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破古不同,五時七階

破古不同,五時七階

破古不同,五時七階

(306)

達摩欝多羅釋教跡義云:「教者,謂佛被下之言;跡謂蹤跡,亦應跡、化跡,言聖人布教各有歸從。」然諸家判教非一,一云:釋迦一代,不出頓漸,漸有七階五時。世共同傳,無不言是。

又云:五時之言,那可得定?但雙林已前,是有餘不了,涅槃之唱,以之為了。

又言:佛一音報萬,眾生大小並受,何可以頓漸往定,判無頓漸?

今驗之經論,皆是穿鑿耳。何者?人云佛教不出頓漸,而實頓漸攝教不盡,如四阿含經、五部戒律,教未窮深,未得名頓;說亘始終,復不與大次第為漸。是則頓漸不攝,何得雲佛教不出頓漸也!

然不無頓,不得全破。何者?凡論頓漸,蓋隨所為。若就如來,實大小並陳,時無前後。但所為之人,悟解不同,自有頓受,或從漸入,隨所聞結集,何得言無頓也?

但不可定其時節,比其淺深耳。

人言漸教中有七階五時,言佛初成道,為提謂、波利說五戒十善人天教門。然佛隨眾生,宜聞便說,何得唯局初時為二人說五戒也?又《五戒經》中,二長者得不起法忍,三百人得信忍,二百人得須陀洹果。《普曜經》中,佛為二長者授記,號密成如來。若爾,言初為二人說人天教門,義何依據?又二長者見佛聞法,禮佛而去,竟不向鹿苑。初說五戒時,未化陳如,與誰接次而名為漸?

人言第二時,十二年中說三乘別教。若爾,過十二年,有宜聞四諦、因緣、六度,豈可不說?若說,是則三乘別教不止在十二年中。若不說,是一段在後宜聞者,佛豈可不化也?定無此理。經言:為聲聞說四諦,乃至說六度,不止十二年。蓋一代中隨宜聞者即說耳。如四阿含經、五部律,是為聲聞說,乃訖於聖滅,即是其事。故《增一經》說:「釋迦十二年中略說戒,後瑕玼起,乃廣制。」《長阿含遊行經》說,乃至涅槃,何得言小乘悉十二年中也。

人言第三時,三十年中說空宗《般若》、《維摩》、《思益》,依何經文知三十年也?

言四十年後,說《法華》一乘,《法華經》中彌勒言:「佛成道來,始過四十餘年。」然不可言《法華》定在《大品》經後。何故?《大智論》云:「須菩提於《法華》中,聞說舉手低頭,皆得作佛,是以今問退義。」若爾,《大品》與《法華》前後何定也?

然《大品》、《法華》及《涅槃》,三教淺深,難可輒言。何者?涅槃佛性亦名般若,亦名一乘,一乘是《法華》之宗,《般若》是大品所說,即是明性,復有何未了乎?

《大品》中說第一義空,與《涅槃經》明空無異,皆雲色空,乃至大涅槃亦空。又《大品》說「涅槃非化」,《維摩》說佛身離五非常,與涅槃明常,說涅槃不空,有何異而自生分別,言《維摩》偏詺明常,《大品》一向說空也?

人以阿難等諸聲聞在《大品》會,復經《法華》會,終至《涅槃》會,故知《大品》、《法華》、《涅槃》應有淺深。義不必爾。何者?如阿難、迦葉,經《法華》會,若未聞說常,《涅槃》會中二人不在,何由得有常解流通《涅槃》?複次,舍利弗在佛涅槃前七日滅度,大目連為執杖外道所打,亦在佛前涅槃,皆不在雙林之會,豈可不得常解乎?即知法華中,已悟常竟,不假更聞。

又舍利弗等諸聲聞,皆是如來影響,如《法華經》說:「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涅槃》亦云:「我法最長子,是名大迦葉,阿難多聞士,能斷一切疑,自然能解了,是常與無常。」故知影響之人,在大則大,在小則小,何可就其人以定階漸也?又若從法華後入涅槃者,《法華經》中已明王宮非始,久來成道,何由涅槃中,方引道樹,始成執實為疑?故知為一段眾生,最後聞常者《涅槃經》;聞法華者,不假聞《涅槃》也。

又《涅槃經》有大利益,如《法華》中,八千聲聞得受記莂,成大果實。若以法華得記,證涅槃之益,即是理同,教無深淺明矣。

又《法華優波提舍》中,明《法華經》理圓教極,無所缺少。

龍樹於《大智論》中,嘆法華最為甚深。何故余經皆付阿難,唯《法華》但付菩薩?是知法華究竟滿足,弗須致疑。

復應當知,諸大乘經指歸不殊,但隨宜為異耳。如《華嚴》、《無量義》、《法華》皆三昧名,《般若》是大智慧,《維摩》說不思議解脫是解脫、大涅槃是究竟滅,文殊問菩提是滿足道,悉是佛法,法無優劣。於中明果皆是佛果,明因皆是地行,明理皆是法性,所為皆是菩薩,指歸不當有異,人何為強作優劣?

若爾,誕公云:「雙樹已前,指法華經悉不了。」豈非誣誷也?

文章 | 智者大師

圖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當陽玉泉寺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法華玄義 |(258)依經修行,粗妙開粗
歷教料簡,味教教味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