮」,心裡的缺口也會越來越大。

這就是為什麼,你越刷朋友圈,越空虛,越空虛,越想刷朋友圈。

越刷越累,越累越刷。

我見過最厲害的人,他們「從不工作」

《唐璜》中,空虛的男主人公

這就是混亂,一種與心流相對應的狀態。

心流,是通向幸福的大門,

而混亂,是使人墮落的力量。

糟糕的是,當我們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心流體驗很少時,我們更容易淪為即時快感的奴隸。

比如歷史上每次大戰後,都會有一陣「精神頹靡」,文學上有「垮掉的一代」,藝術上有濫交、吸毒、無所事事的搖滾樂手。

這不僅僅是因為戰爭帶來的傷痛。

更是因為,戰爭奪走了人們的工作,各項事業百廢待興,人們灰心喪氣、缺乏心流體驗,才會被慾望操控。

我見過最厲害的人,他們「從不工作」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酒池肉林

這也是為什麼,20世紀中期,精神醫生和社會學者紛紛發出警告,認為:休閑時間過多,會釀成社會災難

我見過最厲害的人,他們「從不工作」

糟糕的是,這種快感,會令人上癮、繼而變成一種習慣,形成一個難以打破的循環:

  • 習慣性拿起手機刷朋友圈,即使覺得無聊也停不下來;
  • 下定決心要出門或者運動,會因為很小的阻礙就放棄計劃;
  • 難以專註完整地看完一本書,或者做完一件事
  • ……

那麼該如何擺脫這個怪圈,走進心流區呢?

首先,長期內耗的工作,不做。

米哈里在《發現心流》中,指出擁有「心流」的一個關鍵條件,即:你做事的動機,和你的本心,要一致。

說白了,就是:不糾結。

若一份工作是你感興趣的,你的工作動機很單純,態度自然端正,做事沒有怨氣。工作時,你就很容易產生心流。

但一份工作,你做起來抓心撓肝,純屬為了工資而熬下去,你就會糾結。

你不僅要壓抑經常性的厭倦情緒,還要不停地安慰自己:這樣做很值!

我見過最厲害的人,他們「從不工作」

人就是這樣被消耗的:越糾結,越難產生心流,越累。

因為當你的慾望、動機和情緒不一致,甚至互相排斥時,哪怕坐著不動,你也會累到不行。

所以,我鼓勵你做喜歡、適合的工作,是想讓你跳出這種糾結的狀態,找到「心流」體驗。

其次,去做有一點難度的工作

米哈里在書中,指出能擁有心流的另一個關鍵條件:


只有一件事的挑戰,與個人技能匹配,且都高到一定程度時,心流才會產生。

我見過最厲害的人,他們「從不工作」

這讓我想到李松蔚在《認知思維課》中講到一個事。

有個讀者問李松蔚:面前有份自己喜歡且有挑戰的工作,不過收入與目前的流水線工作比更低,應選哪個?

李松蔚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他:即使我給你建議,你也不會聽我的,還是會留在流水線上,對么?

讀者答:沒錯!

後來,李松蔚讓讀者做了一件事:計算一下,那份更喜歡的工作,每年會讓自己損失多少錢,然後寫一張字條,每當自己猶豫換不換工作時,就拿出來看看。

讀者照做了,他在字條上寫:現在的工作雖然無趣,但每年能讓我多賺5萬塊,我覺得很值!

結果,沒過幾個月,他就換了工作。

你很容易想像到,他在之前的崗位,每天做著簡單機械的事。一天天地耗,一秒秒地熬,跟時間打仗,活干不完,還要被動加班,越干越累,累了還得繼續干……

長期下來,人都傻了,更別提什麼心流體驗了。

他意識到,多出來的5萬塊並不值得。

新工作就不一樣:自己喜歡,動力十足,且更具挑戰性,所以更有成就感。

白天一鼓作氣完成任務,晚上輕鬆睡個好覺。

每天至少有幾個鐘頭在「心流區」,專註使他更專業,業務進步速度很快,可能沒過多久,工資就能超過之前的水平。

這種只有在挑戰與能力相當的情況下,人的注意力才會凝聚,然後逐漸進入到心無旁鷺的狀態,即心流。

這同樣也是那些頂尖人士覺得不累的原因之一。

因為他們的工作往往是,高難度挑戰與卓越能力相互配合而成的。

在這種身心合一、專註、生命得到極致發揮的情況下,他們自然不覺得累。

最後,如果你想要在閑暇時間也獲得「不覺累」的心流體驗,只需要做到一點:

適當把「被動式休閑」轉變為「主動式休閑」。

我見過最厲害的人,他們「從不工作」

圖源:《發現心流》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越優秀的人越會玩

這裡的「會玩」說的其實就是主動式休閑。

本質上,放鬆並不是一件壞事,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鬆懈

但是,如果不費腦的活動,成為了填補閑暇時間的唯一方式,那一定會影響到生活品質,讓我們變得更情感淡漠。

我見過最厲害的人,他們「從不工作」

《發現心流》中報告顯示:


美國青少年的心流體驗,只有大約12%發生在看電視,44%是發生在進行愛好的活動,44%在運動和遊戲中。

並且,把休閑時間利用好,不需要你有特別高雅的愛好。

一些看似簡單的活動,就非常能帶來心流體驗。

比如:收集。

作者米哈里就非常熱愛收集電子書,這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成就感,聽上去不可思議。

但你回想自己童年時,瘋狂地收集各種貼畫,為了一張卡片,去買一包乾脆面,就不覺得奇怪了。

你把一張張小卡片按順序鋪在桌子上,那種快樂,就是心流體驗。

我見過最厲害的人,他們「從不工作」

可見,心流體驗、緩解疲憊並不需要消耗大量的錢

當你發現,用讀一本書或學做一道菜,去代替無限制的刷手機或躺屍,能給你帶來「不覺累」的心流體驗時,你會想要重複這個過程。

因為,走進心流,更像是在打破「閑暇=不累」這一種固有記憶。

就像米哈里所言:


唯有繼心流而來的快樂,是自己塑造所得,對個人意識的拓展與成長才有助益。

而當你掌握了這項能力,工作會變得和休閑一樣有趣,休閑會成為真正的娛樂。

因此,當我們閑暇下來,準備刷手機時,我們不妨試想一下:

如果不急著刷社交、購物軟體,而是嘗試打開一本書,看看後果會怎麼樣

我見過最厲害的人,他們「從不工作」

作者: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見,關注公眾號「看見心理」,看懂自己。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有趣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共讀 的精彩文章:

今年45-65歲的,2019年要面對現實了
凌晨一點,女孩遭當街暴打:「我什麼都沒做,卻被拖入地獄!」

TAG:有書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