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滿洲旗人的京味生活
今天給你講個故事吧。今晚講講咱們老滿洲旗人人家過日子裡的一個偏好--京味。在遼東鳳凰城白旗後營子後堡子的老滿洲旗人人家,老滿洲人比較推崇和喜愛京旗人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會把京旗人作為標杆、標準。這個大概算是老滿洲旗人的生活偏好,也算是一種習俗吧。
第一個挺突出的叫口音。如果你偶然來到遼寧省丹東市鳳城縣的白旗鎮,聽當地的老滿洲旗人說話,你可能會誤以為自己在河北承德或者遵化那一帶,甚至你都會覺得自己在北京附近。這就是遼東鳳凰城黃白二旗兩紅旗兩蘭旗老滿洲旗人說話的口音,跟京旗和河北旗人說話的區別就是遼東鳳凰城白旗看邊的老滿洲旗人說話語速更慢,口氣更柔軟,吃字兒和尾字去音更多 ,有時候甚至讓人覺得說話吞吞吐吐含含糊糊。這個口音叫京味,究竟是不是真的北京旗人口語的樣子,不敢說,反正就是模仿吧,以京旗口音為樣板為榮耀。叫裝,也行。很多時候周邊幾個鄉鎮和縣裡市裡的闖關東山東家後代,就會說老滿洲說話就是裝,這樣什麼呢?裝京旗,裝北京人兒。這個是一個三百多年沒有改變的遼東鳳凰城白旗老滿洲旗人人家的生活習俗。
第二個突出的叫口味。口味就是以京味為好,以京味為標杆。在遼東鳳凰城白旗後營子後堡子,老滿洲旗人人家炕上最顯眼的有倆笸簍。一個是針線笸簍,一個是煙笸簍。這笸簍可是滿洲旗人人家暗地裡比較面子的大法寶,笸簍格式個樣,有南邊的竹編笸簍,有京里掉漆的錦盒匣子,有包了漿的老貨葫蘆瓢,有老滿洲祖輩上最推崇的烙畫白樺樹皮盒子,有洋點心糖果的搪瓷鐵盒,還有藤條編的土笸簍,最不濟的那就是柳條編拉出來的笸簍。這就比出來高低貴賤了。什麼叫好?什麼叫面兒?那就看炕上的笸簍,你要是雕漆的匣子,任憑誰都會問問,這寶匣子啥來頭?主家那肯定就會炫耀一番,如何如何從京里的什麼什麼親戚家捎來的,還興許一不小心就是宮裡的、造辦處的玩意。
口味,那一定就美味。遼東鳳凰城白旗老滿洲旗人愛吃什麼口味?那一定是京味。老堡子里,有人家能吃上一口京味,那不容易,上坎的、前地的、西大房子的、溝里的,就有那麼幾戶老滿洲人,老家兒在的時候,那些在外發達的子女就會往家捎京味孝敬老人,最高的就是京味的香腸,六必居的園子醬菜,最多最讓人羨慕的就是京八件糕點,尤其就是這裝糕點的點心盒子,往往都是高級貨,老堡子里誰家得了從京里捎來的點心盒子,都會在糕點吃了了以後,把盒子當成煙笸簍、針線笸簍,都會使上三年五載的,點心味沒了,這點心的榮耀會留存好幾年。
這習俗說不好是啥感覺,說好說不好,都可能,自己個理解吧。反正就是有這麼一張心態,吹上半天顯擺什麼呢?無非也就是京里有人兒。這就是遼東鳳凰城白旗老滿洲旗人骨子裡的價值取向。
講故事不一定就是什麼道理,也就是隨便說一說某些習俗。就是遼東鳳凰城白旗老滿洲旗人人家崇尚京味,或許就是生活的時尚和時髦,一種生活標準,跟風京旗。京旗就是遼東鳳凰城白旗後營子後堡子老滿洲旗人的生活標杆。
遼東鳳凰城白旗老滿洲旗人,幾乎都會把有京旗的親戚作為生活中吹牛的必須題材。言談中,總是會展揚展揚自己家的貴胄親戚,炫耀一番。
老滿洲人骨子裡,講究一個人有沒有出息,有一個挺根本的標誌就是是否當過兵,是否從養育兵轉了正身,穿了官衣。當然,這都是舊時候的老話,屬於前清時候的故事。那個時候遼東鳳凰城白旗看邊的老滿洲旗人,如果男孩長大了能從軍,當兵,那會叫調拔入京畿營,紮根在那兒,就算是出息了。
舊時候的老滿洲,自己家兒子出不來的是十有八九,畢竟乾隆爺四十五年之後,就很少打仗,更是很少徵調遼東看邊旗人子弟兵。俄投資沒有機會當兵、陞官、進京。那就指望姑娘了。要想京里有親戚,接續京旗親戚的渠道就剩下兩個路子,第一個路子叫姑娘認乾親,過繼給京旗的富貴親戚家,通俗說,就是自己家姑娘長大了,為了姑娘的前途,就把姑娘送到北京城裡的富貴親戚家,給人家當姑娘,改變姑娘的出身和娘家背景。給京旗的三品以上的近親人家當姑娘,就會參加每隔十年八年的選秀,就是選秀沒有機會,因為姑娘成了京旗大戶人家的姑娘,婚姻也會有一個很高的平台,往往會嫁入京旗的富貴人家,江南駐營官宦之家等等。第二個路子就是直接的婚姻,就是直接把姑娘嫁到北京去。通過北京天津的親屬給介紹,把姑娘直接嫁到北京去。跟第一個路子不同的就是姑娘身份地位低下一點,嫁北京去也是婚配京旗里的一般人家,大富大貴難。
今晚這個故事就是平常的生活,生活里老滿洲人崇拜什麼?京旗的影響,貴胄親戚的口音,回拔三百餘年,口音還留著京味的可能就是遼東鳳凰城黃白二旗兩紅旗兩蘭旗滿洲人身上留著的特色吧!
作者鳳城白旗三台
滿族文化網原創作品。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