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記錄的高溫天氣都有哪些?古人們都用什麼方法來避暑?

歷史上記錄的高溫天氣都有哪些?古人們都用什麼方法來避暑?

最近正值盛夏,剛好入伏。「三伏天」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盛夏到來之時,在三伏天時不僅氣溫達到最高、太陽日晒強烈,而且三伏天也是一年當中濕氣最重的日子,也就是說這樣的天氣里不僅有高溫炙烤,而且還潮濕悶熱。不過幸好,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有幸能夠享受到風扇和空調,得益於建築物的庇護,讓我們在三伏天里可以逃避太陽的炙烤與火熱的高溫。現代的避暑方式較之從前,有了很大的便捷性。

但其實「三伏天」說法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也就是說,很早以前古代智慧的先民們就已經計算出了每年最熱的時間了。既然如此,他們應該怎麼避暑,沒有風扇和空調的話,只能熱得痛不欲生了嗎?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並不是說沒了風扇和空調,古代的人就不消暑不降溫了。古人一向很注重食補食療,很注重不同的節氣中人體應該怎樣養生,當然在夏日的時候也不例外。針對「暑氣」,其實古人是最敏感不過的,如果身體長時間受到暑氣侵擾,也會變得十分萎靡不振,所以古人們都有這些消暑降溫的辦法:

首先就是比較常見的物理納涼方式了。其實古人也沒有什麼太高明的辦法,我們可以稍加想像,如果現在的我們沒了風扇空調,那會怎麼做?有句話叫心靜自然涼說得不假,古時候的人們會使用蒲扇來製造風,促使沉悶的空氣流動,以帶走體表的汗液。

同樣的道理,涼席和竹榻之類的物品也是古人們發明出的納涼神器,涼席可以很好地吸收身體散發的熱氣,並將其揮發,以達到消暑散熱的作用。

一說其實現在的氣溫是因為氣候變化才熱,放在古代夏天其實沒有那麼熱,但這個說法還是不夠妥當的,對於古代人來說,同時期的夏天也是很令人堪憂的東西。在很早以前,人們就有利用冰塊的意識了,比如說在冬天河上或者湖面上結成的冰,把它們取來放進冰窖里就可以保溫,然後到了夏天再拿出來使用。雖說這種保存方式沒有冰箱來得靠譜,但最基本的作用還是有的。

普通人民基本上就是用蒲扇搖風、睡睡涼席、晚上出來乘涼這些方法度過夏日。而對於當時的王公貴族來說,空調房這種東西還是有的。唐代有「含涼殿」一說,雖說沒有現在的空調房這麼高級,但是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含涼殿的降溫效果還是不錯的。這種古代的空調房用水和水車作為媒介,來帶走屋子裡蒸騰的熱氣,從而使得整間屋子都變得涼快,也是古人智慧結晶的一種體現了。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強盛一時的金國,終究逃不過覆滅的結局,原因何在?
談愛新覺羅弘曆的一生,被稱昏君,是否屬實?

TAG:歷史挺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