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類學視野下的沖繩文化探究

人類學視野下的沖繩文化探究

On Okinawa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作者簡介】彭雪芳,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提要】沖繩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歷史背景不僅使它成為全球關注的軍事基地,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也使它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學術研究基地,多維度地觀察和了解沖繩社會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與現實意義。沖繩複雜曲折的社會歷史變遷對沖繩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沖繩開展人類學田野調查有助於加深對沖繩文化的多樣性與獨特性的認識。如今,經歷了殖民同化教育的沖繩人增強了對本土文化及自我身份的認同意識。沖繩人不斷提升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是沖繩走向繁榮昌盛的有力支撐。

【關鍵詞】海外民族志;田野書寫;影響沖繩文化的因素;沖繩文化復興

一、研究緣由

海外民族志已成為21世紀中國人類學研究領域新的熱點。中國學者走出國門開展民族志研究是中國綜合國力強大的體現,也是中國人類學學科向前發展的必然路徑。開展海外民族志研究有利於充分認識當今複雜多變的世界新格局。通過對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民族的跨文化研究,不斷加深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的理解和認識,有助於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沖繩島位於琉球群島中央,地處日本西南。沖繩縣大約有2276平方公里,占日本國土總面積的0.6%左右。沖繩人口有140多萬,琉球人約佔全縣總人口的1/10。15世紀,中山王尚巴志先後征服山北和山南,在1429年建立了統一的琉球王國(第一尚氏王朝)。1879年,琉球王國被日本吞併,同年設立沖繩縣。琉球與古代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聯繫密切,友好往來,屬於「漢文化圈」的一部分。至今,這種影響依然存在。通過對沖繩開展民族志研究,可以從歷史的維度把握中華文化的內在本質以及在特定環境下變遷的軌跡。

相對於日本本土而言,沖繩文化的獨特性與多樣性更加明顯。日本學者關於沖繩文化的調查研究較有深度,著述頗豐,例如渡邊欣雄的《世界中的沖繩文化》、比嘉政夫的《琉球列島(沖繩群島)祭祀空間的村落與家》等。然而,中國學者從人類學視角對沖繩文化的調查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充實。開展沖繩民族志研究,通過實地調查的方式,廣泛搜集相關文獻與訪談資料,客觀分析沖繩社會歷史文化的變遷,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沖繩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歷史背景不僅使它成為全球關注的軍事基地,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也使它成為學界關注的研究基地。因此,深入開展沖繩社會歷史文化的調查研究是人類學領域的新課題。

2016年1月至2月期間,筆者在沖繩縣境內的久米村、座波村、今歸仁村、琉球王國都城遺址首里城及琉球民俗文化村開展田野調查,通過觀察和訪談,結合文獻資料,以求展現沖繩傳統文化的風貌,了解沖繩人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及傳統文化的認知,分析影響沖繩文化的主要因素,闡述沖繩文化復興的歷程,從而加深對沖繩文化多樣性與獨特性的理解和認識。

二、沖繩文化之田野書寫

(一)考察琉球王國都城遺址

2016年初,我們來到琉球王國都城遺址首里城進行實地考察。首里城是琉球王國的政治中心,也是琉球國王處理政務、接見外交使節和舉行重要慶典的地方。琉球歷代皇族的寢宮也修建在首里城。

首里城位於那霸市東面首里的一塊高地上,佔地面積大約7萬平方米,東西相距約400米,南北相距約270米。首里城融合了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及琉球本地的建築風格,這反映出當時琉球王國和周邊國家的交往十分密切。走進首里城,熟悉又親切的中國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中國牌樓式建築——守禮門映入眼帘,門上懸掛的「守禮之邦」匾額為中國皇帝所賜,意在說明琉球是重視禮儀的國度。首里城中規模最宏大的建築物正殿共有三層,在一層琉球國王御座的上方懸掛著清朝康熙皇帝所賜的「中山世土」的牌匾。

首里城建築風格獨具特色,正殿不朝南而偏西,這與東亞文明圈盛行的「天子南面」的傳統相悖。究其原因,有不同說法,其中之一是「太陽子思想」之說,認為琉球國王為太陽神之子,太陽從東方升起,面向西方。這種基於本土文化體系的闡述,具有琉球王國文化的特徵。說法之二:中國是琉球的宗主國,中國在琉球的西面,正殿西向是琉球臣屬中國的象徵,這種觀點可能是隨著琉球王國與古代中國的交往日益密切而產生的。說法之三:正殿偏西是基於地勢的原因。首里城建於三山時代末期,中山國王察度在位期間為了加強對山南國的軍事防禦,控制沖繩的主要港灣那霸泊港,修建了首里城。筆者認為第三種說法比較符合修建首里城的初衷。

