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我是什麼類型的人」——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我是什麼類型的人」——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他這個人,是個什麼類型的人?」

「我孩子這性格,是我們教的,還是遺傳他爸啊?」

「他以前上學時就這樣,不知道這些年變沒變?」

「我家孩子以後會長成一個什麼樣的人啊?」

「不求大富大貴,但怎麼教育,才能讓孩子至少正直、勇敢、善良、幸福……千萬別長歪了?」

你是否對這些問題很有興趣?

了解一個人的樂趣,就在於你可以了解他/她在想什麼。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模式、行為模式、以及情感表達的模式,而且還相對比較穩定,比如你讀大學的時候有個「善於交際」的同學,那你可能會以此為依據,預測他以後工作中也是個愛交際的人。這就是「人格」。

每個人獨特的才智、價值觀、期望、愛情、仇恨、習慣等構建的總和,才使得我們每個人都與眾不同。

「我是什麼類型的人」——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人格模板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

人格特質相對比較穩定,所以我們才會通過人格特質,來預測別人以後的行為方式。

想想我們的身邊熟悉的親戚、最好的朋友,是不是即便很久沒見,再次見面也還是有熟悉感的?

如果我們每次見到老朋友,都感覺他成了一個完全陌生的人,這有多可怕?

那麼,人格到底是在幾歲的時候穩定下來的呢?

通常,人到了20多歲之後,人格就很難再改變了,到了30歲,人格徹底穩定下來了。

儘管如此,也還是有例外的情況發生。比如多

數人隨著年齡的逐漸成熟,會變得更加有責任感,更加溫和,更加合群。

「我是什麼類型的人」——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既然20歲才趨於穩定,那麼問題來了: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做一道判斷題:


你覺得,像訓練小狗一樣,用巴掌加糖果的方法來教育孩子,是可取的嗎?

多數父母都不會贊同吧?

這說明,我們已經在心裡認定:哪怕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

這一點,已經得到了相關研究的證實:因為遺傳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格特質。

「我是什麼類型的人」——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遺傳對人格的影響

研究遺傳的作用,最常見的辦法就是研究同卵雙生子之間的差異了。

因為同卵雙生子由單個卵子發育而成,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家對成長在不同家庭里的同卵雙生子進行了研究。

在大學裡,那些重逢的同卵雙生子接受了大量的醫學檢查和心理測驗。

這些測驗的結果表明,即使同卵雙生子被分開撫養,他們之間的相似程度似乎也比異卵雙生子更高。

他們就和天天生活在一起的雙胞胎一樣,即便長期被分開撫養,他們說話的聲音、面部表情、手部動作,甚至連一些神經質的小動作(咬指甲、敲桌子)都一模一樣。

對分開撫養的同卵雙生子的研究證明:遺傳對人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人格中也具有遺傳因素。

不過,同樣的研究也發現,人格是可以通過環境加以改變的。

因為對同卵雙生子的研究也表明:他們被分開撫養的時間越長,兩個人之間的差異就越大。

「我是什麼類型的人」——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環境對人格影響

人來和科幻電影里出現的機器人最大的不同,也許就在於機器人的人格特質都是事先編好的程序,而人類的一生髮展,則是我們每個人自己選擇的結果。

我們的選擇可能受到遺傳傾向的影響,但這並不能決定我們的命運。

按照人本主義的觀點:


你之所以成為今天的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曾經做出的各種選擇。

比如馬斯洛的「自我實現」學說。

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他早期對取得特殊成就的人特別有興趣,想知道他們和普通人有什麼差別。

於是他研究了很多名人、科學家、藝術家……在這個研究的過程中,馬斯洛發現:


成功並不是名人的專利,普通的工人、學生、家庭婦女都能夠使自己的生活美滿,充實並有創造力。

馬斯洛那這種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的過程稱為「自我實現」。

有人說,自我實現的人在努力「生活」,而其他人僅僅是「活著」。

如果有可能,相信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是在「生活」。

於是最近十幾年來,信奉積極心理學的學者們都在努力研究「積極人格特質」,希望找出它們和快樂、主觀幸福感之間的聯繫。

「我是什麼類型的人」——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積極心理學:積極的人格特質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以及其他學者,將人類的六種力量稱為引領人類走向幸福快樂的力量。

每種力量都是一種積極的人格特質,具體如下(Peterson & Seligman,2004):

  • 智慧和知識:創造性,好奇心,開放的心態,喜歡學習,洞察力
  • 勇氣:勇敢,堅持,毅力,生命活力
  • 人道主義精神:仁慈,有愛心,有社交能力
  • 公正:行使公民的義務,公平,有領導能力
  • 節制:原諒他人的過錯,謙卑,謹慎,自我控制
  • 卓越:欣賞美和優秀的人與事物,感恩,希望,幽默,有靈性。

哪些積極的人格特質與幸福快樂聯繫最緊密呢?

有研究發現,希望、生命力、感恩、愛心和好奇心與生活滿意度的關聯最大。

這些特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指引:

到底什麼樣的人格特質,能夠幫助人們生活得更開心、更有意義、更健康?

