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當代文壇的「一根筋」,幾乎把名家「罵」遍

當代文壇的「一根筋」,幾乎把名家「罵」遍

當代文壇的「一根筋」,幾乎把名家「罵」遍

|陳歆耕

老家鄉親常用「一根筋」來表述對某人的看法。通俗、形象又語意複雜。似乎是說某人「憨」、「迂」、「愚」,腦瓜子不會拐彎;又似乎是說某人堅韌、執著,沿著既定方向義無反顧,用一首詩來描述是:「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甭管怎麼理解,與「聰明人」是不沾邊的。腦瓜子「靈光」的人,絕對不會「一根筋」。這是兩類完全不同的人。這個世界多「聰明人」,「一根筋」反稀缺。但真正能成大事者,往往是「一根筋」,而非「聰明人」。先賢有言「聰明反被聰明誤」,有幾人真正明白這道理?

當代文壇的「一根筋」,幾乎把名家「罵」遍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以此來概括「打工評論家」唐小林,不知是否妥當?

我與唐小林的接觸,是從電子郵箱往來開始的,而且是從一件並不令人愉悅的小事開始的。2011年6月初,《文學報·新批評》創刊後,稿源匱乏。編輯部一方面策劃選題向專家約稿,另一方面向社會廣泛徵稿,對郵箱里的每一篇自由來稿都認真對待。只要符合專刊定位,不問名頭、背景,即會採用。於是在自由來稿中發現了唐小林。誰知首發他的一篇來稿,就給編輯部惹了麻煩。那篇文章是批評一些期刊向作者收取版面費,其中點到了《揚子江評論》。報紙一出,該刊編輯部負責人立刻來電「興師問罪」。因是老朋友,語氣尚屬溫和:「本編輯部從不收取版面費,對編輯個人管理也很嚴格,量他們也不敢私下收費,批評失實,該何處理?」

然後問作者何方「神仙」?

答曰:「在深圳打工的業餘作者。」

當代文壇的「一根筋」,幾乎把名家「罵」遍

經調查核實,原來是唐小林誤信了網上「李鬼」盜用雜誌名義收費的信息,導致批評「誤打誤傷」。最後了結此事的方式是,《文學報》刊登《揚子江評論》澄清事實的來函,及唐小林和編輯部的致歉信。經此風波,編輯部仍一如既往刊用唐小林來稿,因為他的稿件「靶標精準」、文字犀利、敢道真言,正是專刊所需要的;而唐小林的批評文字,在繼續保持犀利風格的同時也變得更為嚴謹,在首屆「新批評」優秀評論評選中獲得「新人獎。」直至他來上海領獎,我才見到了真人面目:原以為是血氣方剛的小青年,一見才知已是中年漢子;觀其言行舉止,敦厚溫和,與殺氣騰騰的文風似也不相諧合;雖通過辦刊才知其名,其實他酷愛文學寫作多年,已有不少文字問世,並非初出茅廬。

當代文壇的「一根筋」,幾乎把名家「罵」遍

令人可喜的是,近年來唐小林進入了創作的井噴狀態,他的穩、准、狠的批評文字,頻頻登陸諸多名報名刊,文章越來越成熟老道,受到整個文壇和文學批評界的矚目。有人說,沒有被他「批」過,都算不得名人。雖屬調侃,卻也道出了幾分實情。他的「劍戟」所指,幾乎皆為國內文壇一線名家、「大佬」,如果要列出名字,像冰糖葫蘆那樣可以有幾串。諸如莫言、賈平凹、劉震雲、王安憶等。

讓我感到詫異的是,他這般舞槍弄棒、一路衝殺,為何至今卻未見有人衝出來與他對陣?不排除有人自視清高,不屑於與一位打工業餘作者「糾纏」;當然,也許有人雖有不同看法,但以沉默來顯示大度、包容;但更重要的原因或許是,他的批評文字從不玩所謂學院派理論家的「彎彎繞」,而是通過細讀文本,進行考證比對,然後揪住作品中的「硬傷」實施「打擊」,說的都是有理有據的真話。如果說他的文章達到「一劍封喉」式的力度,可能有點誇張了。但被批評者要推倒那些被揭出的「硬傷」,卻也不那麼容易。除了沉默,只能沉默。心中不快,其奈如何?也許有人說,這種批評缺少理論建構,屬於「小兒科」類。但我覺得當下文藝批評存在的問題,恰恰是理論「產能」過剩,缺少的正是此類指名道姓不怕得罪人的批評。宏觀否定、個體肯定的滑頭批評策略,為很多「磚家」玩得爐火純青。更不要說對「美人香草」和「麻風病人」都一概讚美的「吹鼓手」,正成為「搶手貨」,頻頻現身在各種高大上的論壇、研討會上。

古人有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嶢嶢者易折……」。以唐小林這般持續勇猛、不見有任何收斂之意的批評姿態,在感佩之餘,也常常為他捏一把汗。擔心「一根筋」綳得太緊,會在某個無法預料處發生斷裂。因此,有機會見面時,我關心的不是他又寫了多少批評文章,指名道姓「罵」了誰,而是提醒他注意勞逸結合,不必過於地「鞍馬勞頓」,也會問候一下生活上有無困難?以目前的稿酬標準,又無固定職業收入,更無「紅包」可取,靠寫批評文章獲得幾文稿酬,大概連吃外賣、盒飯也很困難的。

前不久,在一個作品研討會上,友人在就餐閑談時向我傳遞一個信息:有人私下議論,說在下與《文學自由談》老主編任芙康先生,培養了一批文壇「打手」。唐小林當然是其中代表之一。此「議論」當然不是褒獎,而是語含譏諷。聽罷此「議」,著實讓我受「驚嚇」不小,幾乎也如劉備與曹操煮酒論英雄時那般「失態」,將手中筷子滑落到地上。受「驚嚇」不是因為「議論」中的譏諷,反是覺得「議論」者過於高估一份報紙或刊物主編的能耐了。所謂「打手」,豈止是想「培養」就能「培養」出來的?辦報紙和刊物,不是開武術館,主編不是「教頭」,更無武林秘籍可傳。媒體只是一個平台或舞台,作者是演員,在這個舞台上,你能演出什麼角色,全在個人修為。當編輯的充其量也就是拉拉幕布,調調燈光而已。但當今文壇確有某些報刊的編輯或主編,聽作者尊稱幾聲「老師」,就儼然以「老師」自居,如「武術館教頭」般氣宇軒昂,得意於某作家因自己「幫忙」而成名,以為自己已經和正在「培養」很多「文學大師」,並正在寫一部偉大的文學史。

對此,就一笑了之罷。

唐小林的上一部批評文集名為《孤獨的吶喊》,現在又一部文集即將面世了。在表示衷心祝賀之餘,也希冀他的「吶喊」不再「孤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耕樂堂文化 的精彩文章:

林語堂《蘇東坡傳》有嚴重缺陷,大師也犯低級錯誤
宋玉成教授:重彩水墨,炫麗奪目

TAG:耕樂堂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