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八一特別策劃:向老兵致敬——坐在習主席身邊的老兵們

八一特別策劃:向老兵致敬——坐在習主席身邊的老兵們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段江山

面對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94歲的老兵張富清在家人的攙扶下,從輪椅上起身站立,莊嚴地敬了一個軍禮。那一刻,他的眼裡噙著淚水。

這一天,是2019年7月27日。距離他上一次站立在天安門廣場,已經過去了66年。

就在前一天,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張富清受邀參會。

會後,習主席會見與會代表併合影留念。作為全國退役軍人的傑出代表,張富清老人和其他四位老兵被特意安排在合影的第一排就座。

見到習主席的那一刻,張富清莊重地敬軍禮。雖然退役轉業到地方已經64年,但他依然保持了軍人本色。

94歲的張富清緊緊握著習主席的雙手,激動地說:「感謝總書記,感謝黨中央。我是黨培養的,我要跟緊黨走,做一名黨的好戰士。」

「你都做到了。你是全黨全國人民的楷模!保重身體,健康長壽。」習主席雙手緊握住老人的手,深情地說。

那天,人們注意到,坐在習主席身邊的還有另外四位老兵——90歲的朱再保、85歲的崔道植、83歲的王於昌和王成幫。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與名的事迹,人們已經熟知,這位老兵的故事卻少有人了解。

梳理這四位老兵的故事,記者發現,他們與張富清的人生軌跡雖有不同,卻都有著相同的精神特質——對黨的無限忠誠和軍人的初心本色。

「只要我活著一天,就要對得起犧牲的戰友」

老兵朱再保很忙。雖然已經是90歲的高齡,但他身板硬朗。他挎著資料包,騎在自行車上匆匆趕路的瘦削身影,是左鄰右舍對他最深的印象。

開展愛國主義宣講、調研環境污染情況、普及環保知識、幫扶困難群眾……為了這些公益事業,朱再保忙了幾十年,足跡踏遍了岳陽的鐵山水庫、洞庭湖畔、學校機關、貧困家庭。

「我是死過幾回的人,得把一天當兩天過,抓緊時間給社會做點貢獻!」這種緊迫感,源自朱再保過去的經歷。

「我6歲放牛,12歲做長工。那時家裡窮得要借糧過活,但借一擔穀子要還三擔,感覺干一輩子也還不清。」朱再保回憶說,「解放後,家裡的生活一天天變好了,我心裡對黨就有了一份深情。」

1951年2月,為了報答黨恩,已經任區團委書記的朱再保參軍入伍,走上了抗美援朝的戰場。

金城戰役中,朱再保所在部隊擔負排雷任務。戰鬥打響後,他與戰友們迎著炮火奮勇前進。

硝煙散盡,我軍取得了金城戰役的勝利。朱再保身邊的很多戰友不幸犧牲,他的右膝蓋骨也被炸傷。

「撿回一條命」的朱再保回望戰場,暗下決心「:只要我活著一天,就要對得起犧牲的戰友,替他們更有意義地活著。」

戰爭結束後,朱再保回到祖國繼續從軍。此時,另一場生死考驗悄然降臨到他的身上。

1966年,朱再保被診斷為胃癌晚期。做了胃和橫結腸的切除手術後,醫生預言他活不過5年。

為了讓朱再保安心養病,部隊將他安置在岳陽軍分區離職休養。

考慮到自己可能時日無多,「更有意義地活著」這個信念就像戰鼓催征,催促著朱再保到處「找事做」。

他主動為駐地附近一所中學義務打掃廁所,就此與學校結緣。自薦成為該校的校外輔導員後,他開始為學生講紅色故事。

隨著時光推移,朱再保不僅打破了醫生的預言,戰勝了病魔,還在另一個「戰場」上打贏了一場又一場「有意義的戰鬥」——

他受邀成為市區100多所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全市校外總輔導員。除了開展紅色教育,他還在各個學校宣講環保知識。幾十年來,他在學校作了3500多場次的宣講,編寫宣傳材料150萬字,印刷並免費發放600萬份資料。

1989年,希望工程啟動。朱再保當年就資助了臨湘縣橫鋪鄉11個村子的52名失學適齡兒童,讓他們重返校園。

這些年,朱再保累計募集捐款600多萬元、大米400多噸、物品80多萬件,累計資助臨湘、平江、華容、錢糧湖等地3萬多名貧困家庭孩子上學。

時至今日,無論在環保還是扶貧「戰場」,這名高齡老兵依然保持著衝鋒的姿態,追求「更有意義地活著」。

「我的生命、我的知識,都是黨給我的」

凌晨2點多,哈爾濱市松北區的一家老年公寓,910房間的燈亮了。

老兵崔道植悄悄起床,踮著腳走出卧室,打開電腦,在昏暗的燈光下小心翼翼地開始工作——他怕驚擾了還在熟睡的老伴兒金玉伊。

「生命規律就在那裡,我的時間有限了……我想趕快把這幾十年的積累整理出來,希望對後面的同志有用。」作為共和國的權威刑偵痕迹檢驗專家之一,崔道植盯著電腦里紛繁複雜的圖片模型、統計數據、案例分析等資料,緊張地忙碌著。

