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普通話是以哪個地方方言為標準?很多人都以為是北京,大錯特錯

普通話是以哪個地方方言為標準?很多人都以為是北京,大錯特錯

嚴正聲明:本文素材來自《話說推普》一書,反對轉載,拒絕偽史,保證沒有任何政治聯想!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語言是所有文化的根基,我國大多數的省份都有自己的方言,很難想像如果沒有普通話的話該如何交流。特別是在南方的一些沿海城市,甚至同一個省份內還有幾種不同的方言,所以說普通話的誕生簡直是中國的奇蹟之一。那麼,為什麼當時選擇普通話當做全國的通用語言呢?

民間有人傳言說當時是投票選擇語言的,粵語差了一票就成為了全國通用語言,其實這個只是謠言罷了,因為陝西人也說陝西話當時差一票,還有洛陽人也說洛陽人差一票,從這點來看大家都很推崇自己的方言,不願意輸給其他方言。要知道確立國語可是一件國家大事,根本不可能隨便投個票就決定的,肯定是要先進行基本的考察。

考察的第一點就是這種方言要適合全國性的推廣,北京話就符合這一點,因為它在很多朝代都作為首都,特別是明清時期推行甚廣,很多其他地區的人也會被凈化。除了傳播基礎之外,還有就是必須要易學,這一點北京話還是不符合的,因為讀音比較複雜,很難學習。最後在1911年決定先統一全國讀音標準,然後在北京話的基礎上兼顧南北,這就是普通話的雛形。

到了1918年的時候,民國推出了全國第一套「注音字母」,這是結合了北京話和南京話創造出來的。不過推廣初期並不順利,當時的北京本地人十分反對,認為普通話讀音和北京話有衝突,甚至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南京大學)的張士一主張以北京話為標準來更改普通話標準。

一直到了3年後趙元任發音錄製的國語留聲機片才被廣大人所接受,到了1932年的時候全國的讀音標準才算是是正式確立。當時發表的《國音常用字彙》這本書其實就是現在普通話的最初模板,後來的演變都是基於這套模板的。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因為發現全國各地讀音還不夠規範,於是就以灤平縣(河北灤平)的方言作為標準,號召全國一起學習。

相比起北京話的兒化音來說,灤平縣(河北灤平)的方言顯得更圓潤,也鏗鏘有力,無論是平常聊天還是演講場合都很實用。所以在北京話、陝西話和粵語互相爭奪的時候,誰也沒有料到原來我們現在講的普通話是出自於一個河北的小縣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海無邊 的精彩文章:

一戰後英美出了一個蠢計劃,本來還沾沾自喜,卻不知是玩火自焚
日本偷襲珍珠港希特勒大罵豬隊友?不存在的,希特勒其實很支持

TAG:史海無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