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吳小安、黃子堅:全球視野下的馬新華人研究

吳小安、黃子堅:全球視野下的馬新華人研究

長期以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一直是中國國家發展、現代化事業開拓與對外開放倚重的寶貴戰略資源、重要管道平台、積極推手力量和密切聯繫的民間使者。一般而言,華僑華人研究主要圍繞著三個方面的主軸關懷運轉:其一,原鄉視角,與祖籍國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的重要框架關聯;其二,在地視角,與僑居國的國家與社會政治、族群和宗教的重要課題關聯;其三,國際視角,與世界歷史、殖民主義、冷戰、全球化、國際移民和跨國主義的重要人類歷史進程和主題關聯。華僑華人研究,過去一直很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諸如受冷戰和東南亞建國工程的深刻影響等等。華僑華人研究,後來則逐步成為一種學術關懷的方法和尺度,諸如成為海外中國研究的替代品,成為海外華人資本主義的突出現象,成為國際移民、裔群研究、跨國主義、華人性和華語語系研究的重要樣板等等。華僑華人研究,當下則一直很熱鬧,與一系列新形勢、新發展密切相關,諸如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中外經貿文化關係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密切,中國舊移民與新移民,留學歸國,吸引外資(很多是華人資本)與中國資本走出去等。

多年來,我們反覆討論如何主辦一次關於馬來西亞研究的國際學術工作坊。作為身處中馬兩國志同道合的同齡歷史學人,我們原先的想法很宏偉,主要圍繞馬來西亞歷史的主題、面向國際英文學術界展開。經過反覆斟酌後,覺得還是先嘗試專門從馬來西亞華人研究、面向中國和馬新地區華語圈學界入手,比較切實可行。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華人研究擁有長久的傳統,起點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中國學界的「南洋研究」,即對東南亞華人社群,特別是對馬新華人社會的高度關注。自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始,中國廈門與廣州等地相關高校,以及東南亞地區馬來亞大學與南洋大學,相繼培養了一批學者,後來也有一批接受西方學術訓練的學人陸續參與進來,逐漸開拓了南洋研究的嶄新議題,譬如移民、族群、身份認同、本地化、與中國的關係,以及戰後華社的發展等等。當南洋研究在不斷地深化與紮根時,最被關注的領域無疑仍然是馬新華人,馬新地區也始終是引領東南亞華人研究的最重要動力來源。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國學界對馬新華人也顯露出濃厚的興趣並展現了許多嶄新的喜人成果。馬新華人研究學術社群日益互動,逐漸凝聚,研究方法不斷翻新,研究議題亦不斷擴大。有鑒於此,2016 年 12月4—5日,北京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心與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華人研究中心攜手在北京大學陳守仁國際中心主辦了「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研究:歷史、文化、政治」的學術工作坊。《全球視野下的馬新華人研究》一書的出版即是在這次工作坊基礎上合作的結晶。

《全球視野下的馬新華人研究》主要根據三個方面的主題進行編排。第一部分是研究資料與方法論問題。石之瑜與李慧易的合撰論文《從「華人性」到「後華人性」 —— 馬來西亞華人研究札記》論述了「後華性」和東南亞華人歷史裡的角色重新設置問題。何啟良的《方法、地方知識、書評之必要》提出了方法論與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對馬新華人研究的重要性。何啟良認為,學者如果具備了這方面的能力,那麼在題目選擇上和研究途徑上便可以更加全面。同時,何啟良強調書評對於研究的重要性,並認為當下馬新華人研究中好的書評相當不足,以致現有的研究成果之間缺乏對話。廖文輝的論文介紹了過去一百年里華人研究中的各種議題,包括中英文學界的書寫,以及語文選擇的差異如何影響研究方法和文獻引用的差異,強調了民間歷史文獻對村鎮和民俗研究的重要性。依據砂拉越田野調查經驗,陳琮淵的論文試圖證明婆羅洲華人研究需要引用多樣化的資料來源,並提到跨學科方法和理論創新對研究婆羅洲華人的重要性。張碧君的論文《新馬印社會下的「多元」概念演變及當地華人歷史處境》,通過檢視馬、新、印尼三地多元社會文化概念的演變,探討「華人性」的認同問題。

