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摔跤大哭,奶奶怒打地板,過度利用「泛靈心理」對孩子有害無益!

孩子摔跤大哭,奶奶怒打地板,過度利用「泛靈心理」對孩子有害無益!

同事最近因為婆婆教育孩子的問題十分苦惱,原來,同事家孩子今年1歲多,剛剛學會走路,同事因為要上班就把孩子放婆婆那裡帶,可是婆婆的一些教育方法她十分不認同。

比如孩子走路摔跤就開始大哭,這時婆婆就裝作很生氣的樣子邊打地板邊說:「地板壞,奶奶打它,誰讓它把我寶貝弄摔跤的?」孩子碰到桌子又哭,婆婆又打桌子:「桌子壞,奶奶打它,碰我們寶貝幹嘛?」

同事說十分理解奶奶愛孩子的心,可是這樣一來孩子就覺得她摔跤是地板或者桌子的問題了,這不是變相地教孩子推卸責任嗎?

同事的擔心不無道理,孩子自己摔跤或者是撞到了桌子上,跟地板或者桌子本身沒有一點關係,卻去責怪地板和桌子,確實會混淆孩子的概念,本來是自己的錯卻怪到別人身上,但是其實奶奶的這種做法也是利用了孩子的「泛靈心理」,只是方法不當而已。

什麼是泛靈心理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幼兒期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什麼是泛靈心理呢?就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識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

如果你細心觀察身邊的孩子就會發現:我們經常聽到孩子跟枕頭聊天、跟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講話"……那是因為有一個時期寶寶會把一切東西都視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動能力的夥伴。

我家孩子從小就喜歡抱著一個枕巾睡覺,就是有所謂的「戀物情結」,每次睡覺還會跟枕巾說「晚安」。有一段時間我想讓他把戀枕巾這個毛病給戒掉,於是就把枕巾洗了晚上沒收回來給他,到晚上睡覺的時候他到處找,找不到就開始哭,邊哭邊要小枕巾。

他說的不是「我要我的枕巾」,而是「枕巾看不到我他會傷心的,我還沒有跟枕巾說晚安呢」。看,他儼然已經把枕巾當成了自己形影不離的小夥伴,而不僅僅是睡前的「安撫物」了。

這種泛靈心理一般存在於6歲之前,因為6歲前的孩子我們稱之為「學齡前」兒童,一是因為6歲是教育上學前和小學的年齡分界點,二是根據皮亞傑的理論,在2-6歲之間,兒童的認知是屬於理論上的前運算階段,這一階段最明顯的變化是兒童心理表徵活動急劇增加。

這樣說你可能會覺得很籠統,那如果我告訴你,代表兒童心理表徵活動變化的典型例子就是,此時的孩子特別喜歡假裝遊戲,你可能會更好理解一些。

比如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經常會拿著布娃娃跟小夥伴說:「假裝我是他的爸爸,你是他的媽媽」或者拿著筆說「假裝這是針,你是病人,我來給你看病」,這樣我們俗話說的「過家家」行為。

孩子通過發揮自己的泛靈心理,把「過家家」中的各種道具想像成有生命有感情的夥伴,來完成社會劇假裝遊戲,通過這樣的遊戲來提升自己的認知、情緒和社會性發展。

泛靈心理有哪些表現

孩子出現泛靈心理,是具有強大想像力的代表,這意味著孩子開始用自己的認知去感受世界,此時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利用魔幻式的思維把人的意圖賦予到自己想像或者看到的物理事件中,那麼孩子的泛靈心理都體現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呢?

01

能活動的東西,容易引起孩子的泛靈心理

比如孩子看到小動物,就會問爸爸媽媽小動物會不會跟自己一樣要上幼兒園,會不會跟自己一樣有好朋友,誰是它的好朋友呢,好朋友跟它之間會不會鬧矛盾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此時的家長可以利用孩子的這種泛靈心理,用擬人化的方法給孩子科普一些問題。

有一次我帶3歲的孩子去加油站加油,孩子問我:「媽媽,為什麼車要加油呢?」我告訴他:「車也要吃飯、要補充能量啊,油就是車的飯,沒吃飯車就會餓,就沒有能量啟動,不能帶我們回家了。」等加滿油開車走的時候,他問我:「媽媽,車吃飽了嗎?」

這樣的問題如果我們按照正常人的思維解釋的話就得從車的構造開始說起,孩子難以理解,可是我們可以利用他此時的心理特點,以他能聽得懂的方式科普給他聽,他就很容易能夠理解了。

01

黑暗世界,容易引起孩子的泛靈心理

我家老大五歲時跟我們分房睡,開始幾天的新鮮勁過了之後就開始害怕起來,晚上睡覺不讓關燈,必須陪著她睡著了才能走。

我問她為什麼害怕,害怕什麼呢?她說:「我聽到窗外的風聲就覺得是怪獸的吼聲」「我總覺得床底下有東西」「我聽到天花板上有聲音就覺得有鬼」「我害怕半夜小偷從窗戶爬進來把我抱走」……孩子的這些情緒,其實都是泛靈心理在作怪。

