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當他們找不到回家的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走失調查

當他們找不到回家的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走失調查

每一位失智走失老人的背後,都寫滿了整個家庭的離合悲歡。

他們有的在久別重逢後痛哭擁抱,哭訴著以為再也見不到的恐懼和辛酸;也有的在一次次辨認否認後黯然神傷,終究盼不到虛驚一場的驚喜。

在所有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背後,疾病猶如橡皮擦一樣,殘忍地一點點擦掉老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記憶和念想。他們需要被關注,也需要為愛被尋找。

當他們找不到回家的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走失調查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老人被找到和家人團聚後激動地淚流滿面感謝好心人 「頭條尋人」供圖

86歲的老爹又走丟了,他拎著菜,說是去給50多歲的孩子買娃娃

「父親已經連續走失過兩次」。

王金玉(化名)在家排行老四,在得知父親陸續走失找不到家、被鄰居和公安局送回才意識到,問題並不是想像的那樣簡單。

「你是誰呀,為什麼來我們家?」老人看到王金玉,滿眼恐懼。但還沒等女兒反應過來,老人又瞬間變得溫和,試探著伸出雙手,握住她的胳膊說,你這丫頭,長得像我小閨女。說完,咯咯的自己笑了起來。

從前,家裡人一直覺得老人雖然年齡大了,但是身體還可以,更何況每天都還打電話回家。「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最近一年多每次給爸爸打電話的時候,他都會反覆問重複的問題。沒想到,父親真是老糊塗了!」

這些被大眾普遍認為的「老糊塗」,醫學上稱為阿爾茨海默病,是發生於老年和老年前期、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和行為損害為特徵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臨床上表現為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能力損害、抽象思維和計算力損害、人格和行為改變等。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流行病學報告》數據指出,截至2015年全世界共有4680萬人罹患該病,每3秒鐘就有1例新發病例。2013年6月《柳葉刀》研究發現,2010年全世界約有3600萬患者,其中約四分之一在中國,患病人數已是世界第一。

北京老年醫院精神心理一科主任張守字介紹,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一個表現就是方向感缺失,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據《中國老年人走失狀況白皮書》測算,中國每年走失老人約為50萬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占走失老人的最大比例。

早期患者和正常衰老的表現非常相似,起病緩慢而隱匿,時好時壞,子女不能時常陪伴老人身側,很容易被家屬忽視

「老大愛吃餃子,老二愛吃炸鯽魚,老三愛吃皮凍,老四愛吃酸菜,小兒子,最淘氣,從小就愛搶姐姐們的好吃的……」得知老人找回來,5個孩子們都陸續回家探望,這時,老人的記憶彷彿又「恢復了」。把需要買的菜單記錄好後,老人不讓任何人跟隨,執意自己去小區大門外30米的菜店,看到老人狀態還很正常,子女們也就順應父親的意思。而這一走,就是近一小時。

姐弟們發現時間不對勁後,馬上下樓去找,菜店老闆卻說老人的確來買了八九樣菜,但買完就走了,說孩子們都回來了,和自己在家不一樣,要做好吃的。

3個小時了,老人還沒找到。王金玉又到縣城派出所報了案,但公安局表示,還沒到24小時不能立案,但還是協助調取監控畫面幫助尋找。

從小區門口的監控一路跟蹤,發現老人在兩小時之前,上了縣城去市裡的大客車。估算著時間,姐弟幾個馬上開車去追,最後在距離市區客車站1千米的商業街玩具店找到了父親。

「當時父親左手拎著好大一袋子的菜,右手一個個摸著門面外展台的玩具,一會擺弄著娃娃聽著音樂,一會看看賽車跑的多遠。」王金玉說,直到弟弟控制不住走過去抱住父親,父親才回頭,看到姐妹幾個已經哭成了淚人。

而此刻,父親反而笑了,溫柔的說了一句:「老爹都來給你們買玩具了,以後別人有的,你們也有咯,還哭啥呢?」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很多人都會隨著病程的延長逐漸失去記憶,最後記得的,往往都是人生中最深刻的日子。

在這一刻,王金玉才意識到,自己回來晚了。

對於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除了藥物延緩病情、改善癥狀,更多的是需要家庭的關心和護理、社會和人文的支持和關懷。

世界衛生組織阿爾茨海默協會最新調查發現,有30%的老年痴呆可以通過非藥物來調控。而在老父親最需要孩子的時候,他們,都不在身邊。

在2017年的「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活動上,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院長徐一峰教授介紹,我國老年痴呆患者數量逐年上升,但漏診率高、致殘率高、家庭和社會負擔重。

我國輕度痴呆症患者的就診率為14%,中度痴呆症患者的就診率為25%,重度痴呆症患者的就診率為34%。

走失老人死亡率高,父親走後第三天,他在雪裡看見了遺體

但卻不是每位阿爾茨海默病的家屬都能這麼幸運地找到走失老人。

更多的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在走失後,就再也找不到家、長時間流離失所,沒辦法重新回歸生活。