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滅了山南王他魯海、統一三山建立琉球王國之後,首里城作為國都,正殿及各官署建築更加完備,成為琉球王國的政治權力中心。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首里城歷經磨難,多次被焚毀和重建。1453年,琉球王室內部因爭奪王位而爆發內亂,首里城被焚毀,五年之後重新修建,1660年及1709年再度毀於火災,後又重建。

二戰期間,居高臨下的首里城再次發揮了軍事防禦的功能,成為日軍指揮部。日軍在地下修築要塞與防禦工事,最終導致首里城毀於戰火。1933年,被日本指定為國寶的守禮門也盪為寒煙,現在的守禮門是在1958年重建的。1992年,在沖繩復歸20周年之際,首里城的歷史風貌在一片廢墟上、以殘留的原型為樣板得以恢復。2000年,首里城和其他琉球王國城堡以及相關遺址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首里城的歷史變遷反映了琉球王國的興衰。首里城的復原提升了沖繩人的文化自信,沖繩人認識到本土文化的價值並從中汲取精神力量。

首里城充分發揮了傳承歷史文化的社會教育功能。在宮殿出口處擺放著一個形狀及顏色與首里城宮殿相似的木板箱十分醒目,木板上有首里城相關的問答題。木板的一面是一連串的問題,另一面則是相應的答案。問題與答案均使用日語、英語、中文三種語言。筆者看見有幾個家長和孩子饒有興趣地翻動木板。這種方式有利於孩子們學習和記憶。歷史文化帶給後人影響是深遠的。世界文化遺產首里城的滄桑巨變令人感慨萬千,其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令人驚嘆不已。

(二)探訪琉球民俗文化村

2016年2月初,我們來到距離那霸市大約30公里的琉球村實地考察。建於20世紀80年代的琉球村再現了琉球古村落的生活場景。擁有上百年歷史的琉球古民宅,從沖繩各地被整體搬遷到此並復原呈現。琉球村共有八處國家登記有形文化財產,分別為大城家舊居、比嘉家舊居、島袋家舊居、島袋家的糧倉、玉那霸家舊居、平田家的豬舍、西石垣家舊居、國場家舊居。參觀者在琉球村可以體驗製作陶器、藍染、釀酒等傳統手工藝,學習彈奏傳統樂器三味線,觀看太鼓舞和民謠秀。

進入琉球村,我們先來到仲宗根家舊居。該舊居屬於普通民宅,1808年修建於讀谷村的座喜味,1984年搬遷到琉球村。屋裡有一位身穿琉球傳統服飾的中年男子正在演奏傳統樂器三味線。參觀者若有興趣可付一點費用學習演奏三味線。三味線是琉球群島特有的撥弦樂器,由琴頭、琴頸、琴身三部分構成。琉球三味線來源於中國三弦,但與三弦用手指直接彈奏的技法不同,三味線用形如斧頭狀的撥子彈奏。14、15世紀,三味線在琉球王國流傳,成為琉球宮廷舞蹈、古典音樂以及民間歌謠的伴奏樂器。18世紀,三味線在製作、演奏、歌唱方面得到進一步發展。如今,三味線成為沖繩傳統樂器的典型代表。

房齡超過200年的還有建於1808年的大城家舊居,從那霸市首里遷來,曾為王府重臣的官邸。比嘉家舊居於1878年修建在玉城百名(現南城市),1982年搬遷到琉球村,原為沖繩稻作發源地一位地主的舊宅,是琉球王國末期的建築,現為介紹沖繩泡盛及其釀製工藝的場所。泡盛是琉球群島特產的一種烈性飲料,琉球人從泰國引進泡盛的製作方法後加以改進。15—19世紀期間,泡盛是琉球王國對外貿易的商品及進貢給中國和日本的貢品。

花城家舊居建於1888年,從久米島仲里村(現久米島町)遷來,原為普通民居,現今在這裡展示琉球傳統染織工藝。屋裡擺放著傳統的紡線車、織布機及各種紡織品,還有一位穿著傳統服飾、笑容可掬、擅長紡織工藝的老年婦女。遊客在此可購買琉球傳統的藍染和紅型等工藝品,也可體驗其工藝製作。琉球藍與日本其他地方廣泛使用的蓼藍不同。其染色材料取自於一種矮樹狀的草。這種草從古代就開始栽培,以前在沖繩境內大面積種植,現在只有北部地區少量生產。琉球傳統染織工藝品有芭蕉布、讀谷山花織、紅型、首里織等。芭蕉布是從雄芭蕉的皮葉提取纖維、紡織加工而成的布料。讀谷山花織的花紋織法各異。紅型起源於13世紀,是琉球最具代表性的織染物。紅型由八種顏料印染而成。「紅」是指各種顏色的統稱,「型」指各種花紋,圖案多為枝垂櫻、菖蒲、紅葉、雪花。紅型用於製作琉球傳統服飾、屋內裝飾及饋贈禮品等。

