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詹福瑞:魏晉風度—魏晉士人生活作風之清談

詹福瑞:魏晉風度—魏晉士人生活作風之清談

清談來自清議的人物品評。漢儒史家那裡到處可見。但以前的人物品評,其標準往往是忠孝、節操、學問、道德、功名等種種外在因素,而魏晉的人物品評則將它轉到個性、氣質、才情、風度、容貌等內在因素上來,開始去直接欣賞品評個體人格自身的美。而且,在對人的風神態貌的欣賞中,也不是那種單純外表的漂亮、悅目,而是追求能夠完滿反映某種內在氣質和精神品格的風貌姿容。那超邁的神氣,脫俗的風度,率真的性格,成了一代美的理想。

例如:「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蕭蕭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如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王夷甫容貌整麗,妙於談玄,恆捉白玉柄麈尾,與手都無分別。」(均見《世說新語?容止》。

不過到了正始之後,清談雖然還有人物品評的內容,而其興奮點以及主題基本上固定在玄學的內容,據《魏氏春秋》,「何晏少有異才,善談《易》《老》。」又《文章敘錄》:晏能清言,天下談士多宗上之。」他的家中經常「談客盈坐」。王弼也是很年輕就已經成為談玄名家。據《世說新語?文學》:「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弼未弱冠(不滿二十,未成年。《禮記曲禮》:二十曰弱,冠。)往見之。晏聞弼名,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仆以為極,可得復難不?」弼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於是弼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他曾與當時許多清談名士辯論各種問題,以「當其所得,莫能奪也」,深得當時名士的賞識。又「傅嘏(傅介子)善言虛勝(嘏嘗論才性),荀粲(荀彧子)談尚玄遠,每至共語,有爭而不相喻(不能互相說服)裴(徽)冀州釋二家之義,通彼我之懷,常使兩情皆得,彼此俱暢。」可見正始時期清談之風就已經很盛了。

然而清談真正成為名士風流的則在西晉。代表人物就是位至太尉的王衍。王衍字夷甫,出生於魏晉名門琅琊王氏。竹林名士王戎的族弟,王戎比大他22歲。歷任中領軍、中書令、尚書令,位至三公,但當皇族爭權、晉朝危亡時,只謀苟全自己,不為朝廷著想。王衍女為愍懷太子妃,太子為賈后所誣陷,王衍害怕,馬上要求離婚。東海王司馬越擅政時,他建議中原已亂,當賴文武地方長官來維繫,於是推薦弟王澄為荊州刺史,族弟王敦為青州刺史。對二人說,你們外據險要,我在都城中,正好是「狡兔三窟」。永嘉四年(310)石勒、王彌等進逼洛陽,王衍被任都督征討諸軍事,遷太尉。朝議遷都。他卻賣牛車表示不走。十一月,東海王越率甲士四萬撤出洛陽,王衍隨行。次年三月,東海王越病卒,眾共推他為元帥,石勒輕騎追襲至苦縣寧平城(今河南鄲城東北),晉軍全軍覆沒。王衍被俘,還想苟全性命,在同石勒的交談中推脫西晉滅亡的原因與自己無關,還勸石勒建國稱帝,但被石勒活埋。臨死嘆息:「嗚呼!我輩即使比不上古人,如果從前不效法提倡浮華虛無,合力來匡救天下,還可不至於弄到今天之步田地。」後來桓溫北伐,眺望中原慨嘆道:「國家破裂,百年來中原一片廢墟,王夷甫等人擺脫不了他們的罪責。」」《世說新語?容止》 「王夷甫容貌整麗,妙於談玄,恆捉玉柄麈尾,與手都無分別。」

王衍在少年時便名滿天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風姿詳雅。總角(《晉書?王衍傳》載當時王衍(字夷甫)是十四歲)嘗造山濤,濤嗟嘆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嫗,生寧馨兒!然誤天下蒼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識鑒》:「王夷甫父義,為平北將軍,有公事,使行人論,不得。時夷甫在京師,命駕見僕射羊祜、尚書山濤。夷甫時總角,姿才秀異,敘致既快、事加有理,濤甚奇之。既退,看之不輟,乃嘆曰:生兒不當如王夷甫邪?羊祜曰:亂天下者,必此子也。」武帝聞其名,問戎曰:「夷甫當世誰比?」戎曰:「未見其比,當從古人中求之。」 「寧馨兒」的意思就是「漂亮的小孩」。「竹林名士」王戎對他這位族弟極力地讚美他說「王衍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外物」。後來,連晉武帝都知道了他的美名。便問王戎:王衍在當今可以與誰齊名?」王戎說:「當今所有人都不能與王衍相比,只有從古代的賢者中尋找了。」 王敦過江,常稱之曰:「夷甫處眾中,如珠玉在瓦石間。」顧愷之作畫贊,亦稱衍岩岩清峙,壁立千仞。其為人所尚如此。

