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24歲封候拜將,文武雙全的鄧禹,因何成為「蕭何韓信」集合體?

24歲封候拜將,文武雙全的鄧禹,因何成為「蕭何韓信」集合體?

導語:

功臣三十二,劍佩藹雲台。第一人知否,曾聞孝母來。

這是宋代詩人林同的一首讚美詩,贊賢者之孝是其詩的獨到之處,而這一首詩所描述的賢者,卻與一般的文弱秀才大有不同。該詩所述之主人公,為光武帝大將鄧禹。

世人所孰知的鄧禹,也僅僅「雲台二十八將之首」這一稱謂而已。殊不知,鄧禹算得上是西漢的最後一員大將,且文武雙全的他被世人稱頌為「蕭韓」之化身。鄧禹在其時可謂特殊的存在,年輕時期便是深謀遠慮、頗有見地。

24歲封候拜將,文武雙全的鄧禹,因何成為「蕭何韓信」集合體?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鄧禹畫像

深謀遠慮自知更始帝難成大器,杖策北渡一心只投明公光武;一策臨軍對,比肩孔明隆中之對,三斷天下,助力光武大事早成

鄧禹的早年經歷,頗具傳奇色彩。十三歲時便可以將《詩經》娓娓道來,更是可到長安受業。這樣一個少年聰慧,前途不可限量的學文之人,誰能料到其終會成為一代名將?

在長安之時的經歷,其實便已影響了他一生的抉擇。年幼的鄧禹,在長安時見到了遊學的劉秀,也就是劉秀的自我宣傳工作做到了長安,而鄧禹便頗受其影響,對劉秀十分青睞。於是乎奮起而讀書,與劉秀則是「遂相親附」。鄧禹的名聲與能力逐漸也為周邊豪傑所孰知,而興復大漢天下則是鄧禹的夙願,親朋好友無不知。

更始帝入主長安城,國號即為漢,諸多豪傑見漢立,極力舉薦鄧禹。但鄧禹堅決不就,即絕對不入更始朝為官。這讓諸人不解,但隨後的一件事,讓他們立馬明白了過來。是時,恰逢劉秀安集河北,得知此事後鄧禹即刻動身,馬不停蹄前往投奔!原來鄧禹早就是心有所屬了……

鄧禹堅決不投奔更始帝的原因,在諸多史書所載中都可以概括出來,鄧禹的考量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更始帝政權入主關西,山東各地卻長期亂作一團,各方勢力混戰不斷,割據叢生。一句話,更始王朝沒有治理能力,肯定長久不了。

第二,更始朝中之人,皆是目光短淺之鼠輩,貪財好色之徒。

第三,天下分崩離析,百姓旦夕禍福。

24歲封候拜將,文武雙全的鄧禹,因何成為「蕭何韓信」集合體?

鄧禹劇照

投奔至河北,劉秀見鄧禹到來格外欣喜,短暫敘話之後,二人徹夜長談了一番。而談話內容亦是千古絕唱,可以於後世隆中對比肩。隆中對中孔明知天下三分,而臨軍對中鄧禹三斷天下,最為關鍵的則是對天下大勢的分析,以及預料。

據史料記載:禹曰「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聽斷,諸將皆庸人屈起,志在財幣,爭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慮遠圖,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離析,形埶可見……於今之計,莫如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

由此可見,鄧禹對於時局判斷之精確,對於劉秀戰略建議之精妙,全然與後世孔明之總覽英雄、西和諸戎有異曲同工之妙。除此之外,鄧禹對於劉秀之警示也非他人可比,答對之時便斷言「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

像這樣的話語誰人敢言?獨鄧禹耳。當然鄧禹對此話的解釋也是十分精妙,鄧禹言道:古之興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用簡短的一句話,即提醒了劉秀要厚德,又給予了劉秀莫大的鼓勵,這就是鄧禹!


文韜武略難述鄧禹之光芒,兵臨城下誰人可擋鄧禹之兵鋒;征戰關西自選偏將,提兵入關光武任之四方

24歲封候拜將,文武雙全的鄧禹,因何成為「蕭何韓信」集合體?

鄧禹劇照

如果僅憑其臨軍一席言談,便斷言他是大將斷然不足為信,但鄧禹的光芒恰恰在於敢說敢做,而且是有勇有謀。鄧禹一生征戰無數,為光武帝征關西一路之上所向披靡,與剛開始的軍師樣子大相徑庭。而究其原因,卻實有最基本的三點:

第一,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鄧禹的遠見卓識不必多說,從那一席話語之中就能體會一二,而當這種遠見應用到具體的指揮作戰當中來,勢必會成為了克敵制勝的關鍵法寶。就鄧禹的智慧的第一次救援殲敵戰為例,便能明白鄧禹之能。

蓋延領兵在清陽與銅馬軍大戰,以疲憊之軍戰待勞之敵,蓋延首戰不利,退居守城。結果為被銅馬大軍所包圍,鄧禹率軍趕到,準備起來解圍殲敵之戰。對此事史書所載即一句話「禹遂進與戰,破之,生獲其大將。」仔細分析一下,勢必有幾分細思極恐之感。大破敵軍之後,又追擊千里,接連獲勝,遂定北州各地。由此可見鄧禹的智慧才能。

第二則是君臣相知,將在外君命時常牢記。凡是領兵打仗的將領,都會或多或少受到帝王的忌憚,況且朝中定然會有人離間帝王和將領。但劉秀與鄧禹卻不同,二人君臣相知可謂後世之楷模,後世比不上其冰山一角。


《後漢書》中評曰:兵散宜陽,褫龍章於終朝,就候服以卒歲,榮悴交而下無二色,進退用而上無猜猜,使君臣之美,後世莫窺其間,不亦君子之致為乎!