建於1888年的島袋家舊居是從名護市羽地遷來的富農宅邸。屋外還有一個儲藏穀物的糧倉,糧倉是富裕的象徵,據說房主在農業生產方面頗有造詣。此屋現在為表演沖繩傳統歌謠和音樂的場所。玉那霸家舊居建於1893年,是從恩納村鹽屋遷移至此的普通民居。平田家的豬舍建於1898年,也是重要的文物。西石垣家舊居建於1903年,是從八重山石垣市遷移至此的普通民居。國場家舊居建於1928年,遷自國頭村,是沖繩戰後推動經濟復興的帶頭人國場幸太郎的誕生故居。

在琉球村,人們可以參觀和體驗各種琉球傳統工藝。陶藝工房設在一間大房子里,房屋頂上有日本著名工匠金城敏德的陶器作品,屋內擺放著造型獨特的琉球獅子及石敢當等鎮宅陶藝品,還有正規的陶藝教室。參觀者可購買陶藝品,也可支付一些費用體驗陶藝品製作。這種付費參與體驗民俗工藝的方式在沖繩比較常見,參與者大都樂在其中。筆者在現場看見幾個年輕人興緻勃勃地向工匠學習制陶工藝,他們把自己學做的陶器帶走,同時也傳承了制陶的工藝。還有一個小女孩在父母的陪同下學習制陶,她稚嫩的小手捧著陶泥,在女工匠的言傳身教下,快樂而認真地學習每一道工序。少年兒童天性好奇,工藝體驗有助於提高兒童對非遺技藝的興趣。日本社會從政府機構到社區組織,從學校到文化設施單位都參與到豐富青少年持續體驗、不斷學習傳統文化藝術的系統之中,而且已經形成了一個政策引導、全民重視、學校教育、兒童自覺參與的立體式教育模式。

在琉球村人們有機會觀看沖繩傳統歌舞。我們正好趕上一場「唉咦撒」(Eisa)太鼓舞表演。沖繩著名的民間舞蹈「唉咦撒」也叫沖繩盂蘭盆舞,流行於沖繩本島及周圍島嶼。每年的盂蘭盆節期間,人們為了迎接祖先的靈魂及祈禱家人吉祥安泰都要跳「唉咦撒」太鼓舞。這種舞蹈已成為當地一個重要的文化旅遊資源。在琉球村的「唉咦撒」太鼓舞表演現場,只見幾名男子頭扎紅布頭巾,上身穿白色襯衣,外套紅布鑲邊、黑白色的馬甲,腰間系紅布帶,下身穿黑色褲子,身挎一面大鼓,左手扶鼓,右手持鼓槌敲擊,邊走邊跳,充滿活力。表演完畢,觀眾參與其中,跟隨鼓點的節奏學跳舞。「唉咦撒」太鼓舞傳承狀況較好。居住在日本其他地方的沖繩人也把會跳「唉咦撒」太鼓舞作為身份認同的一種象徵。

此外,琉球村的巡遊活動也十分引人注目。如今,沖繩各地仍保留著許多從古代傳承下來的年度盛事。沖繩的年度盛事大多與各界神祇有關。琉球村的巡遊活動展現了這些年度盛事的民俗文化。通過讓觀眾參與體驗民俗活動的方式,使琉球傳統文化走進大眾視野。

雖說琉球村規模不大,但琉球的建築風格、民間工藝、飲食文化、傳統服飾及歌舞等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展現,琉球村是一個傳承琉球文化的重要基地。

(三)沖繩人的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個案訪談選

身份認同是個體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和對所歸屬群體的認知以及所伴隨的情感體驗及行為模式進行整合的心路歷程。文化認同是指一個群體共有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宗教信仰、社會語言等因素形成的文化價值指向,是一種個體受群體文化影響的感覺。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是人類學研究關注的內容。筆者就此話題與沖繩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從個案研究中尋求關於沖繩人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整體性認識。受訪者包括公司職員、商人、工程師、大學教授、研究人員、學生、餐館服務員及農民等。