從志願軍戰士到刑事技術專家,崔道植在人生的「兩個戰場」都戰功赫赫。今年85歲的他,仍忘我工作。他傳奇的一生,就蘊藏於這浩如煙海的數據資料中。

襲擊軍警、持槍搶劫殺人……「白寶山案」被列為1997年中國十大案件之首,轟動全國。

當時,北京、新疆兩地都發生了涉槍大案,但現場除了幾枚殘留的彈頭和彈殼,別無線索。

北京和新疆,相距3000多公里,兩案是否有關聯?沒人能夠說清。

在案件偵查工作陷入瓶頸的關鍵時刻,身在黑龍江的崔道植連夜飛赴烏魯木齊。經過三天兩夜的鑒定,他得出了一個驚人結論:北京、新疆兩地的彈殼為同一支步槍發射,可將兩地案件併案偵查。

「這是一個對案件具有重大突破意義的鑒定!」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副巡視員班茂森說,正是基於這個鑒定,警方找到了偵查工作的準確方向,並快速鎖定了犯罪嫌疑人。

憑藉超群的技藝、多年的實戰經驗和嚴謹的工作作風,崔道植解開了一個個驚天大案的謎團。他也被公認為中國警界重大疑難刑事案件痕迹鑒定的「定海神針」。

這樣一位警界傳奇英雄,心中也有自己的「定海神針」。採訪中,崔道植重複最多的話就是「報答黨恩」。

「我是一個舊社會裡貧苦農民家的孩子,童年忍飢挨餓,經歷過偽『滿洲國』時期的黑暗統治。新中國成立,人民得到解放,對我來說就是重生,我的生命、我的知識,都是黨給我的,我要報答黨恩。」崔道植說,直到新中國成立,他終於挺直腰桿,更加覺得黨的偉大。

1949年,15歲的崔道植成為一名兒童團團長。從那時起,他就立下志向:今後要參軍,一定要參加共產黨的軍隊;要入黨,一定要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1年,吉林梅河口,朝鮮族青年崔道植報名參軍。因為工作需要,他被分配做了一名朝鮮語翻譯員,為抗美援朝戰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1955年,崔道植所在部隊集體轉業,他與公安刑事技術工作結緣,開始在新的領域繼續衝鋒。

如今,85歲的崔道植仍在刑偵一線日夜忙碌。他一生都在踐行自己曾經的諾言:「只要國家需要,一聲召喚,我將立即起身!」

「在部隊受了20多年教育,我永遠是人民的子弟兵」

一大早,老兵王於昌就開始了晨練。歲月不饒人,他堅持了大半輩子的3公里晨跑,現在改成每天3公里快走。即便如此,看到他穩健迅捷的步伐,還是很難讓人相信他已經有83歲的高齡。

「老王早啊」「老書記早」……一路走街串巷,其他早起的路人看到王於昌,都熱情地跟他打招呼。只是相比以前,大家的眼裡更多了份崇敬。

幾十年來,街坊鄰居都敬重王於昌是個「乾乾淨淨的老實人、勤勤懇懇的老黃牛」。直到這次被評為全國模範退役軍人,大家才知道,王於昌原來是曾參與擊落U2飛機的大英雄。

當時,王於昌正在某地空導彈部隊擔任加註技師。打U2飛機的任務下達後,他隨部隊千里奔襲,和戰友們一起在東南一帶做好伏擊準備。

接到行動指令後,王於昌按規程快速展開加註作業。由於他在行動中超標準地提前完成了加註作業,為導彈搜索和擊落目標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王於昌共參與了兩次擊落U2飛機的行動,均出色完成任務,被授予一等功。

1972年,已經升任連長的王於昌轉業。回到地方後,他從未向其他人提起過自己這段輝煌的軍旅經歷。

「一方面是保密需要,不能講。另一方面,我畢竟開始了新的工作,以前的事沒啥好炫耀的。」王於昌說。

轉業後,王於昌起初在安徽省蕭縣原百貨公司做一名普通的櫃檯營業員,主要負責賣布。不僅沒有了幹部身份,工資也比當連長時降了一大半,但王於昌並沒有拿出自己曾經的戰功去要待遇,而是毫無怨言地接受了組織的安排。