既然人格在20歲左右就趨於穩定了,那麼是否應該從小培養這些特質?

「我是什麼類型的人」——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從小培養幸福的能力

積極人格,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那積極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爸爸媽媽都有經驗:孩子嘛,肯定有缺點,也有優點(每個人都這樣)。

但通常我們大人更容易關注孩子的缺點,更注重矯正這些看起來可能對孩子的未來有害的弱點。

但積極人格理論認為,每個人的發展,主要是他們投身了自己滿意而高興的活動,保持了樂觀的心態、積極的價值觀,因此,積極心理學更關注每個人積極人格特質的培養。

「我是什麼類型的人」——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如果總結一下,下面三種人格特質是最值得培養的:

一、主觀滿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簡稱SWB)

主觀滿意感是一種人格特質,也是一種心理體驗,是指一個人主觀上肯定:自己現有的生活狀態,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狀態。

換句話說就是:我在認知和情感上,都對現在的自我生活狀態以及周圍環境很認同。

即便每個人的生活,在質和量上都千差萬別,但SWB是主觀的,也不完全由生活水平的客觀質量決定。

所以,即便是過著同樣的生活,有的人甘之如飴,有的人卻痛苦無比。

「我是什麼類型的人」——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二、自我決定性(Self-determination)

自我決定性,就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發展,能夠做出合適的選擇,並對其嫁衣堅持。

自我決定性人格特質,對一個人的內在動機、社會性發展、幸福感都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三、樂觀

樂觀,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和周圍的食物,都能產生一種積極體驗。

塞利格曼認為,樂觀主要是後天形成的一種人格特質,雖然每個人身上都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但大部分人,都可以通過學習,而形成「習得性樂觀」。

一旦形成了樂觀的人格特質,人們才會在任何環境下,都朝著好的結果努力。

「我是什麼類型的人」——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在家庭中,如何培養積極人格特質的孩子?

主動幫孩子構建積極的情緒,比時刻想著如何化解消極情緒更加重要。具體怎麼做呢?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幸福》這本書里,寫了八種方法,並建議這些方法,應該在孩子出生後到7歲這段時間使用。

一、孩子出生後就和爸媽一起睡

與寶寶通水,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給他們安全感,因為孩子一整件就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得到父母無上的注意。孩子從小就知道他是可以依靠父母,可以在珍愛中長大的。

即便未來還是會跟孩子分床,孩子也可能會因為不習慣而大吵大鬧。

不過,在出生的頭幾個月里,孩子和父母建立了親密關係,孩子會對自己永遠不會被父母拋棄有信心。

「我是什麼類型的人」——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二、和孩子玩同步遊戲

啥叫「同步遊戲」?很簡單,寶寶做什麼,爸爸媽媽也跟著做同樣的事情就好了。比如:

寶寶敲了兩下小鼓,我們也跟著敲兩下。寶寶可能會抬起頭來看我們,然後自己敲三下,我們也跟著敲三下,寶寶就會笑得很開心。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會學習到:我的行為能影響到別人,我是很重要的!

用同步原則選玩具:

同步遊戲的原則,也可以幫助爸爸媽媽給孩子挑選到合適的玩具。

當寶寶的能力,和玩具的挑戰相匹配的時候,這個玩具就會給孩子帶來自我滿足感。

所以,我們首先要看寶寶是否喜歡,然後挑選那些能讓寶寶通過自己的動作來發生改變的玩具。

比如,寶寶一搖,就能發出聲音的撥浪鼓,一捏就能發出叫聲的小鴨子等。

總之,讓寶寶可以通過自己壓、拉、捏、戳等動作,得到玩具的回應,從而收穫滿足感。

「我是什麼類型的人」——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三、「是」和「不」

「不」這個詞在孩子的生活中,確實很重要,因為它表示限制和危險。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麼重要,「不」才不應該被濫用。

說「不」的時機很珍貴,盡量留到需要制止真正危險、或面對原則性問題的時候再說。比如:

不能玩火、不要在馬路上瘋跑。

然而有時候,我們脫口而出的「不行」,是為了避免孩子給我們大人帶來不便,而不是真的為了避免孩子發生危險。比如:

孩子想自己拿飲料杯喝飲料,媽媽卻大聲說「不行」。

媽媽其實是怕孩子打翻杯子,弄濕衣服地板,從而給自己帶來不便,但對孩子來說,並沒有真正的危險。

所以,這種時候,爸媽應該提醒自己用替代的言辭和方案,比如:把飲料杯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或是說:


「小心點,媽媽幫你扶著。」

為什麼要少用「不」?

想想一下,如果孩子從小到大,聽得最多的都是父母憤怒、焦急的「不要」、「不行」、「不可以」……那在進入一個新情境的時候,要接受一個新挑戰的時候,孩子心裡的聲音是「不」,還是「是」呢?

