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物 > 從食肉目的研究方面看美國傳統古哺乳動物學的今天

從食肉目的研究方面看美國傳統古哺乳動物學的今天

時間一晃,來美國10個月了,對美國的古生物發展也有了一些了解。本文僅僅從我從事的古哺乳動物研究中食肉目方向出發,談一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圖源自Wallpaper Abyss

歐洲、北美、中國的研究熱點各有不同

我是從大一下半學期正式開始看古食肉目動物化石研究的相關文獻的,當時最感興趣的熊類,豹屬大貓和劍齒虎類。那個時候就有一種感覺,想找歐洲相關動物化石的文獻資料還是比較容易找的,不論是哪個類群,不論是老的還是新的文獻,至少都會有幾篇。相比之下想找美洲動物化石的資料,除了個別類群外,往往很難找,零星的幾篇大部分是比較老的文獻。那個時候的我閱歷尚淺,只知道傳統古生物學,就覺得歐洲的古生物似乎在蓬勃發展,而北美的古生物好像有點後勁不足。

後來考到古脊椎所讀研究生,視野逐漸開闊起來,才慢慢開始了解到中國,歐洲和北美古生物研究的熱點其實還是有蠻大的差別。中國的古生物目前還是以傳統古生物為主,歐洲則是傳統古生物和新興方法並重,而北美則是以新興方法為主。

這裡說的傳統古生物是指以描述新化石,建立完善修訂傳統古生物分類,演化(系統發育),生物地層學這些從古生物學建立之初就已經存在的東西,而新興方法主要是指一些尺度比較大的macroevolution分析(最常見的套路就是use XXXXX methods to test XXXXX hypothesis,這些方法往往是結合現生和古生物一起的,縮小了古生物學和現代生物學之間的鴻溝),當然也包括一些其他交叉學科領域的方法,比如現在用的非常普遍的同位素,牙齒微磨痕(可能這些已經不夠新興了,但和傳統古生物學研究的思路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傳統古生物學描述新化石:占祥犬熊新種的發表

各地區研究人員情況也存在差異

01

一個學科的發展狀況,很大程度上可以從這個學科有沒有優秀的年輕人看出。這一點在傳統古哺乳動物學上也非常的明顯。歐洲的古哺乳動物學可謂是老中青三代都有頂樑柱。以個人認為傳統古生物學發展最好的地中海沿岸國家——西班牙中研究食肉目動物的團隊為例:

西班牙古生物大佬,年紀較大的莫來拉斯Jorge Morales,1976年就已經以一作發表論文了,估計今年至少70歲,仍然活躍在科研一線,每年都還發表數篇高質量論文。

中年的薩萊薩Manuel J. Salesa,從2000年開始發表一作論文,年紀估計在45-50歲之間,主要做史前貓科的化石研究。

青年一代中最優秀的是我的朋友,合作者瓦倫西亞諾Alberto Valenciano Vaquero,他3年前博士畢業,現在在南非做博士後,今年30歲出頭。他每年至少都會發表2-3篇關於食肉目化石的論文(以鼬科為主),論文總是旁徵博引,內容詳實。我和他在學術界的Facebook——researchgate相識,因為對鼬科的共同興趣而一見如故(其實還沒見過面呢,都是郵件交流)。

02

類似地在另外一個地中海沿岸國家義大利,傳統古生物也依然蓬勃發展。義大利佛羅倫薩大學中年古生物學家魯克Lorenzo Rook,從1991年開始發表一作論文,估計今年55-60歲,這幾年發表的一作論文雖然不是特別多,但據我的好友Steven說他已經卸任古生物主任,接下來會有更多的時間做科研。

魯克有2個學生,一個是凱林Marco Cherin。他從2009年開始發表一作論文,估計今年35-40歲,做了很相當不錯的關於貓科,鬣狗科和鼬科的工作。另外一個是我的朋友巴托里尼Saverio Bartolini Lucenti,從2014年開始發表一作論文,年紀可能比我稍長?主要做第四紀犬科和鼬科的研究研究,工作相當出色,看來是要接Rook的班,扛起犬科研究的大旗。

說這麼多只是想說明,在地中海沿岸的幾個國家,有很多相當出色的年輕人在活躍著。少年強則國強,對於一個學科發展亦然。

相比之下中歐,西歐的情況要稍稍弱勢一點。我在2017年參加了在斯洛伐克舉行的洞熊大會。大會上最活躍的還是中年一代的人,大概40-50歲之間為主。

03

奧地利古生物泰斗泰牛斯E.Thenius的學生拉伯德Gernot Rabeder是現代洞熊分類體系和洞熊生物地層學的奠基人,國際洞熊大會的名譽主席,今年70多歲了。他做的比較出色的2個學生都是40-50歲上下,其中一個在維也納大學任教,另外一個則相對慘一點,目前還是work for project,沒有穩定工作,但發表的論文都很有意思。年輕人一代中感覺比較優秀的主要是做古DNA的,而做洞熊傳統古生物的年輕人雖然有一些,但感覺都缺乏氣勢。

04

英國那邊,自從特納Alan Turner走後,似乎也沒有人在繼續做食肉目的傳統研究了。當然我的視角更多關注在食肉目的相關研究,別的方向年輕人還是有的,比如我的朋友Steven(張瀚文)在英國Bristol大學讀博,做的關於真象的系統發育和傳統分類的工作就相當出色。

