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永樂大典》正本為何沒有流傳下來一頁?為何被稱為世界曠古奇書

《永樂大典》正本為何沒有流傳下來一頁?為何被稱為世界曠古奇書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明成祖朱棣下詔編撰的「百家之書」書稿正式成型,朱棣親自作序一篇並命名為《永樂大典》。第二年,謄抄工作全部完成,至此《永樂大典》正文22877卷,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字,由兩千多文臣前後耗時4年,一筆一划的書寫才將這項工作全部完成。

《永樂大典》正本為何沒有流傳下來一頁?為何被稱為世界曠古奇書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此書抄錄了先秦至明初的各類書籍,讓我國從古至今的許多佚文秘典能夠保存流傳下來,是我國古代規模空前的大型類書,被稱為是中國古代最完善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收錄古籍七、八千種,而且內容保持一致,沒有任何修改,和清朝有過刪改古書內容,收書3000多種的《四庫全書》不同,《永樂大典》才是真正有學術研究價值的古籍,是十分罕見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永樂大典》正本為何沒有流傳下來一頁?為何被稱為世界曠古奇書

到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時候,紫禁城發生了一起大火,嘉靖帝朱厚熜一夜未眠指揮搶救《永樂大典》,處理完大火,朱厚熜連忙下詔,命張居正監督書手109人,每人日鈔三紙,嚴格按照正本的字體、規格,每一冊謄抄完畢,都要在後面記錄謄抄的監督官員、謄抄人員的職務、姓名,耗時六年,才完成謄抄《永樂大典》副本的工作。

《永樂大典》正本為何沒有流傳下來一頁?為何被稱為世界曠古奇書

明朝滅亡時,《永樂大典》正本不知所蹤,到乾隆年間,副本剩9677冊,之後又接連散失。尤其是到了咸豐和光緒年間,英法聯軍和後來的八國聯軍對紫禁城的搶光燒光政策,讓大典所剩無幾。新中國成立以後經多方搜集,國內僅存217冊,加上從國外徵集的部分複製本,共剩795卷。雖然《永樂大典》的副本殘本從此能得到保存,但和原本的22877卷相比,數量已經僅剩百分之四了。

《永樂大典》正本為何沒有流傳下來一頁?為何被稱為世界曠古奇書

讓人感到疑惑的是,所有搜集到的《永樂大典》都是嘉靖年間的副本,那一本明成祖朱棣親筆簽名的正本哪去了呢?

關於正本的去向有幾種說法,其一認為是被嘉靖帝朱厚熜下令將書當成陪葬物品了。在明朝有殉葬書籍的傳統,而朱厚熜對此書如此重視和喜愛,用於陪葬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可是經過現代先進技術探測,嘉靖帝的永陵裡面積水嚴重,如果挖掘無法保證能使裡面陪葬物品完善留存,所以這個說法到現在還無法證實,隨著技術的發展,等到嘉靖帝陪葬物品重見天日的那天,《永樂大典》正本是否存在於永陵才能真相大白。

《永樂大典》正本為何沒有流傳下來一頁?為何被稱為世界曠古奇書

其二認為是毀於清朝嘉慶年間的乾清宮大火。清朝嘉慶二年乾清宮發生了一場大火,把乾清宮燒毀得所剩無幾化為灰燼,乾清宮是宮廷書畫貯藏最為集中的場所,而其中藏品幾乎被毀,據《石經考文提要》記載:「嘉慶二年,乾清宮毀於火。」

《永樂大典》正本為何沒有流傳下來一頁?為何被稱為世界曠古奇書

乾隆元年進士全祖望對《永樂大典》在清朝時期的事迹尚有記載,全祖望是乾隆初年的翰林院庶吉士,曾在翰林府中找到《永樂大典》副本,他如獲至寶,飽覽當中一些罕見的書籍,還抄寫了經、史、志乘、氏族、藝文等五個方面的孤本書籍,所以他對《永樂大典》是很熟悉的,根據他的記載,《永樂大典》的正本在順治時還在乾清宮裡,乾隆時期也應該還在乾清宮中。

《永樂大典》正本為何沒有流傳下來一頁?為何被稱為世界曠古奇書

至此,關於《永樂大典》正本下落目前還不能確定的,這本承載了幾千年中華文明的典籍就此消失了幾個世紀。如果沒有這本書,很多的古籍無法流傳下來,比如《舊唐書》、《資治通鑒續編》等重要史籍,這些史籍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就已經是失傳的了,直到清朝時才被人從《永樂大典》副本里抄錄出來,才能流傳到今天,所以說,完整版《永樂大典》的消失,帶走的是不可估量的歷史財富,期待它去向的謎團終有一天能解開。

本文為作者:史上那些人 原創,點個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