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我今年25,已經開始為職場下坡路做planB了

我今年25,已經開始為職場下坡路做planB了

每天13:00不見不散

LinkedIn領英是全球知名的職業社交網站,每個《財富》500強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剛工作沒幾年,你一定聽過這句話:

累,說明你正在走上坡路。

但大西洋月報刊登的一篇社會學家Jonathan Rauch的文章顯示,下坡路遠比你想像中來得要早。

不要以為這是中年人才需要考慮的事情,社會發展的速度,要求我們年紀輕輕,就必須要給下坡路留好plan B了。

01

對繁衍沒用的東西

大自然才不肯多給預算呢

在《自私的基因》一書里,英國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有一個著名的論斷:

人類只是基因的載體,保存它們才是我們存在的終極理由,我們就是基因的生存機器。

這話聽了讓人相當不是滋味,但它揭示出人體一個先天的劣勢:

對繁衍沒用的東西,大自然才不肯給一丁點預算呢。

所以,人在一定時間後會走下坡路,這是歷史的必然。

年輕時,學東西很快,擁有很多夢想,也甘心為了實現它們而拚命努力。

沒有那麼「佛系」 ,認為屬於自己的還是要去爭一爭搶一搶。體力和精力在996和007的摧殘下也都耗得住。

漸漸地,下坡路悄然來了。

你開始頭髮禿了,睡眠差了,加班會累,腦子會木,會戰戰兢兢對待每一次體檢。

你熟練的技術開始過時,原先扎堆學會計,後來排隊學IT,現在更年輕的人都去學區塊鏈搞AI。

你開始對流行的熱點感到迷茫,比如,女團里的幾十個小姑娘長得有什麼區別?

這倆結了婚又離婚的是誰啊?怎麼90後都自稱大叔了,周圍人都開始聊第一批00後了?

更要命的,你開始看不到自己晉陞的希望:公司不斷注入的新鮮血液會帶來無形的壓力,新上任的領導比你還年輕。

對功成名就之人來說,榮耀漸漸消退,甚至被人遺忘是在「下坡」。

對普通員工來說,35歲的裁員危機就是斷崖式的「下坡路」。

02

所有人都教你成功

卻沒人教你如何走好下坡路

根據加州大學的研究,在職業生涯開始後的前20年,生產力是平均增長的,之後就開始衰減。

而你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從概率來說,人在稍微年輕一些時,達到頂峰的可能性更大。

大部分的文學家,代表作都在30歲左右出現。

J.K.羅琳,1997年《哈利波特》問世,她32歲。

列夫·托爾斯泰,1863年完成《戰爭與和平》,35歲。

夏洛蒂·勃朗特,1847年完成《簡愛》,31歲。

2014年,「哈佛商業評論」報道,獨角獸公司的企業創始人傾向於集中在20歲到34歲年齡段。

馬克·扎克伯格20歲時就創立了Facebook,2009年Facebook首次出現正向現金流並且用戶數達到3億,現如今他35歲。

空中交通管制員的強制退休年齡為56歲,不然年齡大了犯次錯造成的後果不敢想像。

而下坡路來得最晚的職業,是「老師」。

《高等教育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美國,四分之三的教授計劃在65歲後退休,一半以上計劃在70歲後退休,約15%在80歲後退休(美國人的平均退休年齡是61歲。)

就像一位老教授說的:「比起豎著離開辦公室(退休),我更可能橫著被抬出去。」

為什麼是這樣?這裡我們要聊聊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的概念。

根據英國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Raymond Cattell)的研究,流體智力是推理、分析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我們通常認為的聰明不聰明。晶體智力則是運用已有知識的能力。

前者成年早期最高,並從三四十歲開始衰退。

而後者依賴於知識的積累,哪怕到了四十多歲它依然會增長,直到很大歲數才會減少。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創新者多半年輕有為,醫生、老師、歷史學家等則越老越吃香。

那麼,你的職業,屬於哪一種?

03

普通人如何面對職場下坡路?

這裡有兩味解藥

聊到這裡,大多數普通人如何面對職場「下坡路」,答案其實已經很清晰。

首先,隨著年齡適當轉型,分散人生籌碼

不論你處在什麼樣的領域,都可以適當減少事業中創新的權重,而將努力的重點放在那些隨著年齡增長保持穩定甚至不斷累加的優勢上。

西班牙球員何塞普·瓜迪奧拉(Josep Guardiola i Sala)在 「夢之隊」時代輝煌無比。

35歲退役後,擔任西甲巴塞羅那隊、拜仁慕尼黑足球俱樂部的主教練,現任曼徹斯特城足球俱樂部主教練,多次率領球隊奪冠。

從球場上的主角,到帶領他人奪冠的幕後英雄,下坡路也只是人生的新階段,而非絕境。

轉型不丟人,而是聰明。

第二,少些「自我」,多以身邊的人為中心

有個很經典的比喻:

楊樹在地面上看起來是孤獨的,然而每棵樹都是一個巨大根系的一部分,整個根系是同一棵植物。

這便是接受下坡路,甚至享受它的秘訣:

如果我已經同家人和朋友建立了愛的紐帶,我自己的枯萎便會被別人的勃勃生機所拯救。

暢銷書《臨終前最後悔的五件事》的作者Bronnie Ware寫道:

人們在面臨人生終點時,發現最後悔的事情是,沒有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沒有花更多時間和摯愛的人相處。

「人生最後幾周回想起的,就是愛和關係。」

聽起來是不是有些吃不到葡萄就逃避的嫌疑?事實上,換個思路,能幫你很好地理清人生的重點: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曾比較過「簡歷美德」(resume virtues)和「悼詞美德」(eulogy virtues)。

簡歷中的美德是職業導向的,通向世俗成功。悼詞美德則是你希望人們在你的葬禮上談論的。

你是希望人們說你善良而深刻,還是掙過錢當過官?

人生在世,爬坡不是唯一的目的。

如果下坡路是一種必然,做好物質和心理上的準備便可。

參考鏈接: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9/07/work-peak-professional-decline/590650/

當職業下坡路來臨時,你有哪些planB?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力資源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工資3000與30000的區別,5張聊天記錄讓你清醒!
不騙你!這十種情況不上班也能拿工資

TAG:人力資源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