第一位受訪者為職業女性,40多歲,受過高等教育。這位受訪者的父親是沖繩人,母親是東京人。她父母的這種婚姻模式在過去十分少見。研究表明在二戰前後,沖繩人普遍受到日本本土人的歧視,本土人不願意租房給來求學的沖繩學生,旅店不願接待來旅遊的沖繩遊客,僱主不願意僱傭沖繩人做工,更別提日本女子嫁給沖繩男人了。這位受訪者在東京長大,雖不會說琉球語,卻有沖繩情結,如今在東京一家沖繩研究機構工作,對沖繩文化比較了解。談到身份認同,她自認為一半是沖繩人,一半是日本人。她說她父輩那一代人總是羞於表明自己的沖繩人身份,現在沖繩人都願意公開表明自己的身份。

第二位受訪者為餐館女服務員,20多歲,高中文化程度。由於沖繩的經濟發展在日本相對滯後,就業機會有限,不少年輕人懷揣夢想,來到大城市尋找工作。在大阪就有沖繩人聚居區,不過在東京的沖繩人居住比較分散,沒有形成相對集中的社區。我們在東京轉機時到一家餐館就餐,遇到一位身穿和服、外貌特徵與日本本土人明顯不同的女孩。她圓圓的臉龐,大大的眼睛,十分健談,一邊上菜,一邊與我們交流。她自我介紹是沖繩人,高中畢業後來到東京打工。她打算在東京的餐館一邊打工賺錢,一邊積累經驗,將來自己開一家沖繩風味餐館。她說她對沖繩文化了解不多,也不會說琉球語,只有她爺爺會說,但已經去世了。這位性格開朗的沖繩女孩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從過去沖繩人刻意隱藏身份到現在公開表明身份的行為,反映了沖繩人自我認同意識的提高,同時也反映了日本社會對沖繩人態度的改變。

第三位受訪者為漆器公司女職員,30多歲,文化程度是大專。她是明朝遷居琉球的閩人三十六姓後裔。從小生活在沖繩,她的身份認同為沖繩人。她認為保護與傳承沖繩傳統文化十分必要,自己熟悉「唉咦撒」(Eisa)太鼓舞、清明節、龍船節、漆器、染織等傳統文化,喜歡參加龍船節、那霸祭即大拔河等節日活動。她的家庭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至今還保留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

第四位受訪者為退休工程師,70多歲,大學文化程度,姓梁,是明朝遷居琉球的閩人三十六姓後裔。梁先生原在一家電氣公司工作,退休後到那霸市孔子廟管理機構工作。梁先生多次來過中國。我們在沖繩拜訪他時,他剛從北京回到沖繩。他表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到過萬里長城、故宮、國家大劇院,也看過京劇。他對沖繩傳統文化比較熟悉,也會說一些琉球語,在家裡跟長輩學的。他認為沖繩的學校應該開設琉球語言文化課程。談到自我身份認同,他說雖然自己的祖先是從中國遷移過來的,但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他的觀點代表了大多數閩人後裔的普遍看法。如今,閩人三十六姓後裔都採用了日本人的姓氏,同時也保留了其祖先姓氏的中國名字。他表示自我身份認同為沖繩人。他的談話中反映出雖然閩人三十六姓後裔對中國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但對自我身份認同又另當別論。

第五位受訪者為管理人員,男性,30多歲,大專文化程度。這位身穿琉球傳統服飾、濃眉大眼的青年來自沖繩縣管轄的一個島嶼,畢業於沖繩一所大專院校的旅遊專業,英語流利。他說幾年前他到東京打工,雖然在東京工作工資要高一些,但感覺各方面的壓力很大,所以他決定回到沖繩工作。近年來,沖繩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提高了當地居民的就業率,一部分到日本其他城市或國外打工的沖繩人重返故鄉工作。這位受訪者在琉球村找到一份工作,先跟老師學習琉球歌舞,學會後再為觀眾表演。現在他主要從事管理工作,有時也演奏三味線。也許是因其在琉球村工作的緣故,琉球意識比較濃一些,他表示身份認同為琉球人。他對學習琉球傳統文化感興趣,熟悉琉球音樂、舞蹈與民謠,也會一點琉球語。