王衍亦以談老莊為事。他妙善玄言,又居高位,後進仿效,成為當時清談玄學的代表人物。「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衍甚重之。惟裴頠以為非,著論以譏之,而衍處之自若。

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貢。兼聲名藉甚,傾動當世。妙善玄言,唯談《老》《庄》為事。每捉玉柄麈尾,與手同色。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改更,世號『口中雌黃。』朝野翕然,謂之『一世龍門』矣。累居顯職,後進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選舉登朝,皆以為稱首。矜高浮誕,遂成風俗焉。」王衍清談,第一個特點是吸收了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以無為本的思想,其次是發明了以麈尾作為清談工具。王衍的膚色如白玉般白凈晶瑩,又專門選用白玉柄的麈尾。這樣在他手執麈尾時,就會讓人清楚地看到,他的手與白玉顏色一樣,是名副其實的「玉手」。在當時,王衍對白玉柄麈尾的選擇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手與白玉無分別」的美色很快成為了京城街頭巷尾的美談,白玉柄的羽扇也成為了士族子弟一味跟風的流行時尚。

第三個特點是信口雌黃。王衍能成為西晉清談領袖人物,倒不是由於他的哲學理論有多麼深刻,而主要是他身份高,如同正始時期的何晏,再一個就只是他口才太好,善於詭辯,在辯論中 「口中雌黃」(這就是成語「信口雌黃」的出處)。

王衍

東晉時期辨名析理的清談活動更造極致。史書和世說新語等記載甚多。《世說新語·文學》:「支道林、許、謝盛德,共集王家。謝顧謂諸人:「今日可謂彥會。時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難常,當共言詠,以寫其懷。」許便問主人有《莊子》不,正得《漁父》一篇。謝看題,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許語,敘致精麗,才藻奇拔,眾咸稱善。於是四坐各言懷畢。謝問曰:「卿等盡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謝後粗難,因自敘其意,作萬餘語,才峰秀逸,既自難干,加意氣擬托,蕭然自得,四坐莫不厭心。支謂謝曰:「君一往奔詣,故復自佳耳」 支道林、許詢、謝安諸位品德高尚人士,一起到王濛家聚會。謝安環顧左右對大家說:「今天可以說是賢士雅會。時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難常,時光既不可挽留,這樣的聚會當然也難常有,我們應該一起談論吟詠,來抒發我們的情懷。」許詢便問主人有沒有《莊子》這部書,主人只找到《漁父》一篇。謝安看了題目,便叫大家一個個講解其義理。支道林先講解,說了七百來句後,說解義理精妙優美,才情辭藻新奇拔俗,大家全都贊好。於是在座的人各自談完了自己的體會。這時謝安問道:「你們說完了沒有?」都說:「今天的談論,很少有保留,沒有不盡意的了。」謝安然後大致提出一些疑問,便暢談自己的意見,洋洋萬餘言,才思敏銳高妙,特異超俗,這已經是難以企及了,加上情意有所比擬、寄託,蕭然自得,瀟洒自如,滿座的人無下心悅誠服。支道林對謝安說:「您一向抓緊鑽研,自然很優異呀!」

「殷中軍、孫安國。王、謝能言諸賢,悉在會稽王許。殷與孫共論《易象妙於見形》,孫語道合,意氣干雲。一坐咸不安孫理,而辭不能屈。會稽王慨然嘆曰:,使真長來,故應有以制彼。即迎真長,孫意己不如。真長既至,先令孫自敘本理。孫粗說己語,亦覺殊不及向。劉便作二百許語,辭難簡切,孫理遂屈。一坐同時拊掌而笑,稱美良久。」 中軍將軍殷浩、孫安國、王濛、謝尚等擅長清談的名士,全在會稽王官邸聚會。殷浩和孫安國兩人一起辯論《易象妙於見形論》一文,孫安國把它和道家思想結合起來談論時,顯得意氣高昂。滿座的人都覺得孫安國的道理不妥,可是又不能駁倒他。會稽王很有感慨地嘆息道:「如果劉真長來了,自然會有辦法制服他。」隨即派人去接劉真長,這時孫安國料到自己會辯不過。劉真長來後,先叫孫安國談談自己原先的道理。孫安國大致複述一下自己的言論,也覺得很不如剛才所講的。劉真長便發表了二百來句話,論述和質疑都很簡明、貼切,孫安國的道理便被駁倒了。滿座的入同時拍手歡笑,讚美不已。

