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作者意識」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作者意識」

一、讀題與審題

師:同學們,讀了題目「天游峰的掃路人」,你們了解了什麼?

生: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寫的是天游峰的掃路人。

師:六年級上學期我們還學過好幾篇寫人的文章,這幾篇課文的題目有什麼異同?

(出示:鄭成功 錢學森 詹天佑 鞋匠的兒子)

生:相同之處是一看就知道是寫人的文章,不同之處是那幾篇寫的都是名人,還直接用他們的名字做課題了。

師:本篇課文的題目能不能換成掃路人本人的名字?為什麼?

生:掃路人只是一個普通人,用他的名字做題目吸引不了讀者。

師:讀了「天游峰的掃路人」這個課文題目你產生了什麼疑問?

生:這個掃路人有什麼特別之處?作者為什麼要寫他?

【點評:題目是文章的靈魂,周老師引導學生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繫對寫人文章的擬題進行思考,使學生明白無論閱讀還是寫作,文章的題目都值得好好考 慮。接著周老師引導學生由題目去思考文章的內容,這是在閱讀,也是在培養學生審題的能力,其實也是培養學生的擬題意識,題目與文章的內容或主旨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蘊含著作者的寫作用意。】

二、研讀人物與探究表達

師:讀了課文,說說天游峰的掃路人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你覺得這是一位什麼樣的老人?你是從哪裡感受到的?作者是怎麼寫出人物的這個特點的?

生:「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雙棕色的運動鞋,正用一把竹掃帚清掃著路面。」從外貌描寫看,這是一個很瘦、很樸素的老人。

生:「瘦削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jiǒng)炯有神。」從這裡的外貌描寫可以看出老人很瘦、很精神。

師:同學們,這兩處外貌描寫刪掉一處好不好?或者能不能放在一起寫?作者又為什麼分兩次去寫掃路人的外貌呢?

生:不好,第一次是遠看,看到的主要是身材、衣著,第二次是近看,看到的是面容。所以寫的內容不一樣。他雖然瘦但有精神,跟他的職業也有關係。

師:從外貌描寫的品讀中,我們感受到這是一位(生:瘦削、樸素、有精神)的老人。

生:「老人引我進了他的小屋,為我沏(qī)了一杯濃茶。茶,很熱,很香,彷彿一股暖流,很快溝通了我們倆的心靈。」我從老人引「我」進小屋、倒茶這個細節中,我感到掃路人是一個熱情好客的人。

師:從這裡的動作描寫中我們感到這是一位(生:熱情友善)的老人。

生:「『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說得輕輕鬆鬆,自在悠閑。」從老人這句話中,我覺得掃路人是熱愛這裡的工作,不怕辛苦,以苦為樂。

師:老人說「不累」,連說兩個「不累」,那麼在你們看來,到底累不累呢?

生:當然累。從遊客們常常「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充分說明掃路人很辛苦、很勞累。

生:「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 一千八百多級。」這句話中的數字充分說明老人很辛苦、很勞累。

師:從這些數據和遊人的表現可以想像登一次山都不易,老人天天如此該有多辛苦多勞累!你來讀一讀第七節,讀出老人的累、辛苦。

師:在大家眼裡,這樣做很累、很辛苦,老人卻說——

生: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師:老人說的時候是——

生:輕輕鬆鬆、自在悠閑。

師:老人身體累,但心不累,而且很享受這個過程!讓我們一起來讀出老人的感受。

師:我們這樣前後聯繫地讀,對比著讀,可以充分體會到老人熱愛工作、以苦為樂的精神。

生:「按說,我早該退休了。可我實在離不開這裡: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而且還有花鳥作伴,我能捨得走 嗎?」從雪花泉的水、清爽的空氣、花鳥作伴等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熱愛這裡的生活,熱愛大自然。

生:從「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我感受到了老人自強不息的精神,這麼大年紀了還自己種大米和青菜。

生:作者說老人充滿自信、豁達開朗,而且我們從掃路人的話中也體會到他的自信、豁達開朗的人生態度。

師:誰能把老人的自信和豁達讀出來?

生:30 年後,我照樣請您喝茶!

師生:這是一個(生:熱愛生活、自強不息、自信、豁達開朗)的老人。

【點評:這一板塊的語言實踐活動就是品讀感悟:這是一位什麼樣的掃路人。作者筆下的這個人物有什麼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本篇課文,可以說是小學生學習寫人文章的典範,集中了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景物描寫、對比襯托等多種寫人的方法。學生能讀出多少、品味出多少,他就能體會學習到多少描寫人物的技巧。在學生品讀的過程中,教師相機引導學生前後聯繫地讀,對比著讀,感受作者正面描寫、側面烘托、水乳交融的寫法對於表現人物的作用。】

三、體悟作者情感與了解寫作動機

師:作者遊覽歸來後,這個與自己只有一面之緣的掃路人像天游峰一樣,高高地矗立在作者的心中,成了作者寫作的對象。作者為什麼要寫掃路人?我們能從課文里找尋到作者情感發展的軌跡嗎?

生:好不得意——工作挺累吧——倒抽了一口氣——再來看您——一直伴隨。

生:我覺得作者是由自己費力登山,再看到掃路人,對他的工作產生了好奇。交談後對掃路人充滿了敬佩之情。

師:作者從一開始匆匆一瞥的好奇,到交談後的敬佩,到分別時心裡深深地敬重讓我們知道作者最後為什麼寫天游峰的掃路人。

【點評:散文作品是作者敘寫自己所見的人、事、景、情,表達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我們在教學散文時,要引導學生去體認作者的這種獨特人生感悟。而基於「寫作本位」的閱讀教學,則不僅僅是閱讀,是理解,更是要引領學生學習表達,啟發學生應時應景表達自己的人生感悟,這才是學習語文的終極目的。

周老師通過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了解寫作動機、寫作目的,啟發學生寫作是要與人交流,是要表達出真情實感的。本文作者就是通過寫天游峰的掃路人這個普通人來表達作者對這種自強不息、豁達自信的人生態度的欣賞。】

四、走近作家作品與感悟作品風格

師:作者章武信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把爬山作為自己讀書的另一種方式。(出示圖片)這本《一個人和九十九座山》就記錄了他的足跡和他與大山的對話。(出示書部分目錄的幻燈片)

師:像《天游峰的掃路人》這樣描寫普通人的文章,章武還寫了《撐排人》《導遊女》等一系列作品,請大家課後用課堂上學習的方法再去讀一讀,想一想作者刻畫人物特點有什麼異同。

【點評:這個板塊是把學生引入課後的讀寫當中。《天游峰的掃路人》《撐排人》《導遊女》是一個系列的作品,都是敘寫普通人身上美好的品質。引導學生課後去品讀、去體悟這種描寫陌生人的方法。引導學生從語言、動作等生活細節去知人、識人、寫人。作家的一系列作品會有大致相同的寫作風格,學生課後去涉獵會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寫作技巧。

教語文與教課文的根本區別在於教學的目標不一樣,教課文只是通過課文學習了一些語文知識,而教語文是以課文為例子,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提升孩子們的語文能力,培養語文素養,我們的「寫作本位」的閱讀教學設計的意圖是通過這樣的教材學習,讓學生學會擬題,學會描寫的技巧,學會抒發真情實感和人生感悟。】

(江蘇省鹽城市迎賓路小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