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除了不用開顱,Facebook 的腦機介面和馬斯克有什麼不同?

除了不用開顱,Facebook 的腦機介面和馬斯克有什麼不同?

即便 Facebook 的非侵入式方案比 Neuralink 的「打孔」方案更容易讓人接受,但這種涉及人腦意識挖掘的技術,還是會讓人們保持警惕。

埃隆·馬斯克的 Neuralink 公布「腦後插管」技術還不到半個月,Facebook 也迅速透露了他們在腦機介面(BCI)項目上的新進展。不同的是,Facebook 最終想實現的是一種無需在人腦中植入電極的非侵入式 BCI 解決方案。

當地時間 7 月 30 日,Facebook 和受其資助的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發布共同研究成果:他們已構建出了一個 BCI 系統,能夠實時解碼志願者在進行對話時的大腦活動,並將信號轉化為屏幕上的文字。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UCSF 論文 |?Nature Communications?官網截圖

雖然距離「動動腦子就能打出字來」的科幻場景還很遠,但這個全球首款實時解碼大腦信號的問答語音項目,正讓 Facebook 兩年前在 F8 大會上公布的 BCI 計劃逐步成為現實。

為病患設計

在今年 4 月之前,為喪失說話能力的病患設計的基於植入物的通信系統,每分鐘只能生成 8 個單詞。致力於讓這部分患者獲得自然交流能力的 UCSF,4 月發布研究稱使用深度學習直接從人腦信號里「提取」語音,每分鐘單詞數提升至 150 個,接近正常人交流水平。而現在他們所做的,就是基於此前研究進一步提高語音識別的精度。

UCSF 首先要求三名病患聽一組問題集,要求他們將聽到的內容大聲說出來。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利用病患腦部的植入式電極記錄他們大腦活動,並收集這些數據以訓練機器學習演算法。接著,病患再次被提問,這時,演算法開始解碼人腦信號,最後輸出參與者想說的內容。

系統測試流程 | UCSF

而猜測人們想要說什麼的語音解碼器(speech decoders)卻很容易被讀音相近的單詞幹擾,比如「synthesizer」(合成器)、「fertilizer」(肥料)。為了提高解碼的準確性,研究人員為新系統添加了「語境」。比如,給以上兩個單詞搭配一個特定的問題「你在田野里撒了什麼?」有了上下文,新系統解碼的準確度達到 61%-76%。相比隨機預測 7%-20% 準確率,UCSF 最新的研究成果無疑是項巨大的突破。研究人員表示,未來將擴大系統的辭彙量,讓它可以適用於更廣泛的領域。

全新的交互方式

在 Facebook 看來,這項成果不只是一項神經義肢技術(neuroprosthetics,用電子裝置代替受損感覺器官的功能),它還加速了「不用開口,不用動手」的輸入方式的到來。「這一進展顯示了未來 AR 頭戴設備輸入和互動能力的新潛力」,Facebook 副總裁 Andrew Bosworth 說道。

Facebook 十年路線圖 | Facebook

早在 2017 年的 F8 大會上,Facebook 就將 AR/VR 放在到了那張十年路線圖裡的顯要位置。扎克伯格在台上宣布 Facebook 的目標是虛擬現實,而頭顯的最終形態會是一台融合 AR/VR 的「太陽眼鏡」。同時,Facebook 的實驗部門 Building 8 也為這個「下一代人機交互平台」助興,宣布了一項 BCI 計劃:通過非侵入式的可穿戴設備,讀取腦電圖,最終達到控制輸入目的。Facebook 表示,這種完全無創的腦機系統最終可以讓人們每分鐘輸入 100 個單詞(是現在人們用手機輸入單詞速度的 5 倍)。

2017 年 F8 大會上,Regina Dugan?現場講解 BCI 項目 | 視頻截圖

Facebook Reality Labs(原 Oculus Labs,以下簡稱 FRL)一直為這個目標不懈努力,除了自建團隊,也積極和學界合作,比如 UCSF。FRL 的 BCI 研究項目主任 Mark Chevillet,對此前的 BCI 計劃表達了樂觀,「我們確實認為這是可能的。」Chevillet 說,「這一結果有助於設定我們需要打造的可穿戴設備的規範。」

有意思的是,Chevillet 還認為,大部分人雖然都會在手機上使用語音助手,但卻不會當著其他人的面使用。和機器「無言」交流,就能緩解這種尷尬。同時,也能推進 AR/VR 頭顯擺脫元器件的堆砌,儘可能地小型化。Facebook 一直在努力將頭顯小型化,除了將 Oculus Quest 這款移動 VR 控制在了非常輕量級的 570 克,同時也在研發 AR 眼鏡。2018 年 10 月,Facebook AR 負責人 Fius Kirkpatrick 告訴 TechCrunch,公司的確正在打造 AR 眼鏡。

「這不是雞尾酒派對上的玩笑話」

Facebook 同時也在研發非侵入式「讀腦」設備。

Facebook 發布博文作了解釋,神經元在活躍狀態下會消耗氧氣,因此如果能夠檢測大腦內氧水平的變化,人們也就可以間接測量大腦活動。「我們也可以使用類似紅外光的,以一種安全、非侵入性的方式來測量大腦中血液的氧含量。這類似於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中測量到的信號——但使用的是由消費級零件製成的攜帶型可穿戴設備。」

Facebook 設計的原型機 | Facebook

就目前而言,這台原型機體積龐大,速度緩慢,且不可靠。但 Facebook 仍認為這種方案潛力很大。「雖然測量氧含量可能無法解碼想像的句子,但是能夠識別哪怕只有幾個想像的命令,比如『主頁』、『選擇』和『刪除』,都將為我們提供與今天的 VR 系統以及未來的 AR 眼鏡交互的全新方式。」博文還提到,這種方案的實現可能需要十年時間。

兩年前,時任 Building 8 負責人的 Regina Dugan 告訴 The Verge,Facebook 並不擔心競爭對手,樹立一個宏大的願景是一回事,而構建一個能實現這一願景的流程又是另外一回事。「這不是雞尾酒派對上的玩笑話,我們是認真的。」Dugan 說道。

而現在,馬斯克也發布了 Neuralink 在 BCI 項目上的進展。具體來說,他們設計的「縫紉機」可以將一條極細的線路植入人腦,像微創眼科手術一樣安全無痛。而這些線路上的電極和感測器,能從大量細胞中捕獲信息並將其無線發送到計算機以供分析,最終實現人機互聯。雖然 BCI 技術離商業化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但巨頭之間的競爭開始了。

Neuralink 的「打孔」方案 | Neuralink

即便 Facebook 的非侵入式方案比 Neuralink 的「打孔」方案更容易讓人接受,但這種涉及人腦意識挖掘的技術,還是會讓人們保持警惕。更何況為他們提供服務的,還是深陷隱私醜聞泥淖的 Facebook。

責任編輯:宋德勝

題圖來源:Tech@Faceboo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客公園 的精彩文章:

華為何剛:「海外下滑 40%」的數據不準;今日頭條:絕對不認可「通訊錄不屬於用戶隱私」的說法;小米梳理手機產品線,新增 CC 系列
搭配這幾個軟體,你的 AirPods 在安卓、Mac 上會更好用

TAG:極客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