「2012年12月1號,我在學校上自習,妹妹來找我說爸爸又走了」「2012年12月3號,我和妹妹看到了雪地里爸爸的遺體,我們怎麼搖他都不醒。」

7年後,27歲的葉洪(化名)終於敢直視這段日記。

當時已經20歲的葉洪剛剛上高一,在之前的兩年,他休學照顧父親。2008年,父親被診斷患上阿爾茲海默病,母親由於精神問題沒辦法時時刻刻照看父親。

作為全家排行的老二,葉洪因為成績好、哥哥因為再不高考就沒有機會參加考試,被懂事的妹妹央求著,繼續上學,16歲的妹妹從此輟學打工。

2012年8月,葉洪的父親葉大國就走失過一次,葉洪和大哥還有鄰居一起,在人工湖附近找到後,便開始把葉大國(化名)反鎖在平房內。

「那時候我每天中午回家給爸媽做飯,但經常被爸媽在屋裡的自言自語嚇到,他們會問我是誰,也會問自己是誰。」葉洪說,就那樣關了幾個月,見到父親情況有好轉,於是兄妹三個商量,讓父親正常生活,只要答應不再亂走就可以。

沒想到,在這之後第三天,父親就在冰天雪地里消失不見了。

「當時我在晚自習教室被叫走,整整找了三天,看到了父親的屍體。」葉洪說,他知道父親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在那之後,葉洪一直把父親的錯歸咎於自己沒有輟學照顧家庭。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在走失後,由於各項生活能力降低或喪失,死亡率非常高。頭條尋人統計發現,阿爾茨海默病老人走失後死亡率高達10.47%,遠高於一般走失者死亡率3.1%。

相比於已經被找到的走失老人,有一大部分再也沒有音信。

嬌嬌(化名)的母親,在7年前就已經走失,至今還沒回來。

嬌嬌記得,當時已經60多歲的單身媽媽心心念念的就是嬌嬌帶回一個男朋友回家,她才放心。沒想到的是,媽媽給嬌嬌的時間太短,後來媽媽基本上忘記了所有事物和經歷,而她還沒有像小時一樣牽著媽媽的手走,給她講她忘記的一切,媽媽就忘記了回家的路。

嬌嬌說,她從未放棄過尋找。每次在微博上留言回憶阿爾茨海默病媽媽走失之前的點滴都有人回復,其中這個兩段話她每次看到都淚如雨下:

「爸爸是56歲那年患的阿爾茨海默病,到今年已經十年。他患病之初,經常走丟,但口袋裡總裝著一本被磨舊的通訊本,首頁便是我的電話。四年前,語言障礙,現在已經完全喪失了語言功能。我一直期望,有一天爸爸能想起我們生活的點滴,能用語言表達他的喜怒哀樂,哪怕只是像孩子一樣。」

「兒子看到一個跟文章主題類似的視頻,當晚睡覺前說,媽媽,你一定要記住我啊,不要忘了我,一定要記住,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忘了我……」

走失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留給患者家屬的,是無盡的煎熬和自責。


一次偶然,藉助科技讓尋找走失老人更便捷

電線杆、報紙中縫、救助站、視頻監控……

以前,和走失老人相關的是這樣一個個孤立的信息點,受眾人群相對較少,讓找尋走失老人屢屢遇到非常大的困難,但如今,通過網路和手機,這些信息被技術重新連接在一起。

2016年2月8日,大年初一,別人家在歡歡喜喜地過年,居住在河北燕郊納丹堡小區的李家人卻在通過微信、朋友圈、微博、上街張貼尋人啟事等方法,尋找走丟的八旬老人。

「姥姥李鳳琴出去散步已經走了好幾個小時了,走的時候也沒告知家人。」老人的外孫女還求助了微博大V轉發尋人微博,但是沒有任何進展。街頭張貼的尋人啟事,一天下來也沒有換來有價值的線索。

2月9日上午,今日頭條實習生於瑛琪在微博中看到李家那則尋人信息,便反饋給今日頭條的工作人員。

經過向媒體和家人求證後,2月9日13時04分,今日頭條將這條尋人信息作為一條彈窗,推送到廊坊地區部分今日頭條用戶手機上。

范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位用戶。

據范女士回憶,大年初二那天她要上班,上午10時左右出門倒垃圾碰到一位老太太要水喝,「我給了她熱水,她非要喝涼的,喝完自己打摩的走了」。

李鳳琴老人的坐標越來越明晰,李家人最終在火車站裡找到了疲憊的老人。老人神情萎靡疲倦,雙手滿是塵土,嘴唇乾裂,走丟30多個小時的老人幾乎沒有吃一口東西,獨自度過了北方寒冷的冬夜。

此後,今日頭條發起面向全國的公益尋人項目——頭條尋人,利用地理位置彈窗的方式,將走失者信息推送給走失地點附近的今日頭條用戶。

根據2019年7月24日頭條尋人發布的數據報告,有超過74.9%的走失者能夠在72小時內找回(24小時內找回的概率為46.9%;24至72小時內找回的概率為28%)。隨著時間的延長找回概率將出現大幅下降。

