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劉斯奮的學術思想與貢獻

劉斯奮的學術思想與貢獻

劉斯奮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書畫藝術家與文學藝術家,在藝術創作與藝術理論方面均有深厚造詣。他還是經驗豐富的文化領導者,在文化理論方面發表過獨到的見解,在文化建設領域作出過貢獻。劉斯奮還是學植深厚的學者,特別是在歷史學領域,留下了驕人的成就。

豐碩的學術成就

1977年,劉斯奮在史學期刊《歷史研究》第1期上發表《評〈論「黔首」〉》一文。這篇文章是在粉碎「四人幫」不久、撥亂反正的背景下撰寫的。當時,廣東深受「四人幫」禍害,文化復甦艱難,但文化名家尚未凋零凈盡,加之新中國成立後崛起的一批人文學者正當中年,均思有所奮作,故寫作名家不乏其人。為此,《歷史研究》編輯部的龐朴特意到廣東組稿,選中了劉斯奮的文章。

在文章中,劉斯奮運用唯物史觀,從堅實的史料出發,指出秦王朝在興起和鞏固的過程中,不是對農民如何如何好,而是同樣實行了殘酷的壓迫和剝削。他認為,秦代的徭役是先徵發「吏有過」「贅婿」一類的「罪人」和「賤民」,然後徵發「閭左」的貧苦平民,至於「閭右」的「豪富」則始終未及徵發。至於「黔首」的名稱,劉斯奮指出,它如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措施的用意一樣,是對過去各地名目繁雜、參差不一的平民稱呼的統一稱呼。之所以叫這個名稱,是因為秦代依據五德終始理論崇尚黑色,「黔」就是黑色的意思。所以,選擇「黔首」作為民眾的統一名稱,無非是反映了統治者希望人民從此「歸屬一致」這樣一種意願而已。劉斯奮還舉出《史記·陳涉世家》的記載:「秦令少府章邯免驪山徒人、奴產子,悉發以擊楚軍。」指出所謂「奴產子」就是家庭奴隸生的子女,身份也是奴隸,雲夢秦律里叫他們「人貉」,足見其地位之低。

劉斯奮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許多人評價他,乃立足於他在詩書畫以及文學創作上的成就,亦即立足於一個「文人」的成就。有文章就曾提出,劉斯奮骨子裡是一個文人。據說劉斯翰也曾說過類似的話,說他的兄長劉斯奮更像一個天才的畫家,而不是天才的小說家。這種傾向性的、歧異性的論述及斷語,只對多才多藝的人才有效。因為,評論者要在評論對象多樣性的才華中找出確定性,總難免歸於最能反映評論對象特質性的單一性。因此,上述那些判斷性的看法,我認為都是成立的,而且是切實的。不過,它或多或少地遮蔽了劉斯奮作為「學人」的成就。撇開他的藝術成就不論,竊以為,劉斯奮的學術成就,同樣足以名世。而且,越是忽略他的藝術成就,越能彰顯他的學術成就。

總之,論斷劉斯奮先生的藝術成就,不要忘卻他的學術成就;論斷他的學術成就,不要忘卻他的藝術成就。卓越的藝術成就與學術成就,如剪之雙刃、鳥之兩翼,是相得益彰、交相輝映、比翼齊飛的。

劉斯奮深厚的學術素養與治學功力,首先表現在他對中國古代與近代文學的研究上。他單獨或與友人合作,不僅出版有《嶺南三家詩選》《黃節詩選》《梁啟超詩文選》《蘇曼殊詩箋注》《周邦彥詞選》《辛棄疾詞選》《姜夔張炎詞選》《陳寅恪晚年詩文及其他》等專著,而且在《白門柳》等藝術創作中,也體現著他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理解與見解,蘊含著厚實的學術思想。他不僅對中國文學史具有精準的把握,而且對晚明與晚清的歷史,具有深刻的體認與精細的考辨。因此,他的歷史小說創作,既具有文人小說的藝術特質,又具有學人小說的深厚底蘊。

劉斯奮的選本,有一個突出特質,即格外關注中古之後的世變之際。辛棄疾等人是世變之際的人物,黃節等人也是如此。這樣的眼光,自然與《白門柳》具有扣合性的伏脈關係。對世變之際的審視,他的目光又特別關注嶺南與江南,並由此而反觀中原。

經典學術論戰引起極大關注

最能夠反映劉斯奮深厚學養與功力的,是他與余英時的刀筆大戰。這場論戰鮮明地表現了劉斯奮嚴正而銳利的史識。這種史識,以深厚的學術功底為基礎,以明清高士的文筆作法器,以消閑信步的風雅作姿態,發揮了老吏斷獄、庖丁解牛的作用。這場文字交鋒,在中國當代學術史上,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不久的背景下,是一場具有標識性意義的經典學術論戰案例,因而引起學術界的極大關注。