凡此二者,得鄧禹將帥於外而無不勝。

24歲封候拜將,文武雙全的鄧禹,因何成為「蕭何韓信」集合體?

劉秀劇照

就光武帝劉秀對於其之信任,從自選偏將就可以看出端倪。當年赤眉軍向西入關之際,光武帝發覺時機已到,認為赤眉軍此次定會攻破長安,決定趁亂擴充勢力收復各地。而闊兵西進,則是在關西佔領立足之地,預謀後續統一的基礎。

於是鄧禹任前將軍,率軍西征被提上了議程,而最典型的一幕,則是旨誼鄧禹自己挑選偏將出征。亂世中的兵權才是王道,更何況當時已有不少將領出兵之後傭兵自立,而劉秀將兵權以及偏將篩選、指定之權交於鄧禹,自是千古第一之舉,由此也可以看出鄧禹受寵之狀。

而且當時有一個特別之處,那就是鄧禹任務是西征,換句話說就是劉秀把平西完完全全交給了鄧禹。不說兵力,就鄧禹手下大將就有六人,祭酒有三人,軍師一人。當時有此配備,無疑是大兵團作戰,可想而知鄧禹兵團的勢力。

當然皇帝的信任並不是鄧禹忤逆的資本,反而是鄧禹一往無前的強大推動力,在此基礎之上,西征的鄧禹一路過關斬將。

建武元年,破河東,斬獲糧草輜重千餘乘。進圍安邑,戰樊參數萬大軍,悉數破之並斬參首級。王匡等又率軍十萬,鄧禹又大破之,王匡等將棄軍而走(時年24歲)。鄧禹軍入夏陽,更始中郎將引兵數十萬戰鄧禹,禹復破走之。鄧禹伐北州,西河太守乞降……

由此可見,鄧禹的指揮才能無與倫比,於當時可謂是一員戰將。


第三,功高蓋世不忘忠心建武,民心所向始終奉之劉秀;擁百萬之眾亦無二心,君臣相知鄧禹始終不負

24歲封候拜將,文武雙全的鄧禹,因何成為「蕭何韓信」集合體?

鄧禹劇照

就歷史常態事件而言,凡是功高震主者,勢必自以為非我不可而目無君上,更有甚者傭兵自重而不尊朝令,或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其結局往往是身首異處,身敗名裂與歷史長河。古代將領十之七八皆是如此,而十之一二則是大權在握卻愚忠,死於疑君奸臣之手,唯有十分之一可同鄧禹一般,忠心不二而君相知,大權在握而志不移。鄧禹的忠心,自西征之時便逐步顯現出來,可謂一覽無餘。

有三點可以作證:

第一點,大破河東王匡十萬大軍,隨即奏報劉秀請示河東太守人選以及縣令人選。

第二點,大破夏陽十萬兵馬,因軍紀嚴明百姓與綠林降者日以千數,前來投奔的人數達到百萬之眾,而鄧禹「停車住節」,以示自己與軍眾接為劉秀屬下。

第三點,鄧禹引兵向北擊破赤眉軍,郡邑無不歸附,而西河太守前來投降後,鄧禹立即將其遣送至洛陽向朝廷投降。由此可見,鄧禹時時處處都在為朝廷而戰,從每一件事的處理上都顯示著對朝廷的忠心。

當然鄧禹的忠心也受到了劉秀極大的賞識,劉秀對於鄧禹也是放心如斯,即便是鄧禹不聽調遣依然相信他。

鄧禹的任務是西征,這是劉秀交於他的西征使命,而攻陷長安則是重中之重。但鄧禹在攻佔北地西河之後,遲遲不進軍長安。

24歲封候拜將,文武雙全的鄧禹,因何成為「蕭何韓信」集合體?

鄧禹劇照

不久,皇帝劉秀就此事向鄧禹下旨,而劉秀的旨意里沒有絲毫命令的成分,倒像是商量時的建議。但鄧禹卻沒有聽從,反而出兵攻佔上郡諸縣,而鄧禹的理由就一個,赤眉烏合之眾,不久就會土崩瓦解,不用現在損兵折將去攻打。

而此時的皇帝劉秀,見鄧禹不遵旨雖是不悅,但依然相信其不會亂來 。結果是赤眉內亂,鄧禹進兵至長安,軍昆明池大饗士卒。


結語:

鄧禹作為西漢的最後一員猛將,歷經大小戰役無數,始終保持著一顆對劉氏的赤膽忠心,而其君臣相知亦成為了史事之絕唱。從剛開始堪比劉秀的蕭何,到後來提兵出征成為了劉秀的大將,如漢初之韓信,文武雙全的鄧禹,也善始善終。



參考文獻:《後漢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評說 的精彩文章:

你只知道楊靖宇,其實那並不是他的真名,真名很少有人知道
早在北宋時期,中國就有高爾夫球運動,比西方早數百年

TAG:歷史評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