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李白的這首詩,一開頭就犯了一個大忌諱,卻流傳了1000多年

李白的這首詩,一開頭就犯了一個大忌諱,卻流傳了1000多年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詩人群星璀璨,作品浩如煙海。如果說在大唐詩人中,哪一位最為有名,你肯定脫口而出李白。那麼,在大唐詩人中,又是哪一位最與眾不同呢?當然還是李白。他的存在,似乎就是為了打破詩歌的各種規律而來。寫律詩常常不合律,寫歌行體則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空無依傍,筆法多端。彷彿時刻在說:「我們不一樣」。

李白的這首詩,一開頭就犯了一個大忌諱,卻流傳了1000多年

比如,李白的七言絕句《贈汪倫》,在一開頭就犯了一個大忌諱。自古以來,文人寫詩,都非常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但李白卻還是將自己的名字寫入到了詩中,不過在李白的筆下,直呼姓名,反而使得這首詩顯得真率,親切而洒脫,很有情味。所以它依然流傳了1000多年,成為千古名作。不得不讚歎一句,不愧為「詩仙」。下面我們便來一起欣賞李白的這首《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的這首詩,一開頭就犯了一個大忌諱,卻流傳了1000多年

首先,詩的前兩句「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意思是說:我李白正要乘船開始出發的時候,忽然聽到岸上傳來了踏歌的聲音。很明顯,這兩句詩描寫的是送別的場面,而其中一位主人公便是李白,至於另一位則是他在當地涇縣的一個好友汪倫。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涇縣(今屬安徽)桃花潭時,與汪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踏歌」,是唐代一種廣為流行的民間歌舞形式,即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從這裡的「忽聞」二字,可以看出汪倫的到來是不期而至的。也就是說人還沒有到,踏歌的聲音便先到了,於是李白便知道是汪倫趕來送別了。這裡歡快的送別畫面,無疑不同於其他送別詩中充滿離愁的場景。它反映了李白和汪倫都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也可以說是都與眾不同。

李白的這首詩,一開頭就犯了一個大忌諱,卻流傳了1000多年

然後,我們再看詩的後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意思是說:這裡的桃花潭水,深度可達千尺,但它都不及你汪倫送別我的情意呀!這兩句詩,受到了歷代詩評家的好評。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便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確實這裡的「不及」二字,讓它耐人尋味,不禁產生一個想法,到底要多深的水,才能比得上汪倫的情意呢?

這種比物手法的運用,無形中便把真摯純潔的深情具體化了,增加了詩的親切感。通俗易懂、清新活潑而富於民歌色彩的語言,再加上深情厚意,無疑是這首詩流傳了1000多年的原因。宋代楊齊賢在《李太白文集》注中介紹說:到宋時,汪倫的子孫還珍重地保存著這首贈詩,可見這首詩的價值。

李白的這首詩,一開頭就犯了一個大忌諱,卻流傳了1000多年

綜觀李白的這首詩,雖然打破了中國詩的傳統主張含蓄蘊藉,且在一開頭就直呼姓名,但是它卻反而顯得真率,更有情味。通俗點來說,就是更接地氣。對於李白的這首詩,你怎麼看?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慶余 的精彩文章:

李白隨手寫下一首詩贈給道士,短短二十八字,便令人拍案叫絕
李白最奇特的一首詩,豐富的想像力,令人拍案叫絕!

TAG:慶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