「裴散騎(裴遐,字叔道,任散騎郎。他善談名理,且談吐風雅。)娶王太尉(王夷甫,衍)女。婚後三日,諸婿大會,當時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坐,挑與裴談。子玄才甚豐贍,始數交,未快。郭陳張甚盛;裴徐理前語,理致甚微,四坐咨嗟稱快。王亦以為奇,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 裴遐,是中書令「玉人」裴楷的侄子,司徒「寧馨兒」王衍的女婿。在婚後三天的宴會上,就與來賓清談以較量勝負,可見其時風氣。

比如著名的平子三絕倒故事,就是說衛瓘的孫子,樂廣的女婿衛玠清談析理到精妙處,心氣甚高的王澄(字平子),竟佩服得連續三次倒在座位上。「每聞玠之語議,至於理會之間,要妙之際,輒絕倒於坐。前後三聞,為之三倒。時人遂曰:『衛君談道,平子絕倒。』」(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賞譽》注引《玠別傳》,中華書局1983年。)最後衛玠也是因為清談過度而病重的。永嘉六年(312),中原「五胡亂華」,衛玠為了躲避戰亂,從洛陽來到豫章(武昌),「衛玠始度江,見王大將軍(王敦,字處仲,善談名理,歷任侍中、大將軍、揚州牧)。因夜坐,大將軍命謝幼輿(謝鯤,字幼輿,在王敦手下任長史,後出任豫章太守,好玄學,擅長音樂)。玠見謝,甚說之,都不復顧王,遂達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玠體素贏,恆為母所禁;爾夕忽極,於此病篤,遂不起。」與闊別多年的名士朋友相會。這位身體已極度虛弱的才子迴光返照,精神抖擻地與謝鯤清談,持續了兩夜一天,爾後便大病不起。(註:《世說新語?賞譽》和《晉書?衛玠傳》均記載這次清談發生在豫章,時間是一整天;而《世說新語?賞譽》注引《玠別傳》則認為是武昌,時間是一天兩夜「彌日信宿」。從《玠別傳》說。)但是,這次清談使久違此道的名士們興奮異常,王敦快樂得不能自制,他作了一個精彩的即興發言,《賞譽》:「王敦為大將軍,鎮豫章。衛玠避亂,從洛投敦,相見欣然,談話彌日。於時謝鯤為長史,敦謂曰:『不意永嘉(西晉懷帝的年號)之中,復聞正始之音。阿平(王澄)若在,當復絕倒。』」 《玠別傳》記載更詳細:「昔王輔嗣吐金聲於中朝,此子今復玉振於江表,微言之緒,絕而復續。不悟永嘉之中,復聞正始之音。阿平若在,復當絕倒。」王敦對謝鯤說:「想不到永嘉年間,又聽到了正始年間那種清談。如果阿平在這裡,就會佩服得五體投地。」

當然,衛玠最後死於被人圍堵觀看。衛玠是魏晉時期著名的美男子,曾坐羊車出現在洛陽街市,如潘岳一樣,衛玠馬上被一群婦女圍住,驚叫道:「何家璧人。」之後,衛玠所坐羊車,立馬在人群中產生颱風效應,幾乎整個洛陽的男女老少都湧上街頭(觀之者傾都),欣賞這位如碧玉般朗然照人的少年。「驃騎王武子(王濟)是衛玠之舅,俊爽有風姿。見玠,輒嘆曰:『珠玉在側,覺我形穢!』」但是衛玠身體羸弱。「王丞相(導)見衛洗馬,曰:『居然有贏形,雖復終日調暢,若不堪羅綺。』」他本來體弱,又加上清談過力,身體已經不堪一擊,但是:「衛玠從豫章至下都,人久聞其名,觀者如堵牆。玠先有羸疾,體不堪勞,遂成病而死。時人謂『看殺衛玠』。」(《世說新語?容止》)時年27歲但早已美名遠播的京城美少年來到建業,建業的婦女老少自然是全城轟動,引發了狂熱的追星熱潮。為了競相一睹衛玠風神秀異、不堪羅綺的玉容,建業全城的百姓將所有衛玠途經的街道都圍了個水泄不通,使得從小體弱多病,弱不勝衣,又一路輾轉避難南下的衛玠,在人群中舉步維艱。結果,衛玠多病孱弱的身子骨沒經住這股粉絲的熱情巨浪,沒幾天,竟香消玉殞了,史稱「看殺衛玠」。

