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愛管閑事」是優點還是缺點?家長如何引導是關鍵!

孩子「愛管閑事」是優點還是缺點?家長如何引導是關鍵!

鄰居家孩子虎子是個7歲的小男孩,長得虎頭虎腦,遇到老師同學、街坊鄰居都會熱情、主動地打招呼。大家都誇虎子是個好孩子,可虎子媽媽卻不這麼認為,原因很奇葩——虎子媽看不慣兒子在外面「愛管閑事」。

比如,虎子看到老奶奶摔倒了會主動去扶、上課鈴都響了看到同學的學具掉了會去幫人撿、課間看到有同學瘋跑會第一時間報告老師。這種種行為在虎子媽眼裡就是「愛管閑事」,她擔心虎子過多關注別人的事而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得不償失。

其實,生活中像虎子這樣的孩子很多見,尤其是處在6—12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的父母會和虎子媽一樣,認為自己孩子「愛管閑事」是不好的事,甚至會嚴厲斥責孩子、阻止孩子「管別人的事」。

父母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和行為,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孩子「愛管閑事」行為背後有哪些心理需求。

01

孩子為什麼「愛管閑事」?

我兒子班裡有個小男生叫小傑,人緣特別好,兒子和一幫男生都跟他稱兄道弟,喊他「傑哥」。因為班上的男生只要遇到有人欺負自己,不是第一時間告訴老師而是找小傑,他就會「大義凜然」、「挺身而出」。

多數時候,小傑會「打敗」對手,「凱旋」歸來,但有時也會因為打不過個頭比自己高的孩子而「臉上挂彩」。這時,小傑就會一個人偷偷哭一陣,然後回家找媽媽「告狀」。

其實,像小傑這樣的孩子之所以「愛管閑事」,無外乎以下幾種心理:

01

用「管閑事」的方式來證明自己

兒童期的孩子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建立身份認同感,也就是要試圖找到一個重要的答案——「我是誰?而自我感覺主要是在關係體驗中建立起來的,最開始是與父母的關係,後來發展為與同伴的關係。

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而言,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尤為重要,因為他人尤其是同伴的接受與認可能夠幫助一個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感。孩子通過「幫助」他人的方式去主動關心和積极參与自己周圍的世界,以此來證明「我是誰」。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周圍那些「愛管閑事」的孩子大多數都是性格偏外向型的孩子,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助人為樂」的虎子,後面提到的「行俠仗義」的小傑,他們都是個性格陽光的小男生,這類孩子,內心其實非常有正義感,真心實意希望能夠幫助他人。

02

獲取大人的關注

有些孩子在學校里表現特別活躍,不管在課堂上還是課下,只要發現其他同學有講小話、瘋跑打鬧等不守紀律的行為就會主動制止或給老師「打小報告」——「老師,XX在偷偷講話」、「XXX,老師說了課間不允許在走廊上瘋跑打鬧,這樣很危險」。

這樣的孩子有一部分是在現實生活中缺乏父母的關愛與陪伴,在家庭環境中所受重視和關注度不夠,想通過自己的行為得到一次表現自己的機會,進而獲得老師更多的關注。

這種「愛管閑事」的孩子只是通過把目光聚集在別人身上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博得一次被老師看見、重視並且給與回應的機會。

03

孩子自身交往的需求

生活中,還有一類孩子,他們「愛管閑事」並不是因為想幫助他人,只是想尋找機會來滿足自己支配他人的慾望。也有的孩子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在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不知道應該以什麼方式方法與人打交道,所以就到處晃,到處管閑事,他們想借「管閑事」的機會與其他小夥伴交往。

孩子的天性都是活潑、好動的,如果沒有同伴與他交流、玩耍,他的內心就會和大人一樣有孤獨感,所以他會想辦法尋找機會與他人建立連接,而「管閑事」的方式往往會幫助他們找到連接的對象。

02

「愛管閑事」一定是缺點嗎?