憑藉自己的勤學苦練,王於昌很快從營業員升任人事秘書股長,後來又擔任了副經理。

擔任領導職務20多年,王於昌一直掌握著給職工們定級調薪的權力,但他從不以此為由吃拿卡要,也從未接受任何吃請送禮。

「我一輩子不吸煙、不喝酒,也不參與應酬,大家都知道我的原則是『一切按文件辦』,所以都對我很放心。」至今,還有很多老同事感激王於昌當年的秉公辦事。

現在知道了王於昌服役期間的輝煌戰功,大家對他的敬重,就更增添了一份崇敬。然而,每當有人說他是大功臣,王於昌就急得直擺手:「我不是什麼大功臣。在部隊受了20多年教育,我永遠是人民的子弟兵。」

這個信念,源自王於昌幼時的經歷。

「在舊社會,我家是全村最窮的。」那時候,王於昌的父親在地主家當長工,全家近10口人就靠2畝薄田過活。

新中國成立後,土地改革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王於昌家一下子分到了10畝地,他的父親還當上了農會主任。

「我對黨有著很深的感情。如果不是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我們家也不可能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翻身。」從屢立戰功的優秀軍人,到紮根基層、服務群眾的營業員,數十年來,王於昌始終堅守了一名黨員的初心和本色。

「寧願死在綠化事業上,也不死在病床上」

吃過早飯,老兵王成幫穿上舊軍裝,背起水壺乾糧,拿著植樹工具,從庫爾勒市區的家中出發,搭1個多小時公交,趕往郊區的苗圃基地。

公交車向前行駛,途經穿城而過的孔雀河。從獅子橋到建設橋的河段,兩岸柳樹搖曳。這些柳樹有一個與老兵共同的名字:成幫柳。

「成幫柳」是新疆巴州地區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樹種。給柳樹取這樣一個特別的名字,是當地老百姓對王成幫為綠化事業所做貢獻的特別褒獎。

早在參軍入伍時,對種樹的執念就已經深埋王成幫的心底。

1956年,20歲的王成幫從甘肅參軍來疆,服役於原陸軍某師十團。

第一次離開家鄉,來到遙遠的邊疆,汽車在戈壁灘上顛簸的那17天給王成幫帶來極大震撼。一個概念在他腦海里生髮:「在新疆,樹是人們生活的命根子。沒有樹,人就不能生存。」

「新疆需要樹,這裡的人民需要樹。」作為一名人民子弟兵,王成幫給自己布置了一項額外任務——利用訓練間隙種樹。

為了保證樹種發芽,王成幫曾用嘴嘗土,以此判斷鹽鹼地的含鹼量,確定科學的種植方法。

為解決樹苗來源不足的問題,他在戈壁灘上不斷試驗扦插繁殖方法,並將其傳授給當地老百姓。

擔任師副參謀長後,在組織部隊訓練的間隙,王成幫依然堅持種樹。他帶領官兵和駐地的阿格鄉欄杆村村民栽下的10多萬棵樹,早已成為庫車縣卻勒塔格山下的一道風景。

退休後,王成幫放棄了回家養老的安逸生活,選擇繼續投身新疆綠化事業。

1993年,王成幫來到新疆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基地,作為一名不要工資的「臨時澆水工」,一干就是9年。期間他帶領民工改造基地水井10口,修建蓄水池13個,為基地節約資金200多萬元,植樹150多萬株。

結束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基地的植樹工作後,王成幫回到了妻子張春英工作的庫爾勒市,在市園林局繼續干起了義務綠化的工作。

2005年,王成幫被確診為肺癌晚期,醫生說他「最多只能活半年」。

即便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王成幫也不忘打電話安排種樹的事情。剛接受了一個多月的治療,他就急不可耐地提著箱子回家,繼續趕往苗圃基地種樹。

他在日記里寫道:「寧願死在綠化事業上,也不死在病床上。我要堅持到生命的最後,為這塊綠地奮鬥到生命的最後。」

王成幫一心惦記著種樹,病痛被拋在腦後,病情奇蹟般地沒有繼續惡化。

這些年來,王成幫在庫爾勒植樹育苗近百萬株,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綠化情況。而這一切的初衷,只因王成幫時刻銘記著他作為黨員的初心。

小時候,王成幫跟著母親四處乞討為生。直到1949年9月17日那天,他聽大人們說,「民樂縣解放了,共產黨能讓我們過上好日子」。

很快,王成幫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悲慘的童年總算結束,他也記下了共產黨的恩情。

參軍第一年,王成幫就光榮入黨。從在黨旗前宣誓的那一刻起,他決心這一生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他在這片土地上植樹60多年,不求任何回報。有人稱讚王成幫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他說:「這是老百姓給我的最高榮譽。」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邊防很遠,國防很近
軍報刊文:以高度政治責任感守初心擔使命

TAG: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