當然,對玄風南渡貢獻最大的自然是王導,東晉最大的清談家當然也是王導。王戎是竹林名士,王衍是中朝名士,王導又是江左名士,可以說他們三人將琅玡王氏推上了巔峰。王導,字茂弘,他不但一手締造了東晉王朝,也締造了「王與馬共天下」即貴族與皇室共享權力的這一獨特政治格局。王導(276—339年),字茂弘,小字阿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王導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琊王氏,早年就與晉元帝司馬睿友善,後建議其移鎮建鄴(今南京市)。到江南後,為司馬睿聯絡南方士族,又安撫南渡的北方士族。東晉建立後,拜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因討華軼功,封武岡侯。又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領中書監。與其從兄王敦一內一外,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永昌元年(322年),王敦謀反並攻入建康,以王導守尚書令。王敦又提及前議,欲廢晉元帝而立幼主,為王導所拒絕,只得退回武昌。不久,元帝因憂懼而崩,王導受遺詔輔立明帝,遷司徒。後王敦病重,王導詐稱其已死,為其發喪,又派軍擊敗王含,最終平定了此次叛亂。事後,王導進位太保。太寧三年(325年),明帝崩,王導與外戚庾亮共同輔政。庾亮不聽王導勸諫,執意徵召蘇峻入京。不久即發生「蘇峻之亂」,後叛亂為陶侃、溫嶠所平定,王導又駁斥了眾人慾遷都的念頭,穩定了局面。咸康五年(339年)卒,時年六十四。成帝舉哀於朝堂三日,遣使追謚曰文獻。其葬禮規格同霍光,為東晉中興名臣之最。

王導不僅是位經邦治國的高手,而且也是個大清談家,老莊哲學的信仰者。在主持軍政要務的閑暇時間,他最喜歡的娛樂便是清談,擅長的論題是嵇康的《聲無哀樂論》、《養生論》和歐陽建的《言盡意論》。他能靈活運用這三論中的哲學原理,參與幾乎所有論題的辯論。「舊云:『王丞相過江,止道『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論』三理而已。然宛轉關生,無所不入。』」(聲無哀樂:嵇康著有《聲無哀樂論》,略謂音聲無常,隨人的感情而分哀樂,其本身並不具有哀樂的表情意義。按:「聲無哀樂」中關於「聲」的釋義,各有不同的理解。養生:嵇康著有《養生論》,論養生之道,要求修身養性,順應自然,自足於懷,不逆天性,言盡意:晉代歐陽建著有《言盡意論》,反對玄學所主張的「言不盡意」的不可知論。認為語言能表達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能交流思想感情。)

史書中王導最著名的一次清談,發生在衛玠武昌談道的二十多年後,《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浩303年―356年,殷浩見識度量清明高遠,年少負有美名,尤其精通玄理,與叔父殷融都酷愛《老子》、《易經》)為庾公(亮庾亮(289-340):字元規,東晉潁川鄢陵(河南鄢陵西北)人。明帝即位,任中書監,為王敦所忌,託病去官。太寧三年(325)明帝卒,庾亮為中書令,與王導共輔6歲太子司馬衍(晉成帝)繼位,庾太后臨朝,政事決斷於亮。蘇峻以平王敦、沈充功,進冠軍將軍,歷職太守,統精兵萬人。咸和二年(327),庾亮擬奪其兵權,蘇峻與祖約以誅執政庾亮為名,聯合舉兵反晉,亮任都督,專征討事。建康陷落,奔潯陽(今江西九江)投溫嶠,不得已共推陶侃為盟主。亂平後出為豫州刺史,鎮蕪湖。九年六月陶侃卒,庾亮以帝舅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都督六州諸軍事,鎮武昌。咸康五年(339)四月王導卒,朝廷以其為司徒、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庾亮不就,以弟庾冰為中書監。咸康六年正月病卒。))長史,下都,王丞相為之集,桓公(溫(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縣龍亢鎮)人,晉明帝的駙馬,因領兵滅亡成漢而聲名大盛,又曾三次領導北伐,掌握朝政並曾操縱廢立,更有意奪取帝位,但終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於朝中王謝勢力而未能如願。死前欲得九錫亦因謝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時也未能實現)。

