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爺是包頭呂布,俺乃石家莊趙子龍,古人之間稱呼會這樣沒禮貌嗎?

爺是包頭呂布,俺乃石家莊趙子龍,古人之間稱呼會這樣沒禮貌嗎?

假設三國戰場,狼煙四起殺聲震天,董卓陣前闖出一員大將,頭戴三叉束髮紫金冠,身穿百花蜀錦戰袍,手持方天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耀武揚威高聲斷喝:「爺是包頭呂布,對面的個泡報上名來!」只見劉備陣中一匹白馬絕塵而出,一位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的小將,身穿亮銀甲,手持亮銀槍,厲聲答話:「俺是石家莊趙子龍,吃俺一驢肉火燒!」

這當然是一個笑話,筆者懂一點包頭方言,對河北保定話還真是一竅不通。但是如果呂布和趙雲真的這樣自我介紹,那就顯得他們太沒禮貌也太沒文化了。事實上呂布曾經給丁原丁建陽當過主簿,趙雲也是河北真定望族出身,即使是在戰場上生死搏殺,也不會爆粗口,起碼趙雲就不會自稱「趙子龍」。這就是咱們今天要聊的話題:古人如何自稱及互稱顯得既有文化又有禮貌。

其實也難怪讀者諸君對「趙雲」和「趙子龍」、「呂布」和「呂奉先」之間的區別不是很清楚,因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都有名無字了,所以現在很多地方問對方姓名是對的,而問名字是不對的:有名有字的已經成了鳳毛麟角,要跨洋過海才能找到有名有字的人,在傳統文化傳承上,我們好像輸了一籌。

為了證明古人稱名和稱字的區別,咱們還是拿諸葛亮寫給他哥哥諸葛瑾的三封信來做例子,這三封信中涉及到了兩位蜀漢將軍,他們一個叫趙雲,一個叫陳到:「兄嫌白帝兵非精鍊。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眊,西方上兵也。《與兄瑾論白帝兵書》」「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與兄瑾言趙雲燒赤崖閣道書》」「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與兄瑾言大水赤崖橋閣悉壞書》」

諸葛亮給哥哥諸葛瑾寫信,是不需要起標題的,這是陳壽整理之後給每一篇文稿書信取的名字。從這三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稱呼趙云為「趙子龍」,由此可見即使是在背後,諸葛亮也對趙雲保持了足夠的尊敬,而對於被某些人吹上天的陳到,諸葛亮則直呼其名,完全是當下屬看待了。

這就是涉及到古代禮儀問題了:對地位相等者,稱字而不稱名,向別人介紹自己,稱名而不稱字;對地位輩分高者,姓或者字後加公、兄。比如稱曹操為「曹公」,稱劉備為「玄德公」,作為下屬,不但不能直接稱上官之名,單單稱字也不行。

《山陽公載記》記載:「超因見備待之厚,與備言,常呼備字,關羽怒,請殺之。」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馬超受到劉備禮遇,就把尾巴翹到天上去了,居然敢在跟劉備說話的時候直接稱之為「玄德」,氣得關羽要幹掉他。至於後來關羽有沒有跟張飛一起站在劉備身後給馬超做樣子,有史料說這記載不靠譜:「備之入蜀,留關羽鎮荊州,羽未嘗在益土也。」

但這並不代表關羽沒見過馬超,事實上劉備也不是離開荊州後再沒有跟關羽見過面,因為《三國志》記載得很明白,建安二十年,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四年前,東吳和蜀漢就打起來了:「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因為曹操出來湊熱鬧攪局,孫劉雙方這才坐下來談判:「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

本文的主題不是討論劉備馬超關羽三人有沒有見過面,而是要說明一點:作為下屬,直接稱呼主公的字,也算無理僭越,是有性命之憂的。如果馬超直接管劉備叫「劉備」,估計不用關羽發毛,趙雲早就一劍砍過去了——當時只有漢獻帝直呼劉備的名字而劉備不能生氣,因為他沒有得到曹操那種特別的待遇。

