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晁錯和主父偃之死,兩輪最毒帝王心的棄車保帥

晁錯和主父偃之死,兩輪最毒帝王心的棄車保帥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漢高祖劉邦有兩大政治思想,其一是大一統,其二是家天下。為了實現大一統,劉邦確立郡縣制,剷除異姓王;為了穩固家天下,劉邦大封劉氏子孫,全國廣布同姓王。

劉邦如此舉措的後果就是,隨著同姓諸侯王勢力越來越大,地方與中央的矛盾越來越深,衝突也愈演愈烈,甚至威脅到了皇權穩固。而這種矛盾和衝突,在漢景帝和漢武帝兩朝達到了白熱化。

為了解決矛盾,緩解衝突,漢景帝和漢武帝各有手段,只是目的一致,方法不同。

(漢景帝劇照)

景帝三年(公元前前154年),漢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

元朔二年(前127),漢武帝採納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要求以後不再由嫡長子單獨繼承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而是分攤給所有子弟。眾所周知,諸侯王大多兒孫眾多,比如中山靖王劉勝,僅兒子就有120多個。如此一來,諸侯國的地盤和實力將逐漸化整為零,越來越小,越來越弱,不出幾代,諸侯國將名存實亡。所謂推恩令,實際上就是一種變相削藩。

(漢武帝劇照)

漢景帝推行《削藩策》的結果是,諸王起兵造反,引發了著名的「七國之亂」。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的結果是,諸王敢怒不敢言,只能吃下這個啞巴虧。這是因為,推恩令雖然侵害到諸侯王的利益,卻有利於諸侯王的眾多庶子和幼子,以前他們分毫土地爵位得不到,現在好歹能分一杯羹。所以,縱然諸侯王咬牙切齒,也不敢貿然反抗,他們怕還沒等造反成功,早被兒子們殺死在家中。

無論是漢景帝的直接削藩,還是漢武帝的變相削藩,雖然結果不同,但實則都引起了諸侯王的極大不滿。這種不滿的直接受害者,就是晁錯和主父偃。

(晁錯畫像)

七國之亂中,以吳王劉濞為首的諸侯王給出的造反理由是「請誅晁錯,以清君側」。情況危急之時,漢景帝為了自保,聽從袁盎之計,將晁錯腰斬於東市。

漢武帝借推恩令成功削弱諸侯王勢力後,首功之臣主父偃得到重用。與此同時,主父偃也成了天下諸侯王的眼中釘、肉中刺。更要命的是,主父偃恃寵而驕,不懂得收斂鋒芒,屢次招惹諸侯王。

首先,主父偃向漢武帝狀告齊王劉次昌與姐姐有染,穢亂宮廷,齊王懼怕,竟然自殺了。

主父偃逼死齊王劉次昌的事情,引起了其他諸侯王的恐慌。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趙王劉彭祖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也向漢武帝告了主父偃一狀,罪名是收受賄賂。

(主父偃劇照)

這前前後後,主父偃實在鬧出了不小動靜,先是逼死了齊王劉次昌,後又被趙王劉彭祖反戈相向。實際上,主父偃與諸侯王的恩怨,早在推恩令頒布起就開始了。漢武帝思慮再三,最終做出了一個極端決定,史料記載為「乃遂族偃」,也就是說,主父偃的結局比晁錯更慘,他最終是被滿門滅族的。

回看晁錯和主父偃之死,原因其實是一致的,那就是,皇帝需要用他們的頭平復諸侯王的不滿情緒,以達到穩定局勢的目的。

晁錯的《削藩策》和主父偃的《推恩令》,損害的是諸侯王利益,最大受益者則是皇帝本人。但是,天下大亂之後,需要安撫諸侯,穩定人心。諸侯王最恨的是誰?他們不敢恨皇帝,只能把氣撒在謀臣身上。所以,晁錯和主父偃縱然功高蓋世,也必須得死。因為,最毒帝王心,關鍵時刻,漢景帝和漢武帝都必然選擇棄車保帥。

(推恩令示意圖)

這就好比多年以後,唐玄宗忍痛殺楊貴妃,並非出於他的本意,而是他必須借楊貴妃的頭平息御林軍叛亂。是叛軍要楊貴妃死,而不是唐玄宗要楊貴妃死。但是,特殊時刻,皇帝也不能遵從本心,所以,楊貴妃不得不死。

對於漢景帝來說,晁錯是功臣,對於漢武帝來說,主父偃也是功臣,但是,在帝王之術和帝國利益面前,他們的性命不足掛齒。當皇帝需要「借用」他們的頭,他們就必須去死。這就是伴君如伴虎,這就是廟堂的殘忍。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文中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白兔日記 的精彩文章:

陳勝吳廣起義,為什麼要打著扶蘇的旗號?隱藏生母身份之謎
劉邦死後,匈奴單于求娶呂后,呂后如何用一封回信實現漢匈和平?

TAG:小白兔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