有很多家長跟虎子媽媽一樣,為自家孩子「愛管閑事」的毛病深感焦慮,甚至覺得這是孩子身上的缺點,上文中提到的男孩小傑的媽媽就是如此,她為孩子的「俠義之舉」同樣傷透了腦筋。

其實,孩子身上的行為表現很多時候不僅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家長們要學會多角度、辯證的看問題。

「愛管閑事」的孩子身上也有很多閃光點:

有同情心和正義感

愛管閑事的孩子多半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他們在生活中最樂於做的事就是幫助他人,看到他人遇到困難會主動伸出援手,見到有人「以大欺小、以強欺弱」,他們也往往會表現得「正義凜然」,揣著那顆火熱的心「挺身相助」。這類孩子,在生活和學習方面往往也會更積極主動、善於自我管理。

思維活躍、性格外向

愛管閑事的孩子一般性格活潑開朗,愛說愛動,這樣的孩子想要獲得人的關注,通常有強烈的表現欲,能在眾人面前把一件事講清楚,當然也有很強的口頭表達能力。他們比一般孩子的反應更迅速、更靈敏,也會更善於與人溝通。

勤動腦筋、善於觀察

愛管閑事的孩子通常對周圍世界充滿了好奇與渴望,大腦中常常有各種奇思妙想,掛在嘴邊的話經常是「為什麼?」「怎麼辦?」。這類孩子對新奇的事物非常感興趣,見到不同的狀況,會忍不住去「管閑事」。所以,這類孩子往往更善於察言觀色,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

正是由於孩子「愛管閑事」的行為背後心理需求不同,所以我們在處理孩子「愛管閑事」這件事上也不能「一刀切」。對於孩子「愛管閑事」的利與弊,我們要做到理性分析,才能正確引導。

03

孩子「愛管閑事」,應該如何引導

少批評、多傾聽

有很多家長面對自家孩子「管閑事」,第一反應不是幫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是批評孩子「管得寬」,更有家長對孩子「幫人出頭打架」這樣的行為嚴厲訓斥、實施體罰。

這樣的父母往往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不管孩子是出於哪種原因「管閑事」,都採取「一刀切」的方式解決問題。父母這樣做只能破壞親子關係,漸漸失去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導致孩子以後遇到問題不主動告訴大人,尋求大人的支持與幫助。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帶著好奇心多去傾聽孩子,聽聽孩子如何描述事情的經過,關注孩子的情緒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孩子的內心究竟發生了什麼。同時,對於一些「樂於助人」、「伸張正義」的表現,我們要恰當地給與孩子鼓勵與安慰,對孩子表達共情,這樣才能讓正義之樹在孩子心裡紮根發芽。

給與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有一部分孩子「愛管閑事」不是因為別的原因,就是一種偏差的行為表現。這類孩子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與關愛,得不到父母的積極關注,所以就喜歡在學校「管閑事」,以此來吸引老師的目光。

我們對於這樣的孩子,一定要給與足夠的重視,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給與孩子情感上的關注與支持,否則,孩子的偏差行為不僅得不到改善,反而會越來越多。

認真分析、正確引導

「愛管閑事」的孩子心理動機不一樣,管的事也不一樣。有的孩子喜歡「助人為樂」、有的孩子好「打抱不平」、還有的孩子喜歡找老師「告狀」,面對孩子不同的行為表現,不同的心理原因,我們應該採取「認真分析、區別對待」的原則去正確引導孩子,提高孩子的認知水平,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管閑事」沒有錯,但是不能自作主張去管能力之外的事,遇到問題應該第一時間告訴家長和老師。

孩子「愛管閑事」不是壞事,因為孩子的內心是純凈的,動機是單純的,他們不是有意去傷害他人。但是,孩子們又往往「好心幫倒忙」,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只要能靜下心來幫助孩子認真分析事件的前因後果,正確引導孩子,孩子一定會汲取經驗教訓。

更多熱文

孫楊屢遭對手拒絕合影:

輸不起的孩子,也活不漂亮!

成績優異卻是「職場巨嬰」,

如何讓孩子正視競爭壓力?

熱門微課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數學、記憶力、邏輯思維、想像力!娃玩著練就超級大腦!
大人也會玩上癮的兒童桌游,益智、燒腦、超好玩

TAG:超級育兒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