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尋找萬物的本源,現代化學的起源

尋找萬物的本源,現代化學的起源

物質本源的哲學思辨

如果說起西方哲學的開端,那一定是那一句石破天驚的:

萬物的本源是水。

這句話正是素有「科學和哲學之祖」之稱的泰勒斯所說。

可能你要說,這話有啥了不起的?

實際上,這句話開啟了人類對於「萬物的本源」思考。而且自從泰勒斯起了個頭,就一發不可收拾。在他之後,有人提出:萬物的本源是火。也有人認為是萬物的本源是「邏克斯」,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則認為:

萬物的本源是數。

當然,也不乏至今聽起來都特別有哲理的認識,那就是普羅泰戈拉所說的:

人是萬物的尺度。

當然,今天我要聊的是科學,而不是哲學,但我們要知道的是,科學是從「自然哲學」這一支中發展而來。

關於「萬物本源」的探討主要從兩個角度出發,第一種就是尋找構成萬物的最小組成部分;第二種就是抽象出背後的道理。

泰勒斯的「萬物的本源是水」其實就是第一種,而畢達哥拉斯的「萬物皆數」則屬於第二種。

我們這次主要講述第一種,在古希臘時期,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其實是德謨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論」,他認為:

萬物的本源是由原子和虛空構成,原子不可再分割。

不過,德謨克利特當時被亞里士多德所壓制,亞里士多德認為,

萬物的本源是水、火、土、氣以及以太。

後來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成為了當時的主流理論。除了古希臘的哲學家,中國的先秦諸子也有對於世界本源的闡述,印度的學者也有和德謨克利特類似的想法。

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整個論證過程都依靠哲學思辨。說白了,就是開腦洞。所以,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原子」其實並不是一回事。

近代物理和化學的「原子論」

對於「萬物本源」的探討,隨著古希臘羅馬的沒落沉寂了了1000多年。1778年,拉瓦錫把定量研究引入了化學實驗中。他發現,

反應物的總質量等於生成物的總質量,並且參與反應的元素比例也總是相同的。

「元素」的概念其實就是由拉瓦錫最先提出的,而定量研究化學實驗的方法還直接證明「質量守恆定律」。1789年,拉瓦錫發表第一個現代化學元素列表,其中就包含了39種元素。

後來,道爾頓從拉瓦錫的研究獲得了靈感。在1803年,道爾頓提出了「原子論」。這個理論有這麼幾條假設:

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是不可分割的。

一種元素的所有原子都是相同的。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重量和化學性質。

不同元素的原子以整數比構成化合物。

原子無法被創造和毀滅,化學反應本質上就是原子的重新排列。

道爾頓還發表了一份原子相對質量的表格,為了方便使用,他設定氫的原子質量為1,以此作為相對原子質量的基準。還用自己創立的符號來表達原子和化合物。

經過拉瓦錫,道爾頓的研究,研究化學反應,科學家可以通過測量反應物和生成物,來計算其他元素的質量。所以,道爾頓的「原子論」是一個可以和事實進行對照,看看預言和事實是不是相符合的理論,也就是說,這個理論具備了可證偽的特質,這也使得化學這門學科從這個時期開始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科學理論。

就是在這個時候,原子被認為是構成萬物的最小組成單位,也在萬物本源的競賽中處於領先地位。不過,此時的「原子」以及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不一樣了。

而且我們要注意的是,也就是在道爾頓時期,元素和原子之間的橋樑得以建立,加上量化研究,化學家們開始發了瘋一樣的尋找新元素,並且元素周期表也開始呼之欲出,那元素周期表到底是如何得出來的呢?我們下期再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鍾銘聊科學 的精彩文章:

生活在信息化時代,你卻不知道信息是什麼?
「垃圾分類」有這麼難么?搞懂背後的邏輯其實就會很簡單

TAG:鍾銘聊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