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王安石的兩首詩,時隔25個春秋,流年滄桑,悲喜變幻,令人慨嘆

王安石的兩首詩,時隔25個春秋,流年滄桑,悲喜變幻,令人慨嘆

王安石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他年輕時就關心百姓疾苦,罷相前的作品也多反映家國情懷。晚年離開朝堂後,內心趨於淡泊寧靜,多寫一些山水田園的詩歌,卻更加追求藝術手法的精緻和含蓄。他的詠物詩語言樸素卻耐人尋味,如「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說理詩用典精妙又深有妙趣,如「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下面精選王安石的兩首詩,時隔25個春秋,流年滄桑,悲喜變幻,令人慨嘆。

葛溪驛

宋代: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王安石22歲進士及第,在地方工作政績顯著,屢次被派到重要崗位都非常勝任。這首詩作於公元1050年,當時30歲的王安石從臨川去錢塘,途經弋陽,留宿驛站中。秋聲擾攘,悲從中來,於是即興作了這首詩。秋夜蕭瑟,人地兩疏,詩人四顧寂寥,窗外缺月昏昏、愁雲慘淡,屋內一燈如豆、孤枕難眠。

首聯採用了殘月、滴漏與昏燈三個意象,為全詩營造了一個凄清冷寂的氛圍。詩人孤單寂寞,百無聊賴,便希望早入夢鄉。長期勞作加上羈旅疲頓,讓他病中行役,體弱衣單,晚上剛有睡意就被風聲驚醒。恍惚中睡意朦朧,又彷彿回到了故鄉,夢醒之後卻更添悵惘空寂之感。「風露早、山水長」,非常貼切地抒發了作者超常的悲痛之情。

王安石輾轉難眠,乾脆就披衣坐起,他又聯想到這些年來生活的艱難、工作的壓力,一時百感交集。詩人壯懷激烈、鬱憤難伸,於是起身下床,徘徊窗下,但映入眼帘的依然是一片凄涼景象。終於熬到天亮,他重登征途,顧視四野,忽覺鳴蟬之聲聒噪耳際。一個「亂」字,一語雙關,既形容出蟬聲的嘈雜煩亂,也襯託了詩人心緒的百無聊賴。桐葉半黃,冬季臨近,可憐秋蟬無知,卻自鳴得意。世人多是麻木渾噩,作者以此寄託深沉的悲憫。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首經典之作創作於1075年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進京拜相之時。這首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鄉的深切感情。瓜洲渡口與岸邊的京口如此之近,中間僅隔一條江,「一水間」三個字,形象地描繪出舟行迅疾,如離弦之箭。詩人再次回望鐘山,心中戀戀不捨,38年前詩人隨父定居江寧,第一次罷相後即寓居江寧鐘山。如今為了國家和個人的前途,他再次啟程,泊船瓜洲時,鐘山已遙不可見。

接下來就是流傳最為久遠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認真推敲,極富表現力。春風本就是一語雙關,既是自然界的暖風,也是他政治生活的東風。而著一個綠字,詩意更加拓展,千里江岸,一片新綠,也勾起了詩人歸隱之意。若是此次出仕不順,秀麗的鐘山、恬靜的山林也時刻等待他的回歸。通過寓情於景的層層鋪墊,詩人最後高唱,「明月何時照我還」,短短7個字,將鄉愁抒寫得淋漓盡致。

流年滄桑,悲喜變幻,讀完這兩首詩,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詩人複雜而又矛盾的情感。第一首中殘月、滴漏、昏燈攪擾著詩人心煩意亂,而病痛、羈困、鄉愁又引發憂國之思,最後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全詩以「亂」字為詩眼,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第二首詩的前三句鋪墊精彩,蓄勢充分,尾句表達了濃濃的鄉愁。詩人在字裡行間寄寓了重返仕途、推行新政的強烈渴望,同時又時刻擔心重蹈覆轍,故而進退兩難。當明月高掛、鴻雁思歸,詩人的內心也翻湧著潮水,久久難以平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陸遊晚年閑居,這首詩道出了眾人的心聲,頸聯最值得玩味
溫庭筠的一首禪詩,高閣清香生靜境,夜堂疏磬發禪心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