本書的第二部分主要探討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商和華人企業課題。長期以來,東南亞華人給世人的刻板印象是,他們主宰了區域的經濟,華商是東南亞華人的經典形象,因此第二部分系列論文主要是強調更好地理解華人對馬新兩國經濟和企業發展是一份長期辛勤耕耘和重要歷史貢獻。更重要的是,這些華人企業的跨國活動不僅限於中國和東南亞之間,而且活躍於馬新兩國之間,跨國活動還包括了東南亞地區各成員國之間的跨國商業活動。庄仁傑的論文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華資公司的海外投資,個案是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在英屬馬來亞戰前三十年期間的投資方法與發展模式。這篇文章視角新穎,關注華資企業的海外運作,以及它們與在地商業社群的聯繫。徐曉東的論文,運用豐富的荷蘭文、英文和中文文獻資料,建構了華商位於英屬自由港新加坡、馬來屬邦柔佛州和荷屬廖內群島三地的經濟網路,揭示了跨國網路對許多華商的至關重要性,以及將這些商業網路串聯起來的發展動力。陳妙恩的論文詳細描述了一個立基於中國的家族生意如何在英屬馬來亞成功發展、再重新返回中國投資的歷程。她所研究的是李氏家族企業錦綸泰,包括其領導人如何參與當地政治並成為當地慈善家的故事。張翰璧的論文以社會學的視角處理華族企業 — 客家企業家創立事業的姿態,以及他們如何在方言群的關係里建立效果驚人的網路。通過典當業和中藥業的個案,張翰璧探討了族群產業網路的維持與創造的關係,揭示了客家族群的特殊內涵。吳益婷的論文討論了位於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華人文化發展為研究,探討了華人文化樞紐的形成因素、特點,以及它對華人文化發展的助力。她的論文專註於活躍於文化樞紐的文化人和團體,描述他們文化創業活動。她認為,新興的文化創業者有別於傳統所認知的,與會館、商會等傳統團體所關聯的企業。在離散華人和中國崛起的兩大脈絡里,吳益婷的論文正面強調了被忽視的本土因素對當地華人文化的塑造作用。

東南亞的華人街

第三部分的論文主要是關於馬新社會的,尤其是國家、族群與教育發展的議題。雖然教育議題看起來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題目,但它依然是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此部分論文試圖以新穎的視角論述這些大家關心的重要政治社會課題。李淑飛的論文通過梳理新加坡獨立初期「華文官化事件」與馬來西亞華社發起的「華文官化運動」的關聯脈絡,討論了李光耀和人民行動黨在新加坡建國初期對華人和華文的處理態度,進而分析新加坡語文政治與族群政治之間的關係。曹雲華與曹雨的合作論文討論了馬來西亞客家社群遷徙的歷史,重新檢視了客家移民至馬來西亞的歷史、客家村的形成,以及他們與其他群體的關係。張維安的論文也討論了馬來西亞客家人這一課題,只是研究的切入點集中於本土神靈 — 仙四爺的崇拜。仙四爺是惠州人的領袖,乃第一位本土人,被封神明,其發展屬於沒有與祖籍地中國有聯繫的在地發展。吳龍雲的論文詳細地展示了某一特定歷史時期新客華人勞工的辛苦遭遇,以及他們如何被剝削的惡劣情形。他的立論主要以 1910 年英殖民政府的勞工調查報告書為主,揭露了勞工制度在政權交疊後在「失控」與「控制」之間的境況。潘碧華與成茉莉的論文則關注於馬來亞的華文教育家 — 林連玉鮮為人知的故事。她們的研究聚焦於林連玉在華文教育鬥爭期間所寫的詩文,認為林連玉的詩文反映了馬來西亞華人的知識傳統。金進的論文通過對著名左派作家漢素音《餐風飲露》的深入分析,生動地再現了其在英屬馬來亞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經歷,從而展現了深厚的人道主義關懷。朱崇科的論文則以南洋大學的抗爭為例,探討華文教育在華文文學裡如何被書寫,憧憬和想像。南洋大學是馬來亞華人社會備受矚目的高等學府。所以,潘碧華、金進和朱崇科的一組文章為華文教育研究提供了相當新穎的視角。最後一篇是薛莉清以南洋藝術學院為個案的論文,追溯了英屬馬來亞華人的藝術發展,探討了圖像南洋與空間生產的關係。馬新華人的美術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研究,薛莉清的論文因而顯得十分可貴。

作者簡介

吳小安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北京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心主任。

黃子堅

馬來亞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曾任馬來亞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馬來亞大學全球戰略與規劃辦公室主任、中國研究所所長,現任馬來亞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

本文摘選自吳小安、黃子堅主編《全球視野下的馬新華人研究》一書前言及導論部分。內容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全球視野下的馬新華人研究

吳小安,黃子堅 主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7

ISBN 978-7-03-061916-7

本書為北京大學與馬來亞大學共同主辦的「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研究:歷史、文化、政治」學術工作坊的成果。全書由18篇論文組成,重點包括東南亞華僑華人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論,馬新華人商業史研究,馬新國家、族群與教育發展等三個方面議題的學術探討。本書代表了東南亞華僑華人研究領域的前沿成果,值得借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深海恐懼之極度深寒中的怪獸「真面目」
一部中國特殊鋼的百科全書

TAG:科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