曹操得到的待遇,叫做「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這個特別的待遇,曹操在建安十七年才得到,在此之前,曹操見漢獻帝,要脫掉鞋子解下佩劍,旁邊有公鴨嗓子喊叫:「武平侯、丞相曹操覲見!」然後虎賁軍拔出刀來(不知需不需要架在脖子上),像押解囚犯一樣,把曹操帶到漢獻帝面前(舊儀,三公領兵朝見,令虎賁執刃挾之。事見《後漢書·卷十·皇后紀》)。

把不直呼其名放在入朝不用小步快走和穿鞋帶劍之前,可見不被直呼其名是多麼高的禮遇。而稍有一點禮貌的,在自稱的時候,都會直呼己名以示謙遜。自己稱自己的字,那就極其霸道傲慢了,《三國志·蜀書六》中記載:「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那時候張飛是為了虛張聲勢,表示根本就沒有把曹操的虎豹騎放在眼裡,而且也真嚇住了曹操。

但是以趙雲謙遜穩重的性格,是不會到處亂喊「俺是石家莊趙子龍」的,趙子龍這三個字,一般由劉備諸葛亮這樣的人為了表示尊重才會稱呼,比如長坂坡前有人誣陷趙雲叛逃(正史沒說是糜芳),劉備抓起手戟就射了過去(手戟擿之。好像手戟是當時最常見的武器,董卓、曹操都會用):「子龍不棄我走也。」漢水之戰後,劉備讚歎:「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即使是兩軍對壘生死搏殺,起碼的禮貌也還是要講的,徐晃跟關羽敘完舊情之後,下馬宣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如果他喊「宰了關羽,賞一千斤金子」,那就沒有「亞夫之風」了。

正史和古人寫的演義小說,都很講規矩,明公、主公、名、字,一點不亂。但是到了電視劇里,就亂七八糟了,雖然沒出「包頭呂布」「石家莊趙子龍」那樣的笑話,但是胡喊亂叫的事情也不少。經典版的《三國演義》,孫策周瑜策馬相向而奔,一個大呼「公瑾」,一個大呼「伯符兄」,顯得情真意切彬彬有禮。

但是到了「劉三刀之父」那裡,就全變了味:「你是孫策!」「你是周瑜!」知情者知道製造「劉三刀」的那人對古代禮儀不感興趣,不知情但懂禮儀的人就會懷疑:這倆人是不是要開打?莫非這對連襟端錯了老婆(端錯老婆也是一個典故,這裡不能說),要生死相搏?

講了這麼多三國故事,其實筆者的核心意思就是一個:古人是很講禮貌的,互相稱呼起來也很有文化很有內涵。尤其是在名字上面,傳承數千年的優良傳統,現在居然丟了一半:只有名而沒有字,我們還能說自己「有名字」嗎?

就連朱重八先生,也在有地位之後,給自己取了元璋二字。要是按照傳統,朱元璋應該是姓朱名重八,字朱元璋——姓、名均為父母所賜,字可自取。有名無字是沒文化沒地位,或者是根本就未成年。

水滸傳里的梁山好漢,魯達武松李逵,都只有名而沒有字,但是我們知道蔡京字元長、童貫字道夫、兩蘇學士分別叫子瞻、子由。

至於英雄名將,我們也知道李綱字伯紀,宗澤字汝霖,岳飛字鵬舉,韓世忠字良臣,這四位的姓、名、字,相互關聯又大有深意。

寫到這裡,不禁想起了電視劇里演的七十年前的事情:雖然前線槍炮齊鳴,但是雙方坐下來的時候,潤公、周公、介公、李德公、白健公、程頌公,互相之間的稱呼,也彰顯著他們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人都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他們有名有字有號,既是爭天下,也是爭文化正統。

其實細想起來,咱們現在的名,就是小名,成年後也沒人給我們或者我們自己取個字型大小,小名成了大名,讓人十分糾結:我們難道互相之間除了稱呼官銜和直呼其名,就沒有更有文化有禮貌的稱呼了嗎?

這就是筆者要請教讀者諸君的問題:您自己除了父母所賜的姓名之外,想不想擁有一個能代表自己性格與理想的字?我們有沒有必要在姓名之外另取字型大小?如果您想取字,又會取兩個什麼字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壺老酒 的精彩文章:

跟關羽單挑打成平手,這兩位三國名將,有一位跟趙雲單挑也沒輸?
唐朝三品官就能當宰相,縣令只是八九品官?史料跟民間傳說正相反

TAG:半壺老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