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張亮一句話被怒贊:兒大應避母,女大不能避父

張亮一句話被怒贊:兒大應避母,女大不能避父

張亮一句話被怒贊:兒大應避母,女大不能避父!.mp313:23來自有書共讀打開今日頭條,體驗完整音頻內容

前段時間,劉愷威親吻小糯米被網友怒懟。

張亮一句話被怒贊:兒大應避母,女大不能避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不久前,貝克漢姆親吻小七的事件也是如此。

張亮一句話被怒贊:兒大應避母,女大不能避父

關於父親親吻女兒嘴唇,網友們立場鮮明地站成了兩派。

一派認為孩子已經這麼大了,做父親的不應該再親吻女兒的嘴。

一派認為這是父女之間的親昵方式,自己也是這麼長大的,表示完全沒問題。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說,女兒三歲後,父親就不應該再做這幾件事:親女兒嘴唇、給女兒洗澡、哄女兒睡覺。

我也曾在自己的微信群里,就這個問題和很多有女兒的父母展開過討論。


有媽媽說:三歲後就基本是自己給女兒洗澡了。有媽媽說:女兒今年四歲半了,爸爸經常給洗澡,他們都覺得完全沒問題。並且女兒和爸爸關係特別好。有媽媽說:我家大女兒五歲小女兒三歲,晚上經常是爸爸哄睡,只是爸爸講故事太難聽,老被女兒們嫌棄。一位爸爸說:你沒生女兒你不知道,現在壞人太多了,自從女兒一歲後,我就不再給女兒洗澡,保護女兒真的要從自己做起。

父親究竟應該如何和女兒相處,才能既尊重保護女兒,又給女兒滿滿的安全感?

張亮一句話被怒贊:兒大應避母,女大不能避父

不要把性教育和父女相處混為一談

關於親吻女兒嘴巴這個問題,好爸爸張亮在訪談時候說過,三歲後就不再親吻女兒嘴巴,改親額頭和手背,被網友大讚三觀超正。

張亮一句話被怒贊:兒大應避母,女大不能避父

但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這時我一位大學同學指出:

是所有人不可以親所有孩子的嘴,並不是父親不能親女兒的嘴。

醍醐灌頂。

關於為何不能親孩子的嘴,我相信大部分的家長都明白,並不僅僅是性教育問題,而是關乎安全問題。

大人抵抗力普遍高於孩子,可能攜帶某些潛在病菌而不自知,如果貿然親吻孩子,很可能就會把病菌帶給孩子。

網上由於親吻致孩子生病甚至死亡的案例數不勝數,確實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

但這是針對所有人,所有兒童,而不單單是父親對女兒。

其實關於孩子的性教育,很多父母都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很容易就會把爸爸和女兒的相處模式混為一談。

我媽媽商店隔壁有個小女孩,比我兒子小一歲的樣子,有一天她和我兒子,並另外兩個同齡小男生一起玩。

突然她雙手叉腰,惡狠狠地沖三個小男生吼:你們不可以摸我屁股!我媽媽說了屁股是女孩的秘密,誰都不可以摸!

幾個小男生,還有我們幾個家長都愣住了,然後集體爆發大笑。

小女孩被笑得臉紅紅的,仍不罷休,她叉著腰,身體前傾,很兇地沖我們嚷嚷:你們笑什麼笑!我媽媽說的沒錯!

我忍不住伸手,她靠過來,我抱住她在腦門狠狠親了一口:你媽媽說得很對!你做得很好!女孩的屁股是秘密,誰都不可以摸!

小女孩這才不好意思地摸摸鼻子,笑了。

關於性教育,父母要告訴女孩的是,身體的幾個秘密,任何人都不可以看/摸,為了棒棒糖不可以,為了可愛小狗不可以,為了任何事任何人都不可以。

而不僅僅是把爸爸划進隔離區,美其名曰讓爸爸起帶頭作用。

張亮一句話被怒贊:兒大應避母,女大不能避父

父親是女兒最好的參照物

一位爸爸說,自從女兒一歲後,他就不再給女兒洗澡。

看到這裡,我第一反應是,這位媽媽該多辛苦。

養過孩子的都知道,孩子在三歲前,每天晚上的洗澡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基本是一個大人無法獨立完成的。

需要一位大人在旁邊幫忙扶著孩子,時不時用毛巾給孩子擦濺到臉上的水,還要幫忙遞沐浴露,擦頭髮等。

之前我老公經常出差,每天晚上洗澡都是考驗婆媳關係的一大難關。

假如從一歲後,每天洗澡都由媽媽來負責,天天月月年年,媽媽該有多辛苦?

