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在清代「跳蚤市場」,國寶被吆喝著賣,45萬多件瓷器流落宮外

在清代「跳蚤市場」,國寶被吆喝著賣,45萬多件瓷器流落宮外

在清代「跳蚤市場」,國寶被吆喝著賣,45萬多件瓷器流落宮外 | 文 三隻眼文齋

「跳蚤市場」就是出售二手物品的地攤,規模大小不等,所銷售的物品五花八門,小到針線、剪刀,大到衣櫃、電器,幾乎應有盡有,而且價格低廉。很多人都誤認為「跳蚤市場」這種銷售形式來自於歐美國家,其實不然,我國早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跳蚤市場」,創始人便是一直被大家疑為「穿越人」的王莽。王莽篡位前擔任大司馬一職,當時太學擴招,人數超過一萬,創下西漢時期最高記錄。由於太學生人數過多,太學裡無力提供住宿,太學生們只得自己在外租住。富家子弟倒好辦,家境貧困的太學生只能另闢蹊徑。

那麼,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怎樣才能賺到錢,順利完成學業呢?王莽想出一個大招,在太學東北方位設立「會市」,又因此處種滿了槐樹,所以又稱為「槐市」。太學生們各顯神通,把家鄉的土特產拿到「會市」上交易,漸漸地又開始銷售一些臉盆、水壺、衣架等生活必需品。因此,那時的「會市」上,常常會見到寬衣廣袖一身儒生打扮的太學生,坐在槐樹下,斯文地討價還價,這就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跳蚤市場」。「會市」不僅是太學生謀生的場地,同時也成為大家進行思想交流的地方。

在後來的朝代,雖說再沒出現過太學生充當「商販」的情景,然而出售舊物的做法在民間卻一直沒有中斷過,甚至皇家也參與其中。清代掌管宮廷事務的內務府,每年都要清理「庫存」,淘汰許多皇帝認為無用的器物,包括各造辦處製作、各國使臣進貢、朝中大臣進獻的物品,以及對罪臣抄家所得到的物件,其中不乏珍貴的國寶級器物。內務府在崇文門外建立起一個地攤市場,將這些淘汰的器物拿到市場里來賣,這個市場被稱為「崇文門變價」。「變價」就是「打折處理」套取現銀之意。

崇文門,是清代北京內城的九門之一,是朝廷徵稅的衙門,自從皇帝要求清理庫存以後,崇文門就兼有了內務府交辦的代內府變賣物件職責。在「崇文門變價」這個清代的跳蚤市場里,經營者不再是一脈斯文的太學生,而是大聲吆喝的崇文門代辦,甚至還有太監和宮人。雍正六年,內務府《庫貯檔》一張奏摺記載了這樣的內容:「內稱年羹堯家抄來物件寫摺奏聞。奉旨:自然銅九十斤交由養心殿造辦處有用處用,或無用,不如交崇文門監督作價。欽此。」 這是目前已知的將器物交予崇文門變賣的最早的記錄。

乾隆統治時期,國庫充盈,出現了太平盛世的景象,去除庫存的任務越發繁重。內務府每5年清查一次,分批核實整理,將要淘汰的器物放置在養心殿,分批供乾隆皇帝御覽,定奪後再交由崇文門變價出售。乾隆皇帝本人在各個宮殿行走過程中,如看到了不喜歡的物品,不管是否是國寶級的器物,往往會直接吩咐內務府「變價」賣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金銀珠寶、玉玩器用,只要皇帝不感興趣,就是白扔了又有何妨。因此,許多國寶就在崇文門外的吆喝聲中、在皇帝不喜愛的眼神里流落宮外。

雖然,宮廷物品變賣主要是為了廢物利用,不產生無謂的浪費。可是,由於缺乏嚴格管理,廢物變賣就完全變了味。嘉慶年間,朝廷對淘汰器物進行過三次大招商、大變賣,一些太監、宮人與宮外貪贓的官員勾結,將一些價值不菲的器物也羅列在淘汰品內,瞞上欺下、偷梁換柱,使得45萬多件瓷器從宮內流向宮外,其中不乏康、雍、乾三朝的故宮精華珍寶。到了政治腐朽、國力窘迫的清末,上上下下更是變本加厲。於是,大量國寶自然而然地流落到民間富紳或藏家手裡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隻眼文齋 的精彩文章:

農民挖到古董,當廢金屬賣了19元,專家卻由此找到寶物上萬件
青石板下351件金銀器,國寶超過100件,南宋脫逃統兵官所埋

TAG:三隻眼文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