第六位受訪者為珠寶店商人,男性,60多歲,高中文化程度。這位商人的店鋪位於那霸市繁華的街區。當他得知我們對沖繩文化感興趣後顯得十分熱情。他說在20世紀80年代,他曾經為20多位中國赴日留學生當過經濟擔保人,當時一些中國學生想去日本留學,因為苦於找不到擔保人而難以成行。這位受訪者長期居住在那霸市,也會一些琉球語。當問他若身份認同在沖繩人、琉球人、日本人之間選項時,選擇哪個的時候,他表示首選琉球人。近年來,在沖繩出現的琉球獨立運動喚醒了一些當地人的琉球意識。他表示身為琉球人非常自豪,自己熟悉琉球傳統文化,經常參加那霸祭活動,特別喜歡「唉咦撒」太鼓舞。

第七位受訪者為手工藝品店主,男性,30多歲,沖繩短期大學英語專業畢業。他從小生長在那霸市,不會說琉球語,對沖繩的節日文化了解一些。我們採訪過的人都表示喜歡沖繩舒適悠閑的生活環境,可他是受訪者中唯一表示不願意居住在沖繩的人。他曾經到過北京及義烏等地。他的身份認同為日本人,也許是他經常出國的緣故,國家認同的意識更強一些。

關於沖繩人的身份認同,有學者認為:近代以來伴隨著國內外政治權力的變遷,沖繩人的群體認同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如果說近代是民族認同居高而國家認同偏低的時期,戰時是民族認同受到抑壓而國家認同膨脹的時期,那麼戰後除佔領階段之外,是沖繩人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整體上皆高的時期。從上述個案訪談中可見:不同人生經歷的受訪者關於自我身份的確認及文化認同感存在差異。總體來說,沖繩人的本土意識明顯增強,文化自信心不斷上升。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

三、影響沖繩文化的因素

琉球王國時代,被譽為「萬國津梁」的琉球國不僅通過發展海外貿易獲得財富,而且與中國、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國家建立了文化交流關係。日本吞併琉球之後實施了一系列同化政策。二戰後美國直接管轄沖繩長達27年,並在沖繩長期駐軍。沖繩複雜曲折的社會歷史變遷對沖繩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沖繩文化受到中國、美國及日本的影響較大。

(一)吹向琉球群島的「中國風」

琉球與古代中國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關係。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遣使冊封琉球第九代國王中山王察度後,中國和琉球之間開始了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活動。中國的絲綢、瓷器、紡織及漆器工藝、航海造船技術、天文氣象學、音樂、宗教文化以及甘薯和甘蔗等農作物栽培技術,沿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從東南沿海地區源源不斷地輸往琉球群島。明朝政府派遣閩人三十六姓遷居琉球後,琉球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日益加深。部分閩人後裔逐漸歸化為琉球人。現今他們的子孫後代聚居在沖繩縣那霸市久米村。

明清時期,琉球國也採取了「走出去」的方式,不斷派人到中國學習語言文化。琉球國的官方文字為漢字,對中國、朝鮮、越南的官方文書亦使用漢語。琉球人尊崇儒學。1718年,儒學大家程順則在久米村設立了明倫堂。明倫堂是琉球最早創辦的公立學校,學校教育以漢語為基礎,教科書有《四書五經》《小學》等等。

