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你能不能夠像小孩子一樣專

你能不能夠像小孩子一樣專

你能不能夠像小孩子一樣專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cī)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hé),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shì),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載營魄」,載,是承載的意思。「營」就是魂,其實「營」就是一種動的意思,「魄」是一種靜的意思。一個人之所以能動是魂的作用,一個人之所以能靜是魄的作用,這是中國人傳統的一種觀念,那麼動靜之間要能夠合一,你動靜之間要不能夠合一,就造成分裂。所以一般人一動起來,忘了我是誰,一靜下來又不知道什麼時候再要起來。他在兩極擺動,所以你看他,本身來講人類天生的就會有這種二分法,動靜之間不是趨向於動就是趨向於靜。所以趨向於動的人對趨向於靜的很看不慣,而趨向於靜的人又不喜歡趨向於動的人。

今天你趨向於是靜只是靜顯動隱,你趨向於動只是動顯靜隱,只是這樣而已,動靜都是你的生命因素。古來的聖人,不管儒家、道家都是這樣的,要你抱一守中。動靜要合一、要適中,什麼時候該動,什麼時候該靜。這個就麻煩了,你都是這樣講,你告訴我什麼時候動我就動,什麼時候靜我就靜,這可以嗎?你要知道,當能夠告訴你這樣的話,這就已經變成技術性問題了,當他變成技術性問題的時候,你就不是人了,就變成機器人了。

我記得初中的時候,老師說一就是一,有一次是觀摩教學,他說督學要來,要到我們班上來觀摩,上課上到一半我要做筆記,我筆忘記拿出來,在書包裡面,這個時候就用摸的,身體都沒有動,手就這樣下去摸,因為老師規定身體不能動,可是他沒有規定手不能動,所以我手就這樣下去摸上來,後面那個督學由兩個組長陪著,他們都坐在我後面,因為我晚兩年讀初一,所以我個子最高是坐在最後面,看我那個動作,他說你是小偷嗎?我說身體不讓動,我當然只有用手動。在那時候你只好這個樣子,你又要動又不敢動,所以就有一種很怪的動作會出來了,心境就會產生在這個地方。我們不知道,因為我們尤其被價值觀念框住的時候,你的多樣化就不能起作用了,因為價值觀念個人取的不一樣,我只是取他不能動,可是我又非動不可的話,要怎麼辦,只好去想說身體不能動,那就身體不要動,那手大概可以動,就產生這種狀況。

我們生命因素裡面,本來就有動跟靜的兩個生命因素,現在我們的動沒有標準,那就變成妄想、妄動、亂動的情況,那在身口意上就會同時發生,用佛法的立場來講,身口意會產生妄動,那就是不如法的部分,十惡業就來了。靜也是一樣,應該身口意三業要同時知道,適當的時機要靜下來。那麼這個動靜假如以身口意來配的話,就變成「止持」兩字,止就是不該做的,不可以做,做了犯戒;持就該做的,要做,不做犯戒。身口意上面,在該動的時候要動,在該靜的時候要靜,什麼時候該動,什麼時候該靜,你能不能抱一而能無離乎?能夠讓他交融在一起,而不會出軌,不逾矩,這個就功夫啦。所以這個地方都講原則,他就不講細節啦,細節部分要自己去體驗。因為他講本體,所以主要都講原則,這是第一個動靜的問題。也就是止持的問題,該做、不該做,要怎麼辦?不是說該做就一直做,該靜就一點都不能動,不是這樣子,你要能夠做到抱一能無離乎,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專」就是我們講的專心的意思,你能不能夠像小孩子一樣專?小孩子在注意事情的時候,他是很專一的,我們是不太能專一的,長大以後就不太能專一了,你要注意一件事情,很容易被意識形態把你引出去,我們叫心散亂。有些人比較好,能夠專註一段時間,有些人一專註,馬上妄想就起來了,所以他有很多聯想,他是叫聯想,其實就是妄想,講聯想比較好聽而已。在你專一的時候你會有妄想,而嬰兒不會,因為他還沒有那些資訊進來,他很單純的看一個就是一個,所以小孩子當媽媽說就是媽媽說,爸爸說就是爸爸說,到讀書老師說就老師說,等他長大到初中以後,誰說都不是,就變成同學說了,同學說就沒有說了,那個標準就散亂了,這個時候就不能夠「專氣致柔」。

你看小孩子越小他越柔軟,大概六歲之前叫他打坐,通常雙盤都盤得起來,同樣的那個人,到了十六歲你叫他打坐就變單盤了,到了二十六歲就不盤了。不只身體是這樣,心理也是一樣,一個小孩子在六歲之前,我們在他面前出現,媽媽說師父來了給師父頂禮,他馬上「咔嚓」拜下去。六歲以後,給師父頂禮,他一看,不拜,為什麼,他的自我開始產生了,心理就不柔了。在五六歲之前叫他做什麼,他都會做,六歲以後他就開始有了自我,為什麼要頂禮,他覺得沒有必要,而且他會感覺在大眾面前頂禮會有面子掛不住的感覺,等到大家都拜我就拜,大家都不拜要看我拜,我就不拜。那自尊心就起來了,自我起來,那必須要再超過這一個階段,他對佛法認識了,感受到三寶的殊勝,這個時候他才會拜。但是你會知道,這時他已經變成了有目的的禮拜。在五六歲那個時候是沒有目的,叫他拜他就拜,頂禮師父就頂禮師父,看到佛像他會合掌,到某一個程度以後他就不要了,為什麼?他不能「專氣致柔」了。身體、心理都一樣,都一樣,嬰兒因為沒有意識形態,他沒有先天的制約存在,所以做得到這一點,那我們能不能像嬰兒一樣,這麼純潔,這麼的率性,我們做不到,所以給我們一個提醒。

擷自《老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雲和上法語 的精彩文章:

佛法與禪法
學佛跟不學佛的差別在哪裡?

TAG:海雲和上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