「我是什麼類型的人」——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四、有選擇性的稱讚和懲罰

愛、關心、溫暖都可以無條件地給予孩子,但稱讚是另一回事。

我們需要在孩子成功的時候稱讚他,而且稱讚的程度也要與他的成就匹配,而不是為了讓孩子心情好而稱讚他。

如果孩子不論做啥都能得到稱讚,會造成兩個危險:


1、他會變得被動,因為他知道自己不論做什麼都會得到稱讚;

2、他可能無法享受到真正的成功和你真心的讚美所帶來的喜悅。

再說懲罰:

懲罰可以很有效的塑造行為,但是,懲罰會出現很多問題。

因為很多孩子根本搞不清楚自己為啥被懲罰,而懲罰的恐懼和痛苦,還會引申到懲罰者,以及當時的情景上去。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孩子變得很恐懼,很畏縮,他不但會躲避被懲罰的行為,還會躲避懲罰他的父母。

「我是什麼類型的人」——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所以,如果一定更要懲罰,必須注意這幾個指導原則

1、把指責孩子的人格,和指責孩子的行為區別開

不要說「你真是個壞孩子」!

而應該說「你做了這樣的事,讓媽媽很失望」。

2、具體說出你所懲罰的行為是什麼

一定要跟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為什麼爸爸媽媽要限制孩子這樣的行為。

3、如果有其它更好的替代方案,就應該避免使用懲罰。

「我是什麼類型的人」——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五、兄弟姐妹間的嫉妒——每個孩子都需要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通常人們覺得兄弟姐妹間的競爭是「非贏即輸」——如果弟弟得到更多的愛,哥哥得到的愛就少了。

當兄弟姐妹都在競爭父母的關心、注意力和愛的時候,它所引發的自然就是消極情緒。其中包括很、不合理的嫉妒、失去父母愛的悲傷以及被拋棄的恐懼。

但在充滿愛和關注的家庭里,這種兄弟姐妹間的競爭好像並不是問題,有很多方式讓家裡的大孩子獲得受重視的感覺:


當曼蒂從醫院抱回寶寶時,我充滿擔憂地觀察她會如何向大孩子們介紹新寶寶。她先將兩歲半的拉拉放在床中間,旁邊塞滿了枕頭。

「伸出你的雙手,拉拉!」她很有信心地把剛出生才36個小時的妮可放到了拉拉的膝上。當達利和卡莉出生時,曼蒂也是用同樣的儀式讓大孩子們正式認識他們的弟妹的。這一招很管用,大孩子充滿驕傲地抱著新寶寶,完全沒有發生我們擔心的事情。

曼蒂進行這樣的儀式,是因為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很重要,可以被信任,而且很特殊,沒有人可以取代他。

「我是什麼類型的人」——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六、重視睡前最好的時光

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具也高級,不一定就能感到快樂。

真正和快樂有關的,是孩子的小腦袋裡有多少積極的記憶、期待、信念,每天有多少好的想法,有多少壞的想法。

匹茲堡大學有兩位心理學家曾經統計過人們擁有的積極和消極想法的比例。他們發現:

? 抑鬱的人:積極想法和消極想法為1:1

? 不抑鬱的人:積極想法和消極想法為2:1

爸爸媽媽們可以利用睡前最好的時光,來塑造孩子的積極心理比例,並希望它們能內化到孩子的生活中。比如:

睡前,媽媽和寶寶抱在一起,媽媽問問寶寶:


親愛的寶貝,今天你做了哪些很喜歡的事情?

於是媽媽和寶寶一起回憶今天遇到的開心、愉快的事情。

「我是什麼類型的人」——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七、與孩子達成交易

有一個方法可以強化積極心理:把皺眉改成微笑。

通常孩子吵鬧著「我要」、「給我」,都是在「皺眉」後出現的。如果是一個愉快的微笑,情況很可能好得多。

4、5歲的孩子很可能會出現越來越糟糕的行為,爸爸媽媽發現打罵、獎懲全都無效了。

可以試試「讓我們來談判」的方法。

助於一個積極的驚喜,來打破習慣,用威脅拿走獎品的方式,來維持好行為。

跟小孩子談判,隱含著幾個假設:


父母可以和這麼小的孩子訂契約;

獎品可以在好行為之前就出現;

孩子也明白,如果我不乖,不但破壞了自己的承諾,還會失去新的的獎品。

簡單來說,孩子是可以預期到未來的。

「我是什麼類型的人」——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八、做新年計劃

過去制定新年計劃時,可能會重點計劃「在新的一年中要改正的事」,比如:

不能打弟弟妹妹;

媽媽說話要仔細聽……

每天醒來就想一遍「自己不能做的事情」,這樣真的很無趣。

積極「起床法」應該是,用積極的態度寫下今年「要做」的事情。

「我是什麼類型的人」——年幼的孩子,有人格嗎?

積極的情緒使孩子敢於去探索,並使他獲得掌控感,這種掌控能力不但會增加積極情緒,而且會使孩子發現自己的優勢。

在7歲之前,這種積極教養孩子的方式主要在於增加他的積極情緒,到7歲之後,爸爸媽媽就可以看到孩子的優勢顯現出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