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德國本土防空戰中的高射炮塔

二戰德國本土防空戰中的高射炮塔

在皇家空軍空襲了柏林後,雖然損失不大,但是首次感受到空襲威脅後,除了對英國實施報復性轟炸之外,希特勒立即命令在帝國首都柏林、U潛艇造船廠漢堡和古都維也納建造具有防空功能的要塞炮塔,這就是所謂的「高射炮塔」。

高射炮塔的建造方案是以德國建築界權威——埃爾馬。維德曼博士在戰前的設想為基礎改進的。依據其設想,在德國南部重鎮慕尼黑的火車站附近建造8座高30米的防空塔,以便應付未來戰爭中,敵國對德國重要目標的空襲。

(上圖)盟軍護航戰鬥機的航程

不過,當時第三帝國的官僚們還未充分認識到轟炸機的真正威脅,這一計劃沒有被批准。後人在其構想上加以改進,從而演變成後來的高射炮塔。

從其發揮的功能來分類的話,實際建造的高射炮塔分為兩種:G塔和L塔 。

G塔(Geschützturm=炮塔或者戰鬥塔、射擊塔),一般為長70米,寬70米,高35米,屬於大型塔。其頂部通常裝備了4門128mm高射炮,以及37mm機關炮和作為防禦用的20mm機關槍若干。人員方面通常為駐紮6名軍官和160名士兵。

(上圖)正在施工中的高射炮塔,因其極高的保密性,這種照片在當時都只能是偷偷拍攝的。

G塔內部布局通常為:

1層為市民用防空掩體,配備了單獨的電源和供水設施;

2層作為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品的臨時保管所;

3層可作為臨時醫院,設置近100個床位和2個手術室,配備有8名醫生、20名護士和30名助手;

4層及5層通常是士兵居住區以及軍隊司令部、無線部門、蓋世太保支部等設施,方便他們隨時登上塔頂,參加防空戰鬥。

(上圖)戰後即將被拆除所有武器的漢堡高射炮塔。此時曾經威風凜凜的戰鬥塔更像是一棟普普通通的爛尾大樓。

為了躲避空襲,柏林14座博物館裡的重要收藏品被統一放到高射炮塔中保存。其中有特洛伊戰爭時的財寶、德皇威廉二世收藏的世界各國硬幣、公元前14世紀的埃及王妃胸像等。這些收藏品在1945年3月22日被重新安置到一座礦山隧道中。

高射炮塔外牆的厚度達到了2.5 米以上, 並被施以灰色 綠色的混合迷彩。在內部構造上,除去地下室以外,通常為5 層。每層之間有螺旋形樓梯連接,最上層和頂部之間則使用自動升降裝置。自動升降裝置一共有2 台,除了軍用和搬運貨物以外,還可用於運送傷兵。

(上圖)保存至今的高射炮塔指揮塔

在主要武器選擇上,最初戰鬥塔的重型高射炮決定使用105 毫米單管Flak 38L53 高炮。但在空軍的另一款重型高炮-128 毫米的Flak 40 在1941 年成功研製出了雙聯裝型後, 戰鬥塔即換裝了這種更為恐怖的防空大殺器, 128 毫米高射炮從裝填、調整角度、轉位,升降全部由電力輔助完成。理論射速達到每分鐘20—24 發。戰鬥全重約為37 噸。最大射高14800 米,標準射程2.095 公里。炮身的右側為方向機,左側是高低機。全部由電動機驅動。火炮裝填同樣使用電力輔助。

在射擊時, 一個三軸陀螺儀和電動機會使炮火精確協調。火炮會遵循特定的發射過程,用16 枚炮彈的彈片在兩分鐘內組成邊長約240 米的「彈幕」。在戰爭中,雙聯裝型號共生產了34 門。基本上全部安裝在了高射炮塔上。它們構成了高炮塔最恐怖的打擊火力,在盟軍1943 年空襲漢堡的蛾摩拉行動中,漢堡聖靈廣場高射炮塔上的Flak 40 高炮共擊傷四十多架敵機,擊落12 架。從空襲開始到行動結束,塔上的炮兵們共射出了9192 枚炮彈。而從1942 年10 月31 日至1945 年3 月31 日,聖靈廣場高射炮塔炮組共擊落了70 多架敵機。

