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前幾天有朋友提問:你最喜歡誰篆刻的印章?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卻也不好回答,因為畢竟,問題里有一個「最」字,至少有點在心裡排名的意思,我忠於自己的內心,完全依著自己的第一反應,上前回答了五個字:「大愛趙之謙」,等靜下心來再思考,或許吳昌碩、黃牧甫還能列入備選,但答案依然未改,我最喜歡的篆刻大師就是他,這位晚清的篆刻大師:趙之謙。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趙之謙像)

關於篆刻,我已經寫了將近600篇文章,關於趙之謙,在【篆刻史】系列文章里詳細介紹過他,今天打算再說說他,因為自晚清到現代,幾乎所有稱得上篆刻家的印學前輩,幾乎都曾從趙之謙這裡汲取過營養。

趙之謙生於1829年,故於1884年,只看生卒年,就已經註定了他的悲慘命運,因為照此一算,他的青春歲月和壯年時光,正趕上「鴉片戰爭」,但在他生活的半個多世紀里,他依然用他卓越的藝術才能,給中國的文化世界帶來了不一樣的光彩,他的一生,如流星划過暗夜。

關於趙之謙的生平,請看拙文《印人傳:「為五斗米折腰」的藝術大師趙之謙》,非常詳盡,不再贅述。今天的重點是,我們能從趙之謙這裡學點什麼?因為他之後的篆刻大家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向他學習過。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趙之謙畫像)

他是中國篆刻史上唯一一位幾乎被各門各派全部認可的大師,在藝術界,這是多麼罕見的事啊,藝術畢竟是張揚個性的,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地位呢?

為六百年摹印家立一門戶

趙之謙一生刻印並不多,現在存世不足400方,但卻足夠重要!

趙之謙在他的印作「松江沈樹鏞考藏印記」一印的邊款里說:「取法在秦詔漢燈之間,為六百年來摹印家立一門戶」,我們算一下,他的邊款里說是同治癸亥年,也就是同治二年,即1863年,從這一年往上數,六百年,到1263年,正是宋末,我們知道,中國的篆刻(之前的實用印章嚴格意義上不是篆刻)正是起源於此時(或說是起於宋代米芾,或說是起於元代趙孟頫),他的言下之意,六百年下來,篆刻還不是獨立的一門藝術,到了我趙之謙這裡,它該是真正成了一門獨立出來的藝術門類了。牛吧!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話?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為六百年摹印家立一門戶)

因為從他開始,中國的篆刻真正走入了「印外求印」時代,篆刻所能表達的生活內容更加豐富了,手段亦更豐富了。我們知道,鄧石如出現之前,大部分印人都是從古印章里討取創作文字取資做為入印文字的,鄧石如創造性的開創了「印從書出」之後,學鄧的印人們已經把文字取資對象轉移到了「印章之外」,但仍然主要停留在自己的書法上,趙之謙本來也是此道中人,但他不滿足於此,他處在一個金石盛極一時的時代(晚清),他在京接近十年,能見到的金石材料足夠多,又極方便,因此他有條件,也有才力(天才出現總是在合適的時間點)將這些材料中的文字材料引入篆刻取資範圍。於是詔版、鏡銘、碑額、磚瓦文字都被他引入篆刻入印文字體系,他的篆刻取法之廣,前無古人。趙之謙的「印外求印」探索,為後世印人開闊了視野,他的很多印作是試驗性質的,但又是非常成功的。

這還不是全部,對於趙之謙來說,他說「大話」可不止這一次。他刻過一方朱文印,印文內容是:「漢後隋前有此人」,漢後隋前,那不正是王羲之的時代嗎,王羲之是書聖,他定位自己該當是「篆刻之聖」,這定位是他對自己的期許,可見他有多麼自信。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趙之謙:漢後隋前有此人)

還有,他在給魏錫曾刻「魏錫曾」「稼孫」印的邊款里說:「稼孫目予印為在丁、黃之下,此或者丁之下、黃之上。」魏錫曾認為他這方印,水平在丁敬、黃易之下,但趙之謙不服,他說,這方印的水平,在丁敬之下,黃易之上。丁敬、黃易都是浙派宗師,他覺得自己的位置已經在黃易之上了。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趙之謙:魏錫曾、稼孫)

仍不算完,趙之謙還有一方自用印「趙之謙印」,邊款里也不客氣:「龍泓無此安詳,完白無此精悍。」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趙之謙:趙之謙印)