相比起南歐的老中青三代支柱,中西歐洲的中年人支柱,美國的傳統古哺乳動物方面不得不說就比較慘淡了。

05

研究食肉目的幾位比較有名的老師,不算前些年去世的老泰Richard Tedford和馬丁Larry Martin,研究犬熊科的主要是亨特Robert M. Hunt Jr.,今年已經78歲了。研究鼬超科的主要是Jon Baskin從1978年開始發表文章,估計也有70歲了。相對年輕的是王曉鳴老師,今年也已滿60歲。更年輕的還活躍在傳統古生物領域的食肉目專家就寥寥無幾了。食肉目作為一個相對熱點的類群,其實美國這邊還是有很多年輕人在做的,但幾乎做的都是基於已經發表的分類體系下做相關的功能形態和大尺度的演化格局。

美國年輕學者並不是對傳統古生物不感興趣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江左其杲供圖

我來美國這邊已經10個多月了,也聽一些老師說過關於美國傳統古哺乳動物方面的弱勢。北美這邊化石材料非常豐富,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NH)有大量館藏化石尚未研究。我今年去Nebraska的時候問亨特老師,您一輩子都在做犬熊的傳統古生物研究和食肉目的耳區的解剖學研究,怎麼沒想過招幾個學生?他說其實他也招過幾個學生,但畢業後都沒有繼續從事相關的研究。

事實上並非美國人對於研究這些東西不感興趣,而是美國當前的評價體系下,年輕人做傳統古生物將來是沒有出路的(或很大概率是沒有出路)。

通常來講做傳統的古生物,除了一些特別熱點的類群,大部分(比如新生代哺乳動物)發表文章只能在傳統的古生物期刊上,影響因子最高一般也就2點幾,大部分是1點幾,而新興方法做的相對更容易發表在更高影響因子上的一些雜誌上(一方面是方法新穎,另一方面這些研究一般都是大尺度的,因此of broader interest,可以被綜合性的期刊接收)。

同時做傳統古生物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了解一個類群,需要閱讀大量的經典文獻(尤其是哺乳動物,因為傳統的古哺乳動物中心在歐洲大陸,文獻大量都是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的,英語的老文獻不足半數),是個慢工出細活的事情。轉換去研究另外一個類群往往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而做新興古生物的往往關鍵是掌握方法,可以在不同類群之間靈活轉換,可以很快將研究轉到相差很遠的類群上。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做傳統古生物的往往找不到工作,因此年輕人自然沒辦法堅持做下去,真正還在做相關研究的,大部分是已經有穩定工作甚至是退休了的老教授們,因為他們已經沒有那麼迫切的文章要求了,反而可以靜下心來做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一點上我想和現代生物分類學有些相似)。

今年年初我花了很多時間準備,以3個主題申請了6個傳統古生物的項目,結果只申請到了一個(古生物學會的項目,關於北美大熊貓類化石的研究)。雖然可能和我第一次申請的經驗不足有關係,但也從側面可以看出申請傳統古生物的項目是相當艱難的。

曾經和美國的一位老教授聊美國和中國當前古生物的發展。老教授說現在中國的古生物的發展有點像美國50年前,不斷的有新的東西出現,大家都還在做傳統的古生物。我雖然同意這一點,但並不認為美國已經完成了這個階段。在AMNH化石標本庫房裡面仍然有著大量的化石未被描述(別的博物館想必也是如此),北美本土的傳統古哺乳動物分類其實還沒有完善。

前段時間和王世騏老師一起去了Nebraska研究那邊的館藏化石。王世騏老師也感嘆道北美的象類其實和歐亞有著諸多聯繫,有很多可研究之處,但是美國人自己卻沒有什麼人做相關研究。食肉類的研究也是類似的。從個人的角度來說,美國的現狀倒是給了我們很多的研究機會,歐洲和亞洲的學者都可以來這邊研究北美的化石,而歐洲那邊大部分類群已經有人在研究了,我們也不好插足。

傳統古生物學依然重要

不論如何,傳統的古生物仍然是古生物學的根基。一些新興方法應用到古生物上,也是要在已經建立的分類,演化體系之上來運用新方法,而這演化體系只能靠傳統古生物學的化石描述,分類鑒定,生物地層分析來一點點積累。如果根基不牢靠的話,很多基於此的研究也會出問題。好比現在非常常見的traits evolution,以及diversification and paleoenvironment,都是要基於一棵系統發育樹。如果系統發育樹的拓撲結構,或者物種的分異時間不對,那後續研究的所有結論都會出問題。

由此看來,傳統古生物學雖然是一門非常古老的學科,在大部分學科已經實現定量化的今天,仍然走那一套描述,對比,特徵分析的定性為主的研究,卻古生物所有其他相關研究的基礎新興方法很好,但傳統古生物學仍然值得重視。從這一點來講,二者並重發展的歐洲是相當不錯的。我們國家的古生物現在仍然以傳統古生物為主,並開始學習應用新興方法,希望將來能夠和歐洲一樣平衡發展。

作為一個被訓練成傳統古生物工作者的博士生,我也會以傳統古生物為核心,並學習新方法新技術,將來為祖國的古生物事業做貢獻。

作者:江左其杲

編輯:王倩

部分圖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來自江左其杲科學網博客。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古脊椎所 的精彩文章:

古脊椎所90周年徵文系列#藏北十年
泥河灣盆地發現我國最長的鹿腿化石

TAG:中科院古脊椎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