其實洗澡這件事,完全可以以3-5歲為分水嶺。

三歲前,爸爸有空就可以幫女兒洗。三歲後,改為媽媽洗,爸爸在旁邊照料。

到了五歲左右,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父母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洗。

很多人說,三歲後孩子就有了性別意識,但是,有性別意識≠隔離爸爸。

一位有擔當的爸爸應該坦坦蕩蕩對女兒說:


女兒,盡最大努力保護自己,但是假如有人碰了你,一定要告訴老爸,老爸一定揍得他生活不能自理!而不是推諉責任。女兒,為了保護你的身體,為了讓你有性別意識,爸爸要以身作則,從現在起不能再幫你洗澡。」

可這反而會讓女兒覺得性是一件羞恥的、不能被放到檯面上的事。

再有,從另一方面說,幫忙給女兒洗澡,或者妻子給女兒洗的時候,你在旁邊忙前忙後,哪怕能做的很少,也會讓妻子覺得,你明白她的辛苦,你懂她的不容易。

對女兒來說,從小讓她看見你對媽媽最好的愛和體貼,她才有具體的參照物,才能照著這個標準去擇偶。

張亮一句話被怒贊:兒大應避母,女大不能避父

父親是女兒安全感的最大來源

記得小時候,最美好的回憶就是,每天晚上,枕著爸爸硬硬的胳膊,聽他背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背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或他靠在床頭,一管笛子在窗戶透進來的月光下,悠揚地吹《十五的月亮》。

或是夏日的晚上,一家人鋪一張涼席在平房頂上,我和弟弟躺在爸爸身邊,聽他指著朗朗星空,給我們講牛郎織女,講北斗北極。

那時候我已經五六歲,弟弟也將近一歲左右,那是童年時期最幸福的回憶,反而是媽媽哄我睡覺的情節已經模糊,沒有一個具體的印象。

爸爸的胳膊很硬,他講的唐詩,吹的笛子,指點的星光,都彷彿刻在我和弟弟生命底板之上。

隔著漫長的歲月回頭望去,依然能感覺到他滿滿的愛意,和屬於男性的對孩子的耐性、包容和希望,那是任何代價都換不來的珍貴財富。

爸爸哄睡,真的不要太有安全感。

反而是長大後,和爸爸之間日漸生疏,到了現在基本父女倆坐在一起半天也無話,尷尬得很。

於是就特別羨慕堂姐,她結婚生子後,還能像個小女生一樣,摟著伯父拍照,大笑,那種父女間天然的親昵令我既羨慕又失落。

俗語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我卻只認可前半句。

男孩漸漸長大,渴望自由渴望獨立渴望成長,母親屬於女性的特性常常會在無意中限制男孩的發展。

而女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必然是需要父親站在異性的角度,提供一些媽媽可能想不到辦不到的幫助。

一般來說,男性的思維角度和女性不同,會讓女兒考慮問題角度更加全面、豁達,少了很多猶疑和不確定,當然也就少了很多後顧之憂,和不必要的煩惱。

爸爸和女兒「統一戰線」,會讓女兒更有安全感,有底氣有自信。

張亮一句話被怒贊:兒大應避母,女大不能避父

理想的家庭狀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不存在優先選擇誰。

我堂哥家裡兩個孩子,大兒子今年六歲,小女兒兩歲半。他們家的模式很奇特,每天晚上,嫂子去兒子的房間講故事哄睡。

堂哥就在大卧室,給女兒洗完澡後,讓她趴在床上,捲起她的小裙子給背部「松皮」,小姑娘那個舒服呀,基本是幾分鐘不到,就呼呼大睡。

每次我去堂哥家,都會被他們家那種輕鬆溫馨的氛圍打動,嫂子說,帶孩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誰方便誰有空就誰帶。

哥哥妹妹從小養成習慣,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看到爸媽誰有空就找誰,根本不存在「優先選擇」。

私以為,這才是最理想的家庭狀態。

現在社會大環境如此,爸爸在育兒方面普遍要弱於媽媽,很多媽媽被一句「喪偶式育兒」、「詐屍式育兒」弄得苦不堪言。

如果再在家裡為爸爸和女兒拉一條看不見的防線,那爸爸在家裡的存在感將更低。

更有甚者,會為很多懶惰的爸爸找到完美的不肯帶孩子的借口,嚴重的甚至還會影響家庭和諧。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里說過:

現代科技的發展使人越來越遠離自然,對童年越來越生疏,所以家長們在養育孩子中,越來越依賴技術和產品。

雖然主觀上想做得很好,想給孩子更多,客觀上卻可能給孩子的發育或發展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請家長們在育兒中盡量回歸自然,使育兒這件事更接近自然,趨於簡單和美好。

《知否》里英國公的女兒生孩子,丈夫偏寵小妾,致使英國公的女兒差點難產而亡,頭髮花白的老英國公抱著女兒穩步離去的一幕,每次想起都淚目。

女兒,你是爸爸心尖上最軟的一塊肉,爸爸疼你護你都來不及,如何能受得了你拿我當洪水猛獸避之不及?

請讓我保護你,給你安全感,請無條件信任我,把我當成你人生的托底,不要對我有一絲一毫的防備。

因為只有這樣,無論何時何地,你才能心裡有底,身後有人,無所畏懼,去闖你的路。

作者:沐辰,五歲男孩的媽媽,繪本閱讀達人,用琴棋書畫之筆,與您分享柴米油鹽的生活。本文首發於公眾號:育兒團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有趣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共讀 的精彩文章:

黃渤聊起父親淚奔:陪伴父母與追求人生如果不能兩全,你如何選擇
瑪莎拉蒂撞寶馬致死背後,藏著血一樣的教育觀

TAG:有書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