龍泓指丁敬,完白指鄧石如,浙派、徽派創派宗師,他覺得他都超過了,你看,趙之謙是真的牛。

對後世的影響

1、先說白文印,後世白文印,受趙之謙的影響的有趙叔孺、陳巨來等為代表的海派印風,黃牧甫為代表的黟山派印風。比如他的作品「小脈望館」、「二金蝶堂」、「元祐黨人之後」、「趙之謙印」、「鉅鹿魏氏」等,如圖: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趙之謙:小脈望館)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二金蝶堂)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元祐黨人之後)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趙之謙印)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鉅鹿魏氏)

有齊白石流派的齊派印風,比如「沈樹鏞同治紀元後所得」、「丁文蔚」等,如圖: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沈樹鏞同治紀元後所得)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丁文蔚)

2、朱文印則後世有名頭的流派,幾乎全與趙之謙印風相關,因為趙之謙的朱文印風作品更加豐富,如「悲盦」、「鋤月山館」、「鑒古堂」、「為五斗米折腰」、「長陵舊學」、「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定光佛再世墜落娑婆世界凡夫」等等,如圖: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悲盦)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鋤月山館)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鑒古堂)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為五斗米折腰)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長陵舊學)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定光佛再世墜落娑婆世界凡夫)

當然,還有大量的印外求印作品,後世的吳昌碩、黃牧甫等大師皆從中受益,如: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靈壽花館)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鶴廬)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壽如金石佳且好兮)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鄭齋所藏)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漢石經室)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鄭齋)

趙之謙給的啟示,我們該當從何學起

趙之謙是篆刻大師,但同時也是天才,他的好作品多,但卻不好學,但足以給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1、可以嘗試從浙派學起

浙派特徵是切刀,因為切刀的刀程相對短,等於一點一點地摳出線條,這對於持刀不穩、不擅長穩地刻出長刀程長線條的初學者來說,易上手,易刻出相應的近於滿意的作品,這對於保持興趣與學習信心有益。當然,這也是趙之謙的學習過程,他先學浙派,後學鄧石如,又潛心秦漢印,又拓展印外求印。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拄杖的齊白石)

後世的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等大師級人物,最初初學,都是從浙派開始學起的。這應當是趙之謙給我們的學習順序方面的啟示,雖然,這跟他們所處的時代有關(那幾百年,正是浙派占統治地位的時代)。

2、扎紮實實地練好篆書

這是鄧石如後所有篆刻家們共同走的一條路,大家之所以有好的篆刻作品,多從其優秀的篆書得來。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趙之謙的書法和印風)

趙之謙最重要的篆刻理論出現在他的一方白文印邊款里,即上面所提到的「鉅鹿魏氏」的邊款: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趙之謙:鉅鹿魏氏及邊款)

這段邊款很重要,所以原封再錄出來:古印有筆尤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此意非我無人傳,此理舍君誰可言。君知說法刻不可,我亦刻時心手左。未見字畫先譏彈,責人豈料為己難。老輩風流忽衰歇,雕蟲不為小技絕。浙皖兩宗可數人,丁黃鄧蔣巴胡陳(曼生)。揚州尚存吳熙載,窮客南中年老大。我惜賴君有印書,入都更得沈均初。石交多有嗜痂癖,偏我操刀竟不割。送君惟有說吾徒,行路難忘錢及朱。

如果不認真練出一手過硬的篆書,就無法表現出「有筆有墨」,而不是「只有刀與石」。這是一個無須論證的論題。

3、向漢印討氣息

篆刻大師們師法漢印也是不用多說的話題,我們在《漢印為什麼這麼牛?》以及《「印宗秦漢」宗什麼?》兩篇文章里已經講清楚了,趙之謙能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漢印的本來面目,並不是斑駁和殘損遍生的,而是光潔與起訖清楚的。這來自於他的作品「何傳洙印」的邊款:

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陳巨來,他們向趙之謙學了什麼?

(趙之謙:何傳洙印及邊款)

這段邊款也重要,也錄出來:漢銅印妙處不在斑駁而在渾厚。學渾厚則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處,應手輒落,愈拙愈古,看似平平無奇,而殊不易。

漢印的斑駁並不是主要氣息,最重要的是渾厚,現在看到的斑駁多來於歲月的原因。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後來的黃牧甫,同時當然也影響了吳昌碩,因為吳昌碩所謂的「做印」手法,對作品後後期製作,也是基於漢印原有面目基礎附加進行的「後期手段」罷了。所以,初學者學習漢印,應在漢印本來面目上下功夫,其重點就在渾厚氣息。

(【老李刻堂】之331,部分圖片引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說文解字》第180課:「長吁短嘆」里的「吁」怎麼讀,什麼意思
唐詩閑讀:「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