數據顯示,72小時到7天內走失者的找回率為12.1%。而當走失時長變為一個月,找回率將下降為7.2%。這意味著家人走失後,72小時是尋人的黃金時間。而對於走失時周邊環境比較複雜的老人,幾小時,也意味著凶多吉少。

頭條尋人項目總監曾華介紹,「生離死別」這4個字,對於和平時期的普通人,只是一個修辭,但對於頭條尋人項目組,是每天都在發生的真實故事。

「一個老人失蹤在一個小時之內,我們會預估在這一個小時內老人步行半徑所能達到的距離,保守估計不會超過5公里,依靠地理位置推送技術,以走失地為圓心,5公里為半徑畫一個圓,向所有出現在這個圓形區域內的用戶推送彈窗。走失的時間越長,這個同心圓就會越大。」

而在2018年統計的走失老人中,有12473位老人未採取隨身攜帶手機、GPS定位設備等防護設施,佔96%,通過佩戴防走失設備降低走失風險刻不容緩。

「老闆,有位老人過來應聘廚師。」

「這不是頭條推送的那個人嗎?」

王芳(化名)在發現老伴老劉記憶力不好的時候,就用了3天時間,把每一件外套和褲子上都縫了卡片信息。

住在北京房山的老劉每次走失都要在外面遭罪兩三天。

長安街旁邊的南池子,是老劉出生、成長的老家。從房山到南池子,這段路很長,是老劉失憶後步行都走不回去的幾十公里。

這段路也很短,是160cm身高都不到的王芳,走過無數次的「尋夫路。」

從北京市區到王芳和老劉的房山家裡,需要2個多小時,下了地鐵,還需要乘坐901路公交。

兩年前,老劉第一次走失,就是乘坐這路901公交車。

當時,他乘坐901路公交在「岳各庄橋東」站下車。「岳各庄橋東」附近沒有商業區,家人找公交公司調監控也只找到這裡,下車後線索就斷了。

「我和女兒找了他整整兩天,之前他總嚷嚷著,要回市裡老家看看,但是在那附近也沒找到。」王芳說,兩天之後,一家飯館的老闆就打電話過來。

飯館老闆說,老人一早來到店裡,告訴服務員說,你們老闆讓我來應聘給你們做廚師。服務員此前沒有得到新廚師報道的消息,只能等老闆來。

老闆來了之後才發現,這個老人,就是剛剛在今日頭條推送的尋人信息上看到的那位,於是馬上給老劉的家人打電話。

頭條尋人提供的數據顯示:其近三年半來共發布了74042條尋人信息,其中40.58%為老人;在走失老人中,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12107位,佔比40.3%。

老劉雖然是初期患者,但是忘記回家的路是常態。

「後來不管他去哪我都要跟著,有一次他生氣說,我又不是犯人,你不要總跟著我。」王芳指著此刻正笑眯眯的看著自己的老劉說,就連冬天他四點起來去廣場寫毛筆字我都要跟著,他要是丟了,我就沒有老伴兒了。

當他們找不到回家的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走失調查

為防止再次走失,頭條尋人在成功幫王芳找回老劉後,贈送了老劉定位手環,防止老劉走失找不到家。張赫/攝

當他們找不到回家的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走失調查

王芳專門為老劉的每一個衣服褲子上都縫上SOS名牌,寫上姓名住址等信息。張赫/攝

研究發現,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除了大腦皮質的萎縮,他們大腦的海馬體也出現了顯著的縮小。

美國流行病學博士大衛·斯諾登在他的研究中發現,健康大腦重量通常在1100克到1400克,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通常會萎縮到小於1000克。

在不斷地萎縮過程中,患者會忘記做過的事情,找不到可以表達自己的辭彙。他們無法再邏輯性地思考,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忘記親人和熟悉的環境。

但即便如此,他們總是在一個個瞬間,用種種方式,告訴你,他們也還記得你。

嬌嬌依然記得,在母親被診斷阿爾茨海默病的那天,她靜靜地陪著母親,她看書,母親就靜靜地坐著,然後突然問她:「等會你還走不走?」

嬌嬌本來還在忐忑,是不是母親又忘了自己是誰,於是「聰明的」試探著回答:吃完飯,天不黑就走,天黑就不走。

還沒等嬌嬌話音落,母親像個孩子一樣跑到窗戶旁指著大亮的天說,你看,天黑了。

當他們找不到回家的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走失調查

當他們找不到回家的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走失調查

本文原發於2019-07-30《健康時報》總第1621期新聞版《當他們找不到回家的路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走失調查》(健康時報記者張赫)

本文實習編輯:張萌

部門主任:楊小明

稿件意見請聯繫:010-65363351

郵箱:tousu@jksb.com.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時報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點外賣一年吃掉2046億,也吃掉了國人的健康
高溫來了,緊急提醒!氣溫每升高1℃,這種病人就多一波!這5件短命事你千萬別做

TAG:健康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