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三洞」學說的起源

道教「三洞」學說的起源

作者:卿希泰 | 《中國道教思想史》第二卷

若有收穫,請順手轉發,功德無量!

有關道教「三洞學說」的起源,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外學者曾不斷進行討論。陳國符《道藏源流考》第一部分《三洞四輔之淵源及傳授》,分別研究上清經、靈寶經、三皇經、太玄經、太平經、太清經、正一經的淵源及傳授問題。陳國符先生認為東晉葛洪撰《抱朴子內篇》尚未有三洞之稱,至劉宋陸修靜總括三洞,「三洞經之名,實昉於此」。(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 1963 年版,第 1-2 頁。)

潘雨廷提出要「認識三洞四輔的結構,方可認為己認識道教的綱領」(潘雨廷:《南北朝道教與「三洞四輔」》, 《宗教學研究》 1988 年第 1 期。)王承文致力於古靈寶經的研究,他認為晉未南朝天師道經典中「三洞經書」的思想來源於古靈寶經,道教「三洞」學說對於六朝隋唐道教的整合與統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指出中古道教「三洞」學說的起源和演變,關係到道教經教體系的形成。(參見玉承文:《道教」三洞「學說的思想淵源》,《中國哲學史》 2002 年第 4 期。王承文:《敦煌古靈寶經與道教」三洞經書」和「三乘「考論》,《敦煌學輯刊》 2003 年第 1 期。)

王宗顯《三洞緣起》一文,對三洞的起源也進行了專門研究。日本學者福井康順認為,三洞學說是陸修靜所創。(參見(日]福井康順著:《道教之基礎研究》,東京:書籍文物流通會 1958 年版,第 134—213 頁)日本學者吉岡義豐則認為「三洞」學說形成在《抱朴子內篇》至陸修靜期間,即大致在公元320 年到 420 年的 100 年間,陸修靜則是集三洞說之大成者。(參見(日]吉岡義豐著:《道教經典史論》,東京:道教刊行會 1955 年版,第 25一28 頁。)日本學者小林正美認為「三洞」觀念的出現,與「仙公系」所代表的天師道中的「三洞派」有關(參見 (SJ 小林正美著:《六朝道教史研究》,東京:創文社 1990 年版,第 138—188 頁。)日本學者大淵忍爾、美國學者柏夷 (Stepher R. Bokenkamp) ,在其論著中都涉及道教三洞問題的討論。(見[日]大淵忍爾:《道教及其經典 道教史研究之二》,東京:創文社 1997 年版,第12----40 頁。[美]柏夷:《靈寶經的來源》,斯特里克曼主編:《密宗與道教研究——斯坦因紀念專號》第 2 卷,布魯塞爾:1983 年版。)

關於三洞經的含義,南北朝道經《上清太上開天龍趼經》卷 l 《黃帝請問寧君訣第一》說:「洞通無礙,名為三洞。(《道藏》第 33 冊,第 731 頁)宋張君房《雲發七簸》卷 6《三洞並序》引《道門大論》說:「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云三洞。」(《道藏》第 22 冊,第 31 頁。)《太平經》卷 41 《佚古文名書訣第五十五》解釋「洞」字說:「洞者,其道德善惡,洞洽天地陰陽,表裡六方,莫不響應也。"(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 1960 年版,第 87 頁。)唐代道士孟安排《道教義樞》卷 2 《三洞義》說:」稱洞者,以通同為義。"(《道藏》第 24 冊,第 812 頁。)該經解釋洞真、洞玄、洞神的真、玄、神之義,認為三名是互通的。《雲笈七籤》卷 6 《三洞並序》引《本際經》說:「洞言通也。三洞上下,玄義相通。」(《道藏》第 22 冊,第 31 頁。)唐代僧人玄疑《甄正論》卷上釋道教之「洞」說:「洞者,洞徹明悟之義。」(《大正藏》第 52 卷,第 561 頁。)

陸修靜收集江南流傳的《上清》、《靈寶》、《三皇文》經書,整理編撰成《三洞經書目錄》。大致洞真部為《上清經》系,洞玄部為《靈寶經》系,洞神部為《三皇經》系,如此將上清、靈寶、三皇三個系統的經書總括「三洞」之中。(第二編第七章,第456頁)

陸修靜所提出的三洞學說,直接來源於漢末魏晉道教的《三皇文》。北周道經《無上秘要》卷 6 《帝王品》引《三皇經》說:「故三元凝變,號曰三洞。(《道藏》第 25 冊,第 19 頁。)《三皇經》的初傳者是三國的帛和,至東晉鮑艦時已在江南廣為流播。《三皇經》立三元凝變為三洞之說,對陸修靜以三洞整理編撰江南道經有啟示意義。(第二編第七章,第457頁)

以下為廣告本人經營的產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間道教 的精彩文章:

修行人的財運
道教中的「九天」是哪九天?

TAG:人間道教 |