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典故的妙處,古人作詩用典竟能改變人物命運

典故的妙處,古人作詩用典竟能改變人物命運

文/朔之北

自古至今,典故往往具有論辯意義,說服力極強,究其原因,一是它有著鮮明的形象性,其歷久而不失生動,久經考驗;二是典故中的道理為人所共知共認,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因此,在雄辯中用典故說理,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歷史上,南朝齊梁間的陳伯之原為南齊豫州刺史,佔據尋陽(今江西九江)抵禦蕭衍的義軍。蕭衍攻下郢州後派人勸說陳伯之投降,在蕭衍率大軍抵達尋陽城下後,陳伯之不得已而歸附。梁武帝蕭衍封陳伯之為鎮南將軍,後為征南將軍。後來陳伯之背叛梁武帝,投靠北魏,以圖復興南齊。梁武帝派臨川王蕭宏北伐,和陳伯之在洛口對峙。蕭宏叫秘書丘遲給陳伯之寫了一封信,請他棄暗投明,反正歸來,其中有這樣幾句話:

朱鮪涉血於友於,張綉刺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況將軍無昔人之罪,而勛重於當世。

丘遲引用劉秀不計較朱鮪謀害他哥哥劉縯、曹操不追究張綉殺死他兒子曹昂的故事,說明梁武帝決不追查陳伯之的過往,並希望他能安心歸來。後陳伯之果然反正歸來。可見這封信特別是這幾句典故的重要作用。

《唐詩記事》的卷十六中記載寧王李憲,看見賣餅的人的妻子美麗動人,就強娶為妾,而且對這個貧家女子寵愛有加。過了一年多,寧王問她:"你還懷念餅師嗎?"她點點頭。寧王就召賣餅師進府,讓他們見面。餅師妻面對故夫,淚流滿頰,凄慘欲絕。這時有十餘位文士在座,都很感動,寧王就叫他們作詩記下這件事。王維首先完成,詩云:

莫以今時寵,

難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

不共楚王言。

寧王看了這首詩後,立即把她送還給了餅師,讓他們團圓。王維這首詩,題名《息夫人》,原來春秋時,楚文王滅了息國,娶了息侯的夫人為妻,息夫人歸楚,生了堵敖和楚成王,但始終默默無言。楚文王問她為什麼不說話,息夫人說:"一個女人侍候兩個丈夫既不能死,還有什麼可說的?"王維用這個典故,把餅師妻比作息夫人,顯出女人堅貞可敬。

這四句詩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不要以為今天的寵愛,就能使我忘掉舊日的恩情;儘管面對著良辰美景,仍然是滿面愁容,淚水不斷,始終也不願意和楚王講一句話。這裡把寧王比作楚文王了。難怪寧王深受觸動,感懷不已,趕緊放了餅師妻,讓她和故夫重聚。這也是用典的威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控 的精彩文章:

正德皇帝既是皇長子又是皇后所生嫡長子,身份獨特口碑卻很差
赫魯曉夫上台第一年的莫斯科

TAG:文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