如今,在沖繩依然保留著許多具有中國文化元素的遺物和遺迹。例如:1.首里城的建築外觀、屋脊、柱頭、石獅及中國皇帝所賜的牌匾都透著濃濃的中國歷史文化韻味。每年秋季,首里城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再現當年中國使者訪問琉球的情景,場面十分壯觀。2.位於那霸市的孔子廟、關帝廟、媽祖廟等遺迹更突顯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孔子廟建於1674年,1676年首次舉行祭奠儀式。1944年,孔子廟、關帝廟、媽祖廟的建築物、神像、藏書等物品均毀於戰火。1975年,久米崇聖會在天尊廟佔地內重建孔子廟,並豎立孔子銅像。2013年,又在松山公園內修建全新的孔子廟。祭奠孔子的儀式於1975年重啟。為了使祭奠儀式更顯得莊重而神聖,從2002年開始,祭奠孔子的祭文改用中文;從2009年起,祭祀人員改穿琉球禮服,其外形與中國的漢服相似。在此之前,祭祀人員身著燕尾服、西裝舉行祭奠儀式。調研期間的一天早晨,筆者在孔子廟看見有幾撥人前來朝拜,其中有一位中年婦女帶著一個男孩在孔子像前恭恭敬敬地跪拜,孔子銅像上方懸掛寫著「萬世師表」的牌匾。儒家文化從傳入沖繩至今,經歷了一個興盛、衰落、再生的過程。儒家文化不斷調適,融入了沖繩現代文明價值體系之中,並發揮著最大的功用,填補了西方文明在擁有東方性格的沖繩社會的天然缺陷,成為構建沖繩社會道德準則的重要基石之一。3.孔子廟附近的福州園再現了中國傳統園林建築文化。松山公園內有龍舟形狀的紀念碑,碑上刻有當年漂洋過海的閩人三十六姓的姓氏及久米村發祥地字樣。4.沖繩博物館陳列著不少當地出土的中國古代貨幣及文物。世界遺產今歸仁城跡的歷史文化中心陳列著從今歸仁城跡所挖掘出來的中國陶瓷器。5.沖繩的龍舟節源於中國。琉球王國時期,賽龍舟活動從中國傳入那霸後迅速在琉球群島傳播開來。後來,不同島嶼的龍舟節在時間與內容上有了新的變化。如今,沖繩本島大多數的賽龍舟仍然作為端午節的一項活動內容。調查顯示:當地居民對這項民俗活動的認知度與參與性較高。6.琉球的三味線來源於中國的三弦。琉球漆器製作工藝受到中國的影響。7.沖繩料理具有中國飲食文化元素。與日本料理不同,沖繩料理常見以豬肉為中心的各種食品,如豬蹄、豬耳朵、豬臉等。沖繩麵條、炒豆腐等食品的烹調方法、味道、名稱都具有中國特色。8.在沖繩仍然保留著一些中國的傳統民俗信仰。許多人家的房前屋頂都擺放獅子,在沖繩的街邊路口都建立了石敢當。9.沖繩的龜甲墳與中國嶺南的龜甲墳完全相同。顯然,沖繩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中國的影響。通過在沖繩的實地考察,可以從更加廣闊的背景深化認識中華文化體系的結構、傳承和變遷。

(二)美國對沖繩文化的滲透

沖繩是二戰期間日本唯一被美軍登陸的直屬領土。1945年至1972年期間美國直接管轄沖繩。由於沖繩重要的戰略位置及日美之間簽署的軍事同盟條約,沖繩至今仍被美國強佔為軍事基地,給沖繩的社會經濟文化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美軍基地的存在使沖繩經濟畸形發展。島上大片肥沃的土地變成了軍事基地,失去土地而無家可歸的人們被迫流離失所。基地的存在改變了沖繩人的傳統生計與生活方式,有的農民轉行當了工人、酒吧老闆及女招待。儘管基地解決了一部分沖繩人的就業問題,但沖繩人對美軍在沖繩的力量不斷強大表示不滿。基地周邊的噪音擾民、美軍犯罪行為頻繁發生,反對基地建設的呼聲此起彼伏。經歷了戰爭災難的沖繩人更加珍惜和平的可貴。

美軍接管沖繩後,試圖在沖繩植入美國的民主文化。從1945年到1949年,美國在日本本土實施非軍事化和民主化計劃。美國試圖通過開展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的方式在沖繩構建美國民主文化。美軍機構為沖繩學生設立獎學金項目,資助沖繩年輕人到美國留學,讓他們接受美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學習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返回沖繩後將其加以傳播與實踐。這種單向的美國文化滲透行為並沒有完全達到目的,但也產生了一定的效果。

在美軍的管轄下,沖繩的社會生活趨於「美國化」。外國人到沖繩旅遊必須獲得美國的簽證許可,沖繩使用的貨幣是美元,開車遵循美國的右側行駛的交通規則。沖繩的飲食文化也吸收了美國元素。二戰前沖繩沒有快餐文化,戰後沖繩受到了美國快餐文化的影響,漢堡包、披薩、熱狗、罐頭等快餐在沖繩流行。英語作為社交工具在沖繩比較受歡迎。沖繩人為獲得學習英語的權利曾經抗爭過。美軍接管沖繩之前的「日本化」期間,日本政府不允許沖繩學校開設英語課程,因而激起學生與家長的抗議。最終,當地教育管理部門同意開設英語課程。我們初次踏上沖繩的土地時就感受到與日本本土不同的語言氛圍。英語在沖繩的城市比較流行,這與美軍長期佔據沖繩有一定的關係。

由於沖繩在美國直接管轄下長達27年,至今仍有大量美軍長期駐紮在沖繩,美國文化在沖繩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位於那霸市的美國村是美國文化在沖繩的一個縮影。沖繩是一個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之地。

(三)日本對沖繩文化的影響

琉球群島靠近日本九州,琉球語與日語有一定的近似關係,沖繩民間所流傳的歌謠用日本語平假名記載,沖繩組踴的表演形式借鑒和吸收了日本歌舞的風格。沖繩的宗教信仰和建築風格也具有日本特色。沖繩文化受到日本影響的因素有自然同化和強迫同化。接受採訪的一位沖繩學者說:「沖繩是日本政府殖民最成功的地方。」