(上圖)現存阿伯丁戰車博物館內的Flak 40 雙聯裝128 毫米重型高射炮,是德軍本土防空部隊最有效的大殺器

L 塔(Leitturm= 指揮塔),長寬高分別為50、25、40( 米), 相對屬於小型塔。主要裝備雷達、聽聲器、探照燈以及各種射擊瞄準計算儀器等,同時配備自衛防禦用的20mm 機關槍。人員配置基本同上,士兵數略少於G 塔。

在實戰中,一般由L 塔和G 塔共同組成一個作戰單元,由L 塔負責提供關於敵軍的信息數據(如敵軍來襲方向,飛行高度,機群大致數量等),G 塔則根據這些數據信息對敵軍進行炮擊。(即1 座G 塔 1 座L 塔=1 座高射炮塔)

另外,除了防空任務之外,由於高射炮塔屬於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壁厚度達到了2。5 米以上,頂部厚度通常為3 米以上,異常堅固,足以抵擋一般的空襲,因此其內部通常作為一般市民避難場所或者其他公共設施的臨時場所。

(上圖)練習操縱Flak 40 重型高射炮的上等兵,這種高精尖的大殺器在操作上明顯比88 炮和105 毫米高炮複雜。

當然,這些高射炮塔存在的第一目的還是對空防禦。按照設計者的構想,即便無法擊落來襲敵機,高射炮塔本身對敵機來說就是個威脅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空襲。按照計劃,第一期工程是在柏林建設3 座(最初計劃6 座)、漢堡設置1 座; 第二期在漢堡的威廉斯堡(Wilhelmsburg)以及維也納的阿倫堡公園(Arenberg Park)各建造1 座。第三期則是在維也納繼續建造兩座。

這樣,前後三期工程一共建造了8 座高射炮塔。具體如下:

第一期工程:

高射炮塔1 號, 柏林動物園(Berlin Zoo)

高射炮塔2 號,柏林- 弗里德里希海因(Friedrichshain, Berlin)

高射炮塔3 號,柏林- 胡姆波爾德海因(Humboldthain, Berlin)

高射炮塔4 號, 漢堡- 聖靈廣場(Heiligengeistfeld, Hamburg)

(上圖)高射炮塔上的4 聯裝20 毫米機關炮,主要負責攻擊那些俯衝下來對地面進行掃射的護航戰鬥機

第二期工程:

高射炮塔5 號, 漢堡- 威廉斯堡(Wilhelmsburg, Hamburg)

高射炮塔8 號,維也納- 阿倫堡公園(Arenberg Park, Vienna)

第三期工程:

高射炮塔6 號,維也納- 施蒂福特凱瑟那(Stiftskaserne, Vienna)

高射炮塔7 號,維也納- 奧加敦公園(Augarten, Vienna)

1941 年4 月,最早開建的柏林動物園高射炮塔正式進入戰鬥狀態。德國空軍第一防空師(1st Anti-Aircraft Division,負責柏林防空) 的艾里希 克雷斯曼少將(Erich Kre?mann) 率部進駐,並把其指揮部設置在其指揮塔內。 指揮塔的各種雷達設備的運用,主要由駐守在塔內的第123 防空營負責。一旦發現敵機接近,馬上發布以下警報:「請注意!請注意! 這裡是第一防空師??發現敵轟炸機編隊, 正在從A 經B 向C 飛來??各單位請做好相關準備!」這成了那個年代所有柏林居民所刻骨銘心一生的聲音。

(上圖)本土防空戰中的鐵路機動高炮兵,四聯裝20 機關炮炮組一般為三人,包括兩名射手和一名炮長。

雖然高射炮塔在建造時屬於秘密進行的, 即便是施工人員也沒有多少人知道詳細內幕,但是如此巨大的塔本身就很顯眼,想要完全掩飾其存在是不可能的。在1941 年底美國參戰之前,美國駐柏林大使館官員曾對柏林的高射炮塔外部進行了詳細攝影,並把相關情報傳給了英國。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高射炮塔擁有自己單獨的蓄水槽和發電裝置,同時還配備了大型烤麵包設施。理論上,即便德國投降了,柏林的高射炮塔也可以再堅持1 年左右,但在真實的歷史上,所有高射炮塔都隨著城市守軍的投降而放棄了抵抗。

本文節選自《帝國蒼穹:二戰德軍晝間防空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突如其來的和平,冬季戰爭最後時刻的士兵回憶
從災難走向勝利:1942年底至1943年東線戰爭進程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