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建立之後,觸目驚心的漢人「滿洲化」,可惜鮮為人知

清朝建立之後,觸目驚心的漢人「滿洲化」,可惜鮮為人知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下詔衣冠如唐,《明實錄》中對此事有記載:

其辮髮、椎髻、胡服胡語胡姓一切禁止。斟酌損益皆斷自聖心,於是百有餘年胡俗悉復中國之舊矣。

朱元璋這麼做的原因,就是因為當時「胡風盛行」,出現了大範圍的漢人「蒙古化」,比如「軍民行禮尚循胡俗,飲宴行酒多以跪拜為禮」、用蒙古姓氏、說蒙古語、穿蒙古衣等現象,忘記了中華傳統,於是朱元璋才撥亂反正,力圖恢復漢家傳統。

相比蒙古百餘年江山,清朝不僅延續268年,而且還有明確的剃髮易服等(滿人同化漢人)舉措,那麼清朝漢人的逆向民族融合——「滿洲化」,又將如何?

這個問題需要分為兩個部分,即滿洲體系內的漢人,與滿洲體系外的漢人。

滿洲體系內的漢人,包括漢軍八旗、包衣旗人、以及地位更低的漢人,這部分數量極為龐大。

1644年之前,後金在遼東和清軍五次入關劫掠,除了殺掉的之外,俘虜的人口不下於數百萬。1644年之後,清軍圈地令、投充法等,又抓了大量漢人成為奴隸,以及戰爭中的俘獲之類。

《清聖祖實錄》:諸王將軍大臣於攻城克敵之時……多將良民子女,或借名通賊,或將良民廬舍焚毀,子女俘獲,財物攘取。

這一部分被俘獲的漢人,基本淪為滿洲貴族或八旗官佐的包衣,一部分被稱為「包衣旗人」,一部分成為壯丁、「旗下家人」、「戶下人」等。總之,滿洲體系內的漢人,數量極為驚人。

因為身處滿洲體系之內,所以這一部分漢人非常容易「滿洲化」,除了剃髮易服之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摒棄漢姓,改從滿姓,二是學習「國語(滿語)騎射」,三是風俗習慣滿洲化。

中國人講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氏是祖先留下的,改了姓氏這是背祖棄宗的大事,但對於滿洲體系內的漢人而言,這卻是常見現象。

周義強,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集屯地方,來歸年分無考。其子噶布拉,原任護軍參領;老格,原任主事。孫關保,現任二等侍衛。曾孫平安,現任郎中。玄孫愛星阿,現任護軍校。

周義強是《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記載的一個小人物,但連這樣一個小人物,姓氏滿洲化了,那麼可想而知其他地位高一些的漢人了。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二三代人過去之後,這個家族就徹底滿洲化了,忘記了曾經的身份。

除了更改姓氏之外,漢人還有在「國語騎射」的滿洲化。在這方面,主要是清廷有意推動。

1644年之前,清軍入關劫掠時俘虜的漢人,滿洲化非常嚴重。《廣陽雜記》中記載:「滿洲掠去漢人子女,年幼者習滿語純熟,與真女直無別」。

清軍入關之後,更是有意推動「國語騎射」,從順治、康熙到乾隆,都大力推動這一點。

《皇朝文獻通考》:漢軍子弟學習清書,甚屬緊要,令各在本旗就近之地,設立清文義學一所,於每左領下揀選一二人入學,專習清書。《大清會典事例》:其滿洲、漢軍旗分幼童,教習清書清語……皆教習馬步箭。

對於漢軍的滿語要求,清朝一直有硬性要求,嫻熟掌握滿語者陞官,不掌握者要受到處罰。不說康熙、乾隆年間了,即便光緒年間,還有這樣的要求。比如1887年,光緒要求「向來漢軍人員引見,應口奏清語(滿語)履歷」。

滿化的前提,就是文化的認同,而語言是文化關鍵的載體。網路上有人說,清朝不推廣滿語,其實這是胡說八道,清朝一直在大力推廣滿語。

如果說更改姓氏、說滿語,可能還有一定的功利性質,畢竟這樣可以得到榮華富貴,那麼移風易俗,這就是典型的骨子裡的滿洲化了。

在移風易俗方面,出了剃髮易服之外,還有兩點極為重要:一是祭祀習俗,二是生活方式。

在祭祀習俗上,清朝時期的很多漢人家族,祭祀時出現嚴重滿洲化,比如設香案,燒旗香,跳大神,以及跳大神時的裝束和過程,都是滿人的風俗習慣。如今,北方很多農村地區,還有滿洲祭祀習俗。

在生活方式上,關外漢民謀生方式和滿洲、蒙古一樣,比如牧馬放牛,采參打獵,侍奉家主(猶如沙俄的農奴);關內漢民,軍官與滿洲八旗一樣,設立莊園,役使漢人包衣,幾乎與滿人沒什麼區別。尤其是清朝設立「滿城」,漢八旗與滿八旗居住一起,更容易「滿洲化」。

因此,到了康熙年間,漢軍和漢人包衣已經基本「滿洲化」了,與滿人沒什麼太大區別。

滿洲體系內的漢人,出現滿洲化可以理解,但為何滿洲體系外的漢人,又出現大量滿洲化呢?

其實不難理解,歸納起來,主要是三點:一者清廷推動,二者旗民有特權,三者這是終南捷徑。

清朝建立之後,對於懂滿語的漢人,往往會優先提拔,比如清初大臣王熙,就因能「以滿語奏對」,而深受順治賞識,後來官路亨通,成為禮部尚書等要職。類似記載非常多,在這種氛圍之下,自然會吸引很多漢人「滿洲化」。

除了清廷推動之外,還因為旗民有大量政治特權,比如科舉考試、為官途徑、八旗土地、八旗撫恤,法律上是旗民(旗人與漢民)有別。旗人做官陞官都很容易,至少是優先考慮,法律上旗民衝突,旗人是歸滿人管理,猶如後來租界的「領事裁判權」等,由此吸引了漢人滿洲化。

因為前兩點,所以加入旗籍(這個前提是必須滿洲化),就成了很多漢人的目標。所以,電視劇里清朝皇帝賜給某個漢人旗籍,漢人感動流淚,原因就在於此,因為旗人身份代表大量政治特權。

經過268年的強化,很多漢人已經喪失了本來的民族意識,徹底的滿洲化了。清朝滅亡之後,這部分人仍以滿人自居,建國後自報滿族,成為滿族人。如今,這些「新滿族人」,已經徹底認同自己的民族身份了。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清朝是滿人「漢族化」,或漢人同化了滿人,其實在清朝政治氛圍之下,漢人「滿洲化」情況更為驚人,只是對於這種逆向的民族融合,如今鮮有研究、鮮為人知罷了。

章太炎認為,普通話是「金元虜語」,意思是滿洲化的漢語。對於這一點,筆者無法判斷對錯,但北京話的確存在深度「滿洲化」現象。另外還有如今的旗袍唐裝,其實也是滿洲服裝。因此,中國的滿洲化現象,比我們大家想像的還要深刻,很多如今已經成了習慣習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雜評 的精彩文章:

范蠡和西施是不是真愛?江蘇出土三片竹簡,上面文字顛覆認知!
華夏有二王三恪傳統,為何這三個王朝滅亡,皇族還會慘遭追殺?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