1879年日本強迫琉球國王尚泰流放到東京,琉球王國結束了450年的歷史。琉球國被併入日本版圖之後,明治政府在沖繩強行推行同化政策,琉球的語言、宗教、民間工藝等傳統文化遭到排斥。以琉球語為例,日本政府在沖繩全島推行日本標準語。1916年,在沖繩教師大會上宣布禁止在學校說琉球語。如果發現哪個孩子說琉球語,就把用木板做的「方言札」掛在孩子的脖子上,作為對其使用方言的懲罰。二戰期間,在沖繩任何人使用方言傳達軍事信息都會被視為間諜而被處死。日本實施的同化政策對琉球語衝擊很大,琉球語處於瀕危境地。如今,沖繩有10多萬琉球人,會說琉球語的人寥寥無幾,年紀大的人還會說一點,年輕人幾乎都不會說了。這從前面的個案訪談中可以得到佐證。

日本政府採取各種方式去「琉球化」,鼓勵沖繩人取日本式名字便是其中之一。19世紀90年代末,日本政府開始在沖繩實施土地整理和地租調整,通過土地國有化加強對沖繩的控制,又通過「風俗改良運動」去「琉球化」。琉球老年婦女有在手臂上文身的習俗,日本人視之為奇風陋俗,加以廢除。

在沖繩實施「日本化」過程中,學校教育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41年,沖繩縣有296所小學,6所初中男校,8所女子高中,9所職業學校,2所師範學校。島內幾乎每家每戶都能送孩子到學校讀書。日本政府在沖繩的學校教育中灌輸效忠日本天皇、熱愛「大日本帝國」的意識。從學校的升旗儀式可略見一斑。1987年在沖繩中小學的畢業典禮上升太陽旗的比例:254所小學校中有242所,佔比95.3%;157所中學校中有152所,佔比96.8%;56所高中學校中有53所,佔比94.6%。沖繩的學校在長期的「日本化」教育中基本上向日本本土看齊了。

體育運動在沖繩人與日本人之間架起了溝通與理解的橋樑。日本傳統的柔道文化進入沖繩的校園,培養青少年對日本文化的興趣。沖繩人應邀參加了在東京和大阪等地舉辦的體育競賽。通過這些活動加強了沖繩與日本的聯繫,增強了沖繩人對日本的認同感。

四、沖繩傳統文化的復興

沖繩文化具有多樣性和獨特性。沖繩在與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及東南亞的經濟文化交流過程中吸收了外來文化,並加以創新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沖繩主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1.「唉咦撒」、琉球三味線等傳統歌舞;2.盂蘭盆節、賽龍舟、那霸祭等節日民俗活動;3.染織、陶器、漆 器、玻璃等手工製作工藝。

隨著琉球王國的瓦解,日本同化政策的實施導致了沖繩傳統文化的衰落。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基礎。沖繩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竭力維護本土文化的認同。沖繩傳統文化的復興在三個歷史階段比較明顯。

1945年戰爭結束後,沖繩的管理權轉移到美軍手中,沖繩人的民族認同意識被重新喚起。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的基礎。當時社會物質生活貧乏,在收容所的人們為表演琉球音樂舞蹈,找不到樂器,就用金屬管製作傳統樂器,用廢料布置舞台。沖繩傳統文化的復興給經歷戰爭創傷的沖繩人帶來了精神食糧。美軍管理機構對沖繩人重振本土文化的心情表示理解,鼓勵他們傳承琉球歌舞及民間工藝。美軍採取讓沖繩人作為文化主體的懷柔政策也是出於他們管理沖繩的考慮。沖繩傳統文化從戰爭破壞中重新復甦,然而,面對戰後經濟衰落的嚴酷現實,沖繩文化的復興舉步艱難。

1972年沖繩的管理權重新回到日本手中,當時多元文化主義思潮在國際上興起,日本政府順應時代發展趨勢,開始重視沖繩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在1972年公布的《沖繩振興開發計劃》中明確寫道,「獨具特色的沖繩文化遺產在戰前多有保存,而在二戰中遭到毀壞。因此,應著力對縣內文化遺產進行調查、修復,改善周邊環境條件和防災設施,著力建設歷史民俗資料館。在保護髮展沖繩縣傳統民俗藝術、織染、陶器及其他傳統工藝的同時,推進藝術鑒賞和創作活動,建設縣立綜合文化會館」。藉此契機,沖繩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得到進一步開展,沖繩博物館和美術館、琉球文化村、那霸市歷史博物館、那霸市傳統工藝館等相繼建立。1992年作為琉球王國象徵的首里城得以重建。

