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鳥籠效應:孩子天生不是學習的料?心理學家:後天打造也能出天才

鳥籠效應:孩子天生不是學習的料?心理學家:後天打造也能出天才

有些家長總算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有天賦,《愛情公寓》中曾小賢說過的一段話,我們從小就有個宿敵叫「別人家的孩子」,他脾氣很好,天天就知道讀書,長得又「嗶」帥,每次考試都是年級第一。長大以後,他還他么交了一個又正點又有錢的女朋友。研究生和公務員也全都考上了。

相比別人家孩子的天賦,後天環境的影響和自身努力有多重要呢?

什麼是鳥籠效應?

1907年,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一天,兩人打賭。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一隻精緻的鳥籠。爾森笑了:「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但是,從此以後,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然而,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隻鳥。

這個原因很好理解,如果有人送了您一個精美的鳥籠,雖然您並不喜歡這個籠子,但為了自己的面子,也為了不辜負別人的好意,您只能細心的呵護鳥籠,並把這個鳥籠裝飾的更精美一點。久而久之,您也就愛上了這個鳥籠,甚至是養上一隻小鳥當做您的日常來看待。

這就是著名的「鳥籠效應」又稱「鳥籠邏輯」,它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它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就是「人們會被周圍的人或環境所影響,從而做一些自己本身不想做的事情。

不同的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對同卵雙生子做了一個實驗:當同卵雙生子被兩個不同家庭收養後,他們在成年以後,人格、性向、嗜好、成就上有哪些不同?

這個實驗耗費了近30年的時間,其結果告訴我:先天基因與後天教育的影響大約各佔50%。基因決定著孩子大腦的結構,而後天的經驗和養成習慣決定著腦中神經迴路的連接,決定對事情的看法。

去年一則《保姆偷子案:真假兒子錯換26年人生》的新聞被刷屏。這裡我就不談論保姆的行為,我們來看兩個孩子的成長史。26年前,朱曉娟的孩子被自家請的保姆抱走後,兩個孩子的人生自此變得不一樣,朱曉娟的親生兒子,只因改變了生活環境,從此人生便開始走向另一條道路,沒人陪伴,標準的貧困地區留守兒童。在這樣的環境下,他的學生生涯到初中為止。踏入社會後也沒學到什麼謀生的本領,艱難的生存,還養成了酗酒的習慣。而被當作親兒子領回來的「盼盼」,卻擺脫了被拐賣的命運(雖然事實上依然是,新聞中他依然沒找到親生父母),享受城市孩子的生活,接受教育,衣食無憂,有父母的陪伴和愛護,開啟了全新的生活。現在有一份好的工作,生活愜意。

幸運的是,他找到了。不幸的是,他的人生,早就被取代了。在不同環境生長的兩個孩子,命運天差地別。只因兩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今天的個人能力、成績便如此的不同。一株小樹苗,因為環境優沃,成長為可用之材,而另一株,卻因為環境惡劣,而始終得不到成長。原生家庭給一個人帶來的影響,會從童年延續到整個人生。

狼養大的孩子

1946年生於科爾多瓦的馬可斯三歲時失去了母親,不久後,父親拋棄了他與另一個鄰居城鎮的女人同居。仍是小男孩的他被帶到山上取代了老牧羊人,照顧300隻羊。他還記得,那個老人教他生火和使用各式各樣的工具,但在1954年,馬可斯甚至還沒滿八歲時,牧羊人就死了,他被迫獨自一人生活。目前尚不清楚馬可斯是如何在山上與野狼共同生活,據傳馬可斯被狼群叼走後,狼群並沒有傷害他,而是收養了他。狼群教會他食用漿果和蘑菇,以及如何在山區間穿行。但在12年後,當警衛隊發現他時,19歲的他已經用動物的咕嚕叫聲替代了人類語言。他被帶回後,從來沒有真正適應人類生活。有次,他甚至試圖回到狼群之中,但不再一樣了,他表示狼群不再把他看作兄弟。

嬰兒出生時的氣味是非常純凈的, 母狼會識別羊水的味道,因此不覺得嬰兒是一種危險,而且嬰兒出生時看不清周圍事物,只是本能的尋找食物吮吸,而又因為狼其實也是一種有靈性的動物,也是一種非常重感情的動物。所以狼很容易產生護幼的行為,與嬰兒建立起母嬰關係。漸漸的,嬰兒沾染上了狼毛與狼糞等等,具有了狼的氣味,母狼也就自然而然把這個狼孩真的當作自己的孩子,並繼續哺育撫養長大。

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就像是一塊玉石一樣,後天因素就好比是雕刻刀,一步一步雕刻出人生。就像狼養大的孩子,他一開始也是一個孩子啊,一個單純的孩子,在正常的家庭中成長,他就能像正常人一樣,找一份工作,娶妻生子,然而生活在狼群中,他成了狼孩,至今都沒辦發融入人類的生活。

天才是可以被後天打造的

(一)德國耶拿大學的癱瘓實驗:

德國耶拿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在對患了中風病導致手臂癱瘓的病人進行治療過程中,強行限制中風病人正常手臂的運動,幫助並鼓勵病人運動癱瘓手臂,讓病人每天幾個小時,並且一連幾個星期堅持鍛煉,最終他們讓病人癱瘓了的手臂像正常的手臂一樣靈活自如了。

對這些病人癱瘓手臂對應的腦功能神經元群體的檢測表明,治療前沒有任何腦電反應的分管癱瘓手臂運動的腦功能神經元群體現在有了大範圍的、強烈的手臂運動信號反應。

這表明,一旦硬性培養一種新習慣,大腦功能就會做出相應的改變。類似的情況還要許多。如弦樂器演奏者,其左手指對應的腦功能神經元群體規模就較右手規模大;那些必須以手指觸摸文章的盲人閱讀者,其右手相應的腦功能神經元群體規模也大於左手。

(二)羅森茨威格的實驗研究:

心理學家羅森茨威格,選了一批遺傳素質一致的老鼠,把它們任意分成3組,第一組老鼠被關在鐵籠子里一起餵養,此為「標準環境」。第二組老鼠被單個地隔離起來,身處在三面不透明的籠子里,光線昏暗,幾乎沒有刺激,此為「貧乏環境」。第三組老鼠被關在一個大而寬敞光線充足、設備齊全的籠子里,內有鞦韆、滑梯、木梯、小橋及各種「玩具」,此為「豐富環境」------老鼠樂園。

經過幾個月的環境「熏陶」後,羅森茨威格發現處於「豐富環境」中的老鼠,最「貪玩」,處於「貧乏環境」中的老鼠,最「老實」之後,他將老鼠的大腦摘出解剖,並進行分析,結果發現3組老鼠在大腦皮層厚度、腦皮層蛋白質含量、腦皮層與大腦的比重、腦細胞的大小、神經纖維、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豐富環境」組的老鼠優勢最為顯著,而「貧乏環境」的老鼠最劣勢。有關兩組老鼠大腦的神經突觸發現,在「豐富環境」的老鼠比「貧乏環境」的老鼠,神經突觸大50%。

這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習慣的形成會引發基因改變,而基因改變後,會導致大腦功能發生改變。所以人們要想在某方面成為天才,那麼「練」出相關的習慣,便會「練」出「天才基因」,而後就可能夢想成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蘭芝媽咪 的精彩文章:

TAG:蘭芝媽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