不同於以文學形象潤涵史識,經典學術論戰案例與余英時的論辯,是直接通過具體的史實辨析來表明史識。論辯中所表現出的學術水準、鬥爭藝術,堪稱典範。當時,經歷了多年「文化大革命」的摧殘,全國百廢待興。海外像余英時這樣的名人,對中國學界滿臉瞧不上,認為大陸學術凋零,已經找不出幾個像樣的學者。但「馮衣北」的文章一出,令他大吃一驚。更讓他尷尬的是,這位「馮衣北」居然擊中了他的軟肋,讓他難有還手之力。

直到今天,這場論戰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啟發價值。

蘊含在《白門柳》中的歷史唯物主義

劉斯奮的學術思想,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根基。在他的思想深處,唯物史觀既是思想指導,也是科學方法。他對唯物史觀的運用,非常細微地體現在學術著作和藝術創作中。《白門柳》的人物主角是「士」。士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作用,對於社會形態的意義,在歷史學中是一個重大問題。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後,學者們運用唯物史觀來解剖中國社會,「士」成為一個重要的考察對象。在研究資本主義萌芽過程中,以侯外廬為代表的思想史學派,非常深入地研究了以清初三大家為代表的所謂啟蒙主義思想。我們看到,《白門柳》所表現的文人士大夫群像,正可與侯外廬先生的思想史著作進行比較性的映照。

明清易代之際的歷史,最為難寫。這段歷史之所以難治,在於僅僅看史料並不能透徹地予以把握,還在於須透過詩文集的隱晦表述,在片斷性的記述中識其款曲,理出線索,重建史實。因此,這段歷史最難寫的部分,不在政治、軍事乃至儒學思想方面,而在文人面相的史實重構,特別是歷史心理重構。它需要研究者在直接史料與詩文集二者之間融通考索、細心體會。劉斯奮非常瀟洒地遊走於明清的史料與詩文之間,以藝術的筆法,生動地表現了這段歷史。他以深厚的功力,通過對「士」的思想情感、功業取向的描摹,揭示中國早期的民主思想。這對於我們思考中國近代史以前的近代思想源流,揭示中國歷史自身的內在規律,很有啟發價值。《白門柳》這部小說其實驗證了毛澤東的一個著名論斷,即「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毛澤東這個論斷,是極其深刻的,是五種社會形態下的中國內在規律論。劉斯奮的學術思想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根基,正體現在這種無聲的底蘊上。

其實,劉斯奮本人最看重《白門柳》的地方,也在於它的思想性、學術性。他說,這部書「最重要的是思辨能力,也就是立意,歷史的考證、歷史的思考、歷史的結論,要具有一種永恆性」。這番話,不僅是單純的小說家的藝術立場,也是史學的立場。

通過《白門柳》等作品,讀者可以感受到,明清之際的「實學」思想,在劉斯奮的學術思想中,同樣佔有重要地位。所謂實學,即切實之學。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寬泛概念,既包含反對清談、空談、玄談的意思,也包含主張切實、經世、切己的意思。作為一種學術宗尚與主張,它代表著一種對待儒家經典的態度與方法,即顧炎武所謂反對「明心見性之空言」,主張「修己治人之實學」。「實學」的對立面是「空言」。「空言」最大的害處是導致亡國。凡是依據上述宗旨治學的學派,都屬於實學。從顏李學派,到乾嘉之學,均屬於實學。劉斯奮學術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重經世。對現實的關注,是他的一個重要面向。對社會「作出一點貢獻」,是他最常表達的價值目標。明清之際所倡導的實學,到康熙時期趨於弱化。明代的東林學派為糾正王學的空疏之弊,曾不遺餘力地提倡經世致用。

劉斯奮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科學地闡述和處理了傳統與現代、古與今、中與西、傳承與創新、繼承傳統與借鑒西方之間關係,找到它們之間的區別點、契合點和平衡點。他提出的「朝陽文化」理論,是這方面論述的代表。這是對於社會主義文化健康發展的一種維護,表達了一種積極的、向上向前的文化觀,客觀上是對文化虛無主義的有力批判。因此,在劉斯奮的思想深處,一向追求做一個推動歷史進步、與時代一起前進的人,而不是做一個旁觀者、牢騷者乃至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人。

近代以來,廣東人民一直站在推動歷史前進的第一線。改革開放以來廣東人民的貢獻舉世矚目。劉斯奮的學術與文藝成就,是新中國文化在廣東繁榮發展的一個代表。在他身上,集中凝聚和反映了當代嶺南文化的新成就。

(作者系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多措並舉 成效顯著: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不斷加強和完善
汪曾祺小說中的禪趣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