大多數父母遇到這種情況,一開始可能會安慰孩子「沒事的,咱們家很安全,不會發生你擔心的那種事的」,後來慢慢地可能就會不耐煩:「有什麼好怕的,這個世界上沒有怪獸,沒有鬼,也不會有小偷到我們家把你抱走!」

父母此時的做法非但不會緩解孩子的恐懼心理,反而會使孩子更加恐懼。在《津巴多普通心理學》這本書里,把這種恐懼的情緒中不被理解和被否定的做法,叫做「負強化」。也就是孩子的恐懼情緒,被父母或者他人否定後,間接地把恐懼強化了。而產生害怕情緒的孩子,會因為得不到爸媽的肯定,更加焦慮和害怕。

01

對陪伴自己的玩具,容易產生泛靈心理

我前面說過我家孩子有戀物情結,離不開自己的枕巾,其實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特殊癖好」,有的孩子睡覺時非要把洋娃娃放在身邊,睡前要跟洋娃娃聊天,還要給洋娃娃蓋被子、枕枕頭,熱的時候會給洋娃娃扇扇子,冷的時候給洋娃娃蓋被子。

孩子特別容易跟自己朝夕相伴的玩具產生泛靈心理,因為在孩子的眼裡,這些跟自己物品不僅僅是玩具,而被他賦予了更多陪伴的意義,背後往往潛藏著孩子更多的心理需求。

很多孩子平時父母忙沒時間照顧自己,需要母親的時候可能母親沒辦法陪伴,跟母親的不可控相比,這些物品對孩子來說是可控的,當母親不在的時候,這些物品會代替母親給予孩子安全感,讓孩子把更多對母親的依賴轉移到物品上去。

如何利用泛靈心理正面引導孩子?

就像開頭說的奶奶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是錯誤使用了泛靈心理,讓孩子在奶奶「懲罰」桌子和地板的過程中得到「報復心理」,雖然撫慰了孩子的心靈,卻起到了不好的引導作用。那麼我們如何利用泛靈心理積極正面地引導孩子呢?

避免「印刻效應」,不盲目利用泛靈事物嚇唬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印刻效應」,人在幼年時期,父母與環境對身心產生的影響比我們想像得要深,而父母的行為更是比他們的言語更有說服力。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就清楚了,小時候誰沒被家長這樣「再不聽話讓大灰狼把你叼走」的言論恐嚇過?在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想像里,任何東西都足以對他造成威脅,更別提是在動畫片里時常代表惡人的「大灰狼」了。

我就曾經被母親嚇唬過說再不聽話把我送人,以至於我成年以後還會在某個夜晚做夢夢見回到小時候不聽話,母親對我說把我送人,繼而突然驚醒。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會相信仙女、妖精或者其他怪物具有超自然能力,他們認為有神秘力量可以解釋他們搞不懂的一切事物。常常對孩子說這樣的話,當時可能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可是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巨大的心理上的恐懼和壓力,對他的心理健康和成長造成深遠的影響。

善用系統脫敏法讓孩子深刻認識泛靈事物

系統脫敏法又稱為交互抑製法,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它是美國學者沃爾帕創立和發展起來的。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一步步地去接觸自己害怕的東西,當他能接受一個階段的東西後,再慢慢給他一些層次高的刺激,最後變得不害怕。

比如我弟弟送了我一條小狗,可是我家孩子特別害怕小狗,看到小狗就躲得遠遠的,後來我就給他看了很多網上別人發的萌萌的小狗的照片,還有很多跟小狗互動的視頻。

我記得曾經看過一個新聞,一個小女孩在海邊玩,忽然一個大浪打來,旁邊的狗狗為了救小女孩叼著她的衣服往回拽。我給孩子看了這個新聞和視頻後,孩子就對小狗又產生了另外一種認識,從那以後慢慢就能夠接受狗狗了。

善用泛靈心理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培養同理心

我們當然不能像開頭奶奶那樣,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懲罰」障礙物,但我們可以利用泛靈心理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比如孩子不珍惜玩具,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把超級飛俠的翅膀弄斷了,它就不能去給別人送快遞了。孩子不愛惜桌椅,我們可以跟他說:你摔倒了會不會疼呀?你把椅子碰倒了,如果它受傷了該多難過呀。

「翁格瑪麗的效應」上曾說:當孩子在心理上認可了某種心理暗示,就會不斷地往這種形象上去靠攏。也就是說,當孩子對泛靈對象產生了同理心,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要去愛護泛靈對象,同樣的道理,當孩子對泛靈事物產生害怕心理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強化這種恐懼心理,同時要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探究清楚害怕事物的真相。

當孩子處於幼兒時期,我們一定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不要給孩子看恐怖電影或者講恐怖故事,在孩子說自己害怕的時候,要給予孩子支持和力量,讓孩子在充滿愛意和陪伴的環境中長大,一定能幫助孩子驅散泛靈過程中的恐懼,給予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

更多熱文

孩子「愛管閑事」是優點還是缺點?

家長如何引導是關鍵!

孫楊屢遭對手拒絕合影:

輸不起的孩子,也活不漂亮!

熱門微課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大人也會玩上癮的兒童桌游,益智、燒腦、超好玩
丟掉鋼圈,自由自在,這麼美的內衣天天都想穿

TAG:超級育兒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