王長史(王濛),字仲祖,哀靖皇后父也。曾祖黯,歷位尚書。祖佑,北軍中侯。父訥,新淦令。濛少時放縱不羈,不為鄉曲所齒,晚節始克己勵行,有風流美譽,虛己應物,恕而後行,莫不敬愛焉。事諸母甚謹,奉祿資產常推厚居薄,喜慍不形於色,不修小節,而以清約見稱。善隸書。美姿容,嘗覽鏡自照,稱其父字曰:「王文開生如此兒邪!」居貧,帽敗,自入市買之,嫗悅其貌,遺以新帽,時人以為達。與沛國劉惔齊名友善,惔常稱濛性至通,而自然有節,濛每云:「劉君知我,勝我自知。」時人以惔方荀奉倩,濛比袁曜卿,凡稱風流者,舉濛、惔為宗焉。司徒王導闢為掾。導復引匡術弟孝,濛致箋於導曰:「開國承家,小人勿用。杖德義以尹天下,方將澄清彝倫,崇重名器。夫軍國殊用,文武異容,豈可令涇渭混流,虧清穆之風,以允答具瞻,儀形海內!」導不答。後出補長山令,復為司徒左西屬。濛以此職有譴則應受杖,固辭。詔為停罰,猶不就。徙中書郎。齋風流簡文帝之為會稽王也,嘗與孫綽商略諸風流人,綽言曰:「劉惔清蔚簡令,王濛溫潤恬和,桓溫高爽邁出。謝尚清易令達,而濛性和暢,能言理,辭簡而有會。」及簡文帝輔政,益貴幸之,與劉惔號為入室之賓。轉司徒左長史。晚求為東陽,不許。及濛病,乃恨不用之。濛聞之曰:「人言會稽王痴,竟痴也!」疾漸篤,於燈下轉麈尾視之,嘆曰:「如此人曾不得四十也!」年三十九卒。臨殯,劉惔以犀杷麈尾置棺中,因慟絕久之。謝安亦常稱濛云:「王長史語甚不多,可謂有令音。」有二子:修、蘊。)、王藍田(述,字懷祖,襲藍田侯)、謝鎮西(謝尚,字仁祖)並在。丞相自起解帳帶麈尾,語殷曰:『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既共清言,遂達三更。丞相與殷共相往反,其餘諸賢略無所關。既彼我相盡,丞相乃嘆曰:『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歸。至於辭喻不相負,正始之音,正當爾耳。』明日,宣武語人曰,『昨夜聽殷、王清言,甚佳。仁祖(謝尚)亦不寂寞,我亦時復造心;顧看兩王掾,輒翣如生母狗馨。』」

中軍將軍殷浩任庾亮屬下的長史時,有一次進京,丞相王導為他把大家聚在一起,桓溫、左長史王濛、藍田侯王述、鎮西將軍謝尚都在座。此時的王導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身為宰相,而與其對壘的辯手殷浩和觀戰者桓溫、王濛、王述、謝尚等人,都是二三十歲的青年。丞相離座親自去解下掛在帳帶上的拂塵,對殷浩說:「我今天要和您一起談論、辨析玄理。」兩人一起清談完後,已到三更時分。丞相和殷浩來回辯難,其他賢達絲毫也沒有牽涉進去。彼此盡情辯論以後,丞相便嘆道:「一向談論玄理,竟然還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在什麼地方。至於旨趣和比喻相違背,正始年間的清談,正是這樣的呀!」第二天早上,桓溫告訴別人說:「昨夜聽殷、王兩人清談,非常美妙。仁祖也不感到寂寞,我也時時心有所得;回頭看那兩位王屬官,王濛、王述,就活像母狗一樣。」

詹福瑞

詹福瑞,滿族,1953年11月出生。河北秦皇島市青龍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5月河北大學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1995年任中文系主任,1996年評為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生導師,同年出任河北大學副校長,兼出版社社長,主管科研、研究生和出版工作。1999年任河北大學黨委書記。1997年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文學科評議組成員,1998年聘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與評審組中文學科組成員,1997年聘為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997年選為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1999年選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2000年選為中國文心雕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曾任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國家圖書館黨委書記,常務副館長,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文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規劃與評審委員。

(橫山書院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務必聯繫)

清心悅讀

想法丨發現丨習慣丨人文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感悟生命

修學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橫山書院 的精彩文章:

開軒會友,聞思納涼——記橫山書院多聞多思系列學術公益講座·返本開新第四講
橫山書院

TAG:北京橫山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