20世紀80—90年代,日本經濟一蹶不振,民族文化資源的價值受到重視。沖繩獨特的傳統文化再次引起了日本社會的關注。在沖繩出現了傳統手工藝復興的潮流,以琉球漆器和陶器為例。

琉球漆器於明清時期從中國引進位作工藝,並在此基礎上結合當地的材料及技法加以改進,做出獨具特色的琉球漆器。1983年琉球漆器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家傳統工藝品。為了傳承漆器工藝,沖繩開辦了傳承漆器技藝的職業技術學校。現在,那霸市、浦添市及糸滿市等地都有漆器生產中心。那霸市就有幾家漆器專賣店,琉球漆器文化產業得到了很好的開發與利用。

沖繩的壺屋燒頗有特色。壺屋燒是那霸市壺屋地區和讀谷村等地燒制的陶器。17世紀80年代初期,分布在沖繩各處的窯場被集中到那霸市牧志村的壺屋。在這裡燒制出的陶器被稱作「壺屋燒」。20世紀70年代,沖繩的城市規模逐步擴大,人口數量不斷增加,陶瓷業生產造成的空氣污染嚴重影響了那霸市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著名的陶瓷工匠金城次郎建議將陶瓷生產移往沖繩中部的讀谷村。

建於1998年的那霸市壺屋通是展現沖繩陶瓷文化的特色街區。數十間陶器商店及陶器工坊分布在長約400米的街上。商店裡擺滿了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陶瓷器皿,既美觀又實用。沿著琉球石灰岩鋪成的街道,我們走進一家陶器工坊,看見一名中年男子正在制陶。沖繩陶藝包括擠花、印花、線雕、唐草紋、跳點彩繪、赤繪等特殊技法。適合居家使用的民藝陶是沖繩壺屋燒的特色。與壺屋通街巷相連的壺屋燒物博物館專門介紹沖繩陶瓷史及壺屋燒的製作過程和技法。沖繩的陶瓷業構成了當地文化旅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許多地方,文化遺產對振興地方經濟文化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旅遊業是沖繩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沖繩的文化復興推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和沖繩人文化自信的提升,沖繩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十分重視。大眾傳媒對沖繩傳統文化的復興起著不可忽視的輿論導向作用。2006年,沖繩語開始在電視廣播中使用,比2007年聯合國發表的《土著人民權利宣言》還早一年。沖繩縣政府提倡在學校、家庭及職場使用沖繩語。沖繩廣播電視台開設的《琉球放送》欄目向觀眾介紹琉球的飲食文化、音樂舞蹈及手工技能等。大眾傳媒的功能加深了民眾對沖繩傳統文化的了解,同時也是傳授民間工藝的一種途徑。《沖繩時報》和《琉球新報》也開展了相關的專題討論,喚醒沖繩人重新認識本土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在沖繩實施的《文化財保護法》和設置的文化財審議保護委員會是保護沖繩文化遺產的重要措施。沖繩民間組織在傳統文化保護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日本實施半個多世紀的「人間國寶」的激勵機制,壯大了非遺傳承人的隊伍,提高了人們對保護文化遺產的積極性。

五、結語

沖繩文化深受中國、日本及美國文化的影響。中國和沖繩的關係源遠流長。中國文化的印跡在沖繩隨處可見。獅子文化從中國傳入沖繩後得到發揚光大,千姿百態的獅子成為沖繩的象徵。我們在實地調研中深切感受到沖繩人對中國人的友好情誼。

沖繩傳統文化的復興展現了沖繩人的自信心與自豪感。分布在沖繩縣城鄉繁華與僻靜地區的制陶、紡織等手工體驗坊是傳承沖繩文化、培養非遺傳承人的場所。沖繩以博物館、資料館為核心的國家、縣、市、村或町一體化的文化保護體系令人印象深刻。通過在沖繩的實地調研,加深了對沖繩文化多樣性與獨特性的認識。如今,經歷了殖民同化教育的沖繩人增強了對本土文化與身份認同的意識。沖繩人不斷提升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是沖繩走向繁榮昌盛的有力支撐。

編輯說明:文章來源於《世界民族》2018 年第6期。原文和圖片版權歸作者和原單位所有。篇幅限制,注釋從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日本人如何看待岳飛?
教滿語的阿哥和一個鄉村的滿族小鎮夢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