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心中的香格里拉(下)

心中的香格里拉(下)

這時我遇見了我永生不忘的恩師——段老師。當找到她時,她親切地接待了我。情不自禁地,我就潸然淚下,對她痛快淋漓地宣洩了我的種種不如意及心中的苦楚。我請求她來幫助我、轉化我、治療我。

段老師如母親一般地對待我,她教我誦持《心經》、《往生咒》。儘管我當時並不知其意,但我堅信,這是治療我身心諸苦的良藥,是我永遠的依託。因為我相信,學佛的、慈悲的、如母親一般的段老師是不會讓我失望的。那一夜在讀了《心經》之後,我睡得很香,一覺醒來,內心清凈無比……

在段老師的介紹下,我又遇到了我生命中第二個永生不忘的恩師——樊老師。樊老師同樣慈愛地用心幫我、引導我。在樊老師的斗室里,我感覺我找到了心中的家園,心中的香格里拉。因為我知道,我雖然是個臟孩子,但母親永遠不會嫌棄我,母親的心會永遠對我開放。

段老師、樊老師他們接引我的佛法良方,總是讓我想起心目中理想的母親輕輕給懷中的病兒喂葯的那一幕。我的心曾經很柔弱,滿懷傷痛、期冀躲在一個溫暖而寬廣的胸懷中避風遮雨。現在這樣的避風港不僅讓我尋到了,而且引航的導師還用佛法再次鼓盪起我的生命之帆,讓我自己去迎風破浪。

就這麼走進佛法的天地中,就這麼開始了與一些善良的學佛人的交往,這種經歷讓我由不得就會再三感嘆命運對我的厚愛。曾經想過像自己這般脆弱而滿懷心事的女孩,應該不會如鮮花一般綻放在生命的田野里。但碰到了佛法,也就像碰到了陽光,再纖弱的太陽花也會迎風盛開。每當想起以前自己封閉在自己的小天地中,那種不得伸展、不得舒懷的小女子氣,就深深感到佛法再塑人靈魂的力量。我越發覺得,一個愛思考的靈魂,如果沒有一種與天地同懷的胸襟,那最終的結局就只能走進日常瑣屑的雜務衚衕中去。

原先曾努力地在天空中找過屬於自己的那顆星,再回過頭來才發現,其實自己怎麼可能會從天上掉下來。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那生命豈不成了永遠的失落?如果說星星能帶來光亮的話,那我們於六道中的輪迴恰恰是因為這不自知就染上的無明。如果不能恢復自性的天真狀態,那這種無明就將把我們帶入永無止息的黑暗輪迴中。

漸明佛理,便漸明自心。談不上什麼修持,但我已學會逐漸將佛陀之光與自己的性靈相應——那就是努力發掘自己的本性,使自己的心間與那潔凈的香格里拉打成一片。

如歌的往事,仿似昨天。人世無常,我人當以自鞭。而彌陀的智慧之光,則無處不在,時時照射著眾生的心靈。我想只要我們有了信、願、行,那如意寶珠便可常在心間。而心間有佛光普照,心靈便會有依託,眾生便都可找到自性的家園。

許多人都持有「人死如燈滅」的觀點,他們認為生命來也突然,去也突然,或者來也自然,去也自然。但不管突然也罷,自然也罷,都是一種生命的斷滅觀點。這種看法的由來當然與我們平常所接受的教育及生活環境有關。而在藏地,或者信奉上座部南傳佛教的斯里蘭卡、泰國等地,人們卻大都對生命的遷流不息持有堅定的信解。

不管有關生命的見解有多大的不同,只要站在一個科學而客觀的立場上去深入研究,這種研究便都會促進人類對生命本質的把握。特別是處在現在這樣一個東西方文明互相碰撞、互相融合的大環境中,我們更應以開放的心態去迎接八方來風。

在這種情況下,佛教界與知識分子的交流機會也日益增多起來。我們希望能廣泛地交換各自的觀點,我們不怕不同意見之間的爭執與辯論,我們只怕人們在沒有充分研究他們不熟悉、不了解的理論及實踐體系時就妄下評判。我相信,只要你認真地翻看一本佛教經典,那裡面闡述的空性與前後世的論點就一定會吸引你一直往下看。

就普通情況而言,科學觀點一般要通過命題、推理、實驗等幾個步驟去加以驗證,運用這些手段去探究宇宙奧秘,與佛陀「能所雙亡」、「不落言詮」的現量觀照大千世界的方法相比,就猶如盲人摸象一般,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著名心理學家格拉罕·豪威博士就說過:「稍微讀一下佛教書籍,我們就立刻會明白,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佛教徒,對於我們現代心理學問題的了解程度,就已遠遠超乎了我們今天對他們所作的估計。

因此,不論你以何種因緣進入佛門,我相信只要你邁進一隻腳,那最終的結果只會像然然一樣,你會一直沿著佛道走下去,直至到達那一片心中最終的目的地——香格里拉。

有沒有興趣試試看?

/索達吉堪布

摘自/《智海浪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瑪妙林 的精彩文章:

一日禪 生命的意義
從那夜起,出家的念頭佔據了我的